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 41(6) 1944-1958 DOI:     ISSN: 1671-5888 CN: 22-1343/P

本期目录 | 下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打印本页]    [关闭]                  上一篇 | 下一篇
兴蒙造山带及邻区中生代岩浆活动与金属成矿作用专辑
大兴安岭幔枝构造与银多金属成矿作用
牛树银1,2,聂凤军3, 孙爱群1, 江思宏3, 王宝德1,张建珍1, |马宝军1, 白大明3,陈超1,2
1.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学院|石家庄050031;
2.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3.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摘要

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构造演化、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燕山期以来是该区地幔热柱强烈活动时期。最明显的表现是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最显著的标志是兴蒙地区盆岭构造的形成和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大兴安岭中南段是一较典型的幔枝构造,具有明显的核部岩浆-变质杂岩、外围拆离滑脱层及上叠断陷盆地,是该区重要的成矿控矿构造。大兴安岭地区6个多金属矿床103个硫同位素数据统计,值域主要集中在-4‰~3‰,均一化程度较高;4个大、中型多金属矿床24个铅同位素数据统计,206Pb/204Pb为18.441 4~17.666 7,

207Pb/204Pb 为15.665 1~15.488 3,208Pb/204Pb为38.642 6~37.710 9;12个矿床地幔氦比例为37.25%~76.96%,平均55.90%;成矿流体氦-氩同位素组成主要位于地幔流体区域。根据测试结果,矿质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地球深部,甚至源自于核-幔边界,通过地幔热柱-地幔亚热柱-幔枝构造-地壳构造扩容带迁移至有利的构造部位成矿。

关键词: 成矿作用 幔枝构造 控矿构造 大兴安岭
收稿日期  2011-07-07   修回日期    网络版发布日期  2011-11-26  
DOI: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2137);国家重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30421);危机矿山研究项目(20089948)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牛树银(1952-)|男|河北昌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与构造成矿、控矿的科研与教学|E-mail:niusy@sjzue.edu.cn

Copyright © 2008 by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