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5) 1330-1340 DOI:     ISSN: 1671-5888 CN: 22-1343/P

本期目录 | 下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打印本页]    [关闭]                  上一篇 | 下一篇
地质与资源
黄骅坳陷歧北斜坡区薄层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及演化特征
杨有星1,2,金振奎1,白武厚3,乔东生3,刁丽颖1,3,孟凡洋1,2,袁明会1,张春3
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
2.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北京100029;
3.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天津300280
摘要

歧北斜坡区沙一下亚段湖相碳酸盐岩储层较薄(多数集中在0.5~8 m),地震资料难以指导内部小层及滩体划分,沉积相模式、演化规律及主控因素认识不清,采用标志层控制、静-动态资料相互拟合的方法,利用岩心、测井、地球化学、古生物等资料,结合示踪剂、吸水剖面等动态资料对薄层湖相碳酸盐岩储层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超覆地层对比模式符合研究区薄层湖相碳酸盐岩地层真实发育情况,并识别出5期明显的湖岸线;湖水首先沿着港西断层形成的断槽及中部的斜坡低洼区由东向西主发生湖侵;研究区主要发育滨浅湖亚相,包括生屑滩、混积滩等6种沉积微相,生屑滩面积占60%以上;沉积模式显示出沉积早期,地形坡度大、湖侵范围小、滨浅湖面积也最小,主要沉积沿岸碎屑岩砂坝;沉积中后期,水体越过坡折带,滨浅湖面积不断扩大,并迅速超覆至全区,生屑滩沉积面积达到最大的演化规律。歧北斜坡区湖水咸化、湖相碳酸盐岩广泛沉积的主要原因,是海侵作用致使湖水初步咸化和浅水缓坡台地环境导致混合水蒸发浓缩二次咸化双重作用的结果。强烈的剥蚀和填平补齐导致的近似平台型古地貌特征和古生物的大量繁殖,也是控制北斜坡区沉积相类型及演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歧北斜坡区 碳酸盐岩 超覆地层 对比模式 沉积相模式 沉积微相
收稿日期  2012-12-21   修回日期    网络版发布日期  2013-09-26  
DOI: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09ZX05009-002)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杨有星(1985-),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沉积学、储层地质学与油气资源地质调查方面的研究,E-mail:yangyouxing22@163.com

Copyright © 2008 by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