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 42(5) 1298-1316 DOI:     ISSN: 1671-5888 CN: 22-1343/P

本期目录 | 下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打印本页]    [关闭]                  上一篇 | 下一篇
地质与资源
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格局与演化:从500 Ma到180 Ma
周建波,曾维顺,曹嘉麟,韩杰,郭晓丹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
摘要

中国东北变质基底为由含矽线石榴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石墨大理岩和各种长英质片麻岩组成的孔兹岩系。采自额尔古纳、兴安、佳木斯和兴凯地块的矽线石榴片麻岩样品的锆石U-Pb测年均指示高级变质发生在500 Ma左右。来自松辽地块古生代沉积物碎屑锆石的证据也表明约500 Ma构造岩浆事件的存在。跨越整个中国东北不同地块的泛非期高级变质岩形成了超过1 300 km北西向展布的晚泛非期“中国东北孔兹岩带”,以顺时针p/T轨迹的孔兹岩带与同期岩浆杂岩共同构成了一巨型的约500 Ma前后的造山带,笔者这里命名为“中国东北早古生代造山带”。这证明了中国东北各地块在500 Ma之前已经拼合,并与西伯利亚克拉通具有构造亲缘性,曾是晚泛非期(500 Ma)西伯利亚南缘 Sayang-Baikal造山带的组成部分。450 Ma之后,已经拼合的中国东北地块群从西伯利亚裂解,向南朝现今的中国东北漂移;230 Ma前后,东北地块群沿索伦-西拉沐伦-长春缝合带与华北板块碰撞;210~180 Ma,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导致佳木斯地块与西部松辽地块最终拼贴,沿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和南缘形成一弧形高压带(包括佳木斯-兴凯地块西缘黑龙江蓝片岩带和佳木斯-兴凯地块南缘长春-延吉带),这里简称“吉林-黑龙江高压变质带”,之后东北地区进入了环太平洋构造域演化阶段并持续至今。

关键词: 中国东北早古生代造山带;索伦-西拉沐伦-长春缝合带;吉黑高压变质带;东北复合地块;大地构造学
收稿日期  2012-05-22   修回日期    网络版发布日期  2012-09-26  
DOI: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2121,41190075);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120153)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周建波(196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地构造学方面研究|E-mail:zhoujianbo@jlu.edu.cn

Copyright © 2008 by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