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1) 232-239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501205    ISSN: 1671-5888 CN: 22-1343/P

本期目录 | 下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打印本页]    [关闭]                  上一篇 | 下一篇
地质工程与环境工程
表层岩溶系统水化学成因及植被恢复条件下变化趋势——以广西马山弄拉兰电堂泉为例
康志强1,2,3, 何师意1,3, 罗允义2
1. 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广西 桂林 541004;
2.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南宁 530023;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 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

常见的碳酸盐岩主要有灰岩和白云岩, 两者的岩溶作用机理不同, 因而常形成不同的地貌格局。在我国西南地区, 若在小范围内有灰岩和白云岩出露时, 往往在山体陡峭的部位出露质纯层厚的灰岩, 而山间平原多出露白云岩。这种地层组合结构致使表层岩溶带的发育具有独特的双重岩性结构。基于兰电堂表层岩溶系统的研究, 发现绝大部分水样的水化学类型均为HCO3-Ca·Mg型, 其主要阳离子Ca2+和Mg2+质量浓度的季节动态变化趋势不明显, 但对短期降水稀释效应及森林植被CO2效应的响应则非常迅速。将降水量小且比较均匀的8、9、10及12月水样的ρ(Ca2+)和ρ(Mg2+)关系曲线定义为"同比例溶解线", 并用其判别不同降水条件下泉水化学成分差异的成因。另外, 为了研究次生森林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条件下岩溶作用强度的变化趋势, 对近10年来弄拉表层岩溶泉水化学组分进行分析对比, 发现岩溶水化学中主要阴、阳离子浓度均有增加趋势, 也进一步佐证了森林植被的岩溶效应。

关键词: 表层岩溶带 水化学成因 同比例溶解线 岩溶作用强度 广西马山弄拉
收稿日期  2014-05-01   修回日期    网络版发布日期  2015-01-26  
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501205
基金项目: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GXNSFBA019215);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4-A-02-03);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12120113005100)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康志强(1982), 男, 高级工程师, 博士, 主要从事岩溶水文地质方面的研究, E-mail:zqkang000@126.com

Copyright © 2008 by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