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 41(6) 1881-1900 DOI:     ISSN: 1671-5888 CN: 22-1343/P

本期目录 | 下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打印本页]    [关闭]                  上一篇 | 下一篇
兴蒙造山带及邻区中生代岩浆活动与金属成矿作用专辑
东北新开岭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类时代、成因及地质意义
曾涛1,2|王涛1,2|郭磊1,2|童英1,2|张建军1,2|史兴俊1,2|张磊1|李永飞3
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2.中国地质科学院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37;
3.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110034
摘要

小兴安岭西北部新开岭地区4个花岗岩岩体锆石U-Pb年龄为:大头山石英闪长岩体(187.7±1.4) Ma,大平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体(170.7±1.3) Ma,大平北山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128.0±1.1) Ma以及黑云母花岗斑岩岩脉(120.6±0.6) Ma。结合前人年龄资料,该区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可分为早中侏罗世(188~164 Ma)和早白垩世(128~106 Ma)两个阶段,这与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花岗岩可以对比。从早中侏罗世到早白垩世,花岗岩质岩石显示明显的演化趋势,由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或者与钙碱性过渡类型)的I型花岗岩,演变到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质高分异I型花岗岩;Sr/Y值也较低,锆石的εHf(t)值略有升高。这显示由挤压增厚地壳的下部熔融形成的早期以壳源为主的花岗岩,演变为由相对伸展减薄环境下有年轻幔源加入形成的晚期高分异I型花岗岩。从花岗岩浆的演变特点分析,结合区域上构造演化,表明该时期研究区发生了由相对挤压增厚到伸展减薄的转换,这种转换的时间大致在160 Ma。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岩浆演化 新开岭
收稿日期  2011-07-17   修回日期    网络版发布日期  2011-11-26  
DOI: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0714006);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120135,1212010611803,1212011085474,1212011085473)

通讯作者: 王涛(1959-),男,新疆石河子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花岗岩及构造地质方面研究,
作者简介: 曾涛(1986-)|男|江西吉安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花岗岩与构造地质方面研究|E-mail:zengtaosunny@126.com

Copyright © 2008 by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