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 42(6) 1817-1824 DOI:     ISSN: 1671-5888 CN: 22-1343/P

本期目录 | 下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打印本页]    [关闭]                  上一篇 | 下一篇
地质与资源
黑龙江省上古生界伊利石的成因标志及其地质意义
于介江1,胡大千1,张嘉惠2
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
2.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资源系,辽宁 丹东118008
摘要:采用XRD技术,对黑龙江省上古生界泥质岩石中伊利石结晶度、多型和b值进行了测定,以揭示该区晚古生代极低级变质作用特征。测定结果表明,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主要变化于0.31~0.77 °Δ2θ,伊利石(白云母)b值主要变化于8.983~9.011 A伊利石(白云母)多型为1Md型、1Md+2M1混合型和2M1型。上述伊利石矿物学参数揭示出,该区上古生界泥质岩石主体属于中-低压相晚期成岩带-低级近变质带范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伊利石b值和伊利石结晶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随伊利石b值的逐渐增大(压力升高),伊利石结晶度逐渐减小(温度升高),暗示伊利石形成于一种正常的与埋深有关的成岩-变质环境,继而揭示出该区上古生界的成岩作用与变质作用是一个统一的连续过程而不是两个相互无关的地质事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内蒙、吉林等地伊利石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东北地区上古生界并未遭受大规模的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局部出现的某些绿片岩相(或更高级别)的变质岩应是动力变质作用或接触变质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 伊利石结晶度 伊利石多型 伊利石b值 极低级变质作用 矿物学 上古生界 黑龙江省
收稿日期  2012-07-09   修回日期    网络版发布日期  2012-11-26  
DOI: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2039);中国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项目(G0800-06)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于介江(1961-),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岩石学研究,E-mail:yujiejiang@jlu.edu.cn

Copyright © 2008 by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