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媛(1965),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车身现代设计方法和汽车被动安全性.E-mail:junyuan@jlu.edu.cn
针对正面摆锤撞击试验中重型平头商用车可能出现的乘员生存空间及悬置等连接结构完整性丧失这一问题,建立了ECE R29-03正面摆锤撞击试验动态模型,通过对碰撞过程中载荷传递路径的分析,设计了新型前悬置支架及吸能器结构,并在ECE R29-03正面摆锤撞击虚拟试验中验证了新型结构的有效性,为改进重型平头商用车的被动安全性提供了依据。
Front pendulum impact test of flathead heavy commercial vehicle has potential of the losses of occupant survival space and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the suspension and other connections. To overcome such problems, dynamic models of ECE R29-03 (European prevailing commercial vehicle passive safety regulation) front pendulum impact test was established. A new front suspension bracket and an energy absorber structure were design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oad transmission path during collision proc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ew front suspension bracket and the energy absorber structure was verified in the ECE R29-03 front pendulum impact virtual test. This research provides the basis for improving passive safety of heavy flathead commercial vehicles.
欧洲经济委员会被动安全组于2010年颁布了新版《关于对商用车驾驶室乘员保护方面车辆认证的统一规定》,即ECE R29-03。而目前国内商用车标准GB26512-2011采用的是旧版法规ECE R29-02[ 1],新法规较旧法规对商用车驾驶室正面抗撞性和抗滚翻性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为满足新法规要求,保证不同碰撞工况下商用车内乘员的安全,国外许多商用车生产厂家及研究机构都已深入开展商用车被动安全性试验研究及仿真分析工作[ 2, 3, 4, 5],近几年国内也开展了商用车驾驶室安全性研究[ 6, 7, 8, 9],但针对ECE R29-03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缺少有效应对措施的研究。
本文综合考虑重型平头商用车驾驶室自身结构特点,对其在ECE R29-03正面摆锤撞击工况下载荷的传递路径进行了分析,为了满足乘员生存空间及前悬置结构完整的要求,利用控制碰撞过程中力传递路径的方法,提出通过较小改动商用车驾驶室关键碰撞部件的方式,即设计新型的重型商用车前悬置支架及吸能器结构来满足新法规的要求,为商用车的相关设计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比于ECE R29-02,ECE R29-03正面摆锤撞击试验(见图1)对于总质量大于7.5 t的车辆,摆锤撞击驾驶室的能量由原来的44.1 kJ增大到55 kJ。并且试验要求:①驾驶室乘员生存空间保持完整;②悬置等连接结构保持完好。该试验可以模拟商用车的正面碰撞工况,评价其正面结构抗撞性。图1中,H(R)表示驾驶室座椅R点与摆锤之间的垂直距离。
由于平头商用车驾驶室前端缺少足够的缓冲吸能空间,使得当车辆发生严重正面碰撞时,前围板等覆盖件对驾驶室产生较大的侵入,对乘员造成严重伤害。一般来说,当摆锤以一定速度撞击商用车驾驶室时(见图2),载荷沿撞击方向传递到纵梁和地板,沿横向传递到车体前围和地板边梁,沿垂直方向传递到驾驶室前悬置和车架。新法规正面摆锤撞击试验中碰撞能量的增加,必然导致驾驶室结构变形量增加以及前悬置结构受力增大,而这二者正是试验中所要考查的重要指标。为了同时保证乘员生存空间及前悬置结构的完整,需要合理匹配驾驶室及前悬置结构的强度及刚度,而这种匹配关系正是平头商用车结构设计的难点:既要求降低前悬置受力,又要求减小驾驶室变形。
为了研究已满足ECE R29-02正面摆锤撞击试验的某国产重型商用车正面结构抗撞性,对该商用车进行ECE R29-03正面摆锤撞击虚拟试验,如图3所示。试验中发现该车左右前悬置均发生了断裂,
说明摆锤的撞击能量没有被充分吸收,使传递到悬置上的载荷超过了其断裂极限。为了满足ECE R29-03正面摆锤撞击试验的要求,可以采用增加变形较大部位处板料厚度或采用高强度材料,增设结构加强件等方式提高相应部位的强度及刚度。同时,要尽量减少传递到驾驶室上的能量。通过综合考虑实际生产成本、生产工艺等诸多因素,本文设计了两种吸能装置:新型前悬置支架和吸能器结构,两者分别布置在驾驶室底部与车架连接处及前纵梁之前的前围前部(见图4)。
该商用车原前悬置结构主要包括前悬置上支架、中支架、下支架及下支架底座,其中上支架与驾驶室底部固定连接,下支架底座与车架固定连接,上支架与中支架、中支架与下支架通过铰链连接。在正面摆锤撞击试验中,驾驶室受到摆锤撞击后带动连接于驾驶室底部的前悬置上支架运动,上支架通过中支架将碰撞力传递到下支架,当下支架达到其断裂极限时,即发生断裂现象。
由于前悬置下支架在沿车体纵向外力作用下具有向后转动的趋势,结合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在整车上的位置关系、运动关系和受力关系,新型前悬置结构(见图5)既具有在正面碰撞时旋转吸能的功能,又保留了前悬置竖直方向的承载功能。
当商用车驾驶室受到正面撞击时,悬置下支架会在驾驶室的带动下绕着图6所示的旋转轴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由于车架上均匀布置的楔形通孔自身结构的特点,即从楔形通孔的大端向小端运动过程中,由于宽度的变化会通过摩擦消耗掉一定的碰撞动能,具体吸能原理如图7所示。图中,α为楔形通孔大端夹角。而当商用车正常行驶时,由于外力没有达到楔形孔的变形阈值,悬置下支架则不会产生绕旋转轴的运动,确保车辆处于稳定工作状态。
新型前悬置支架结构固然可以吸收一定的碰撞能量,但其最主要的功能是使碰撞载荷传递通畅,避免因载荷传递不畅导致前悬置断裂现象的发生。为了缓和摆锤对悬置结构的冲击,本文初步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吸能器结构,由空间位置确定新型吸能器长度为185 mm,正方形截面,边长为90 mm,并布置在前纵梁之前。在碰撞初期,利用其自身的变形,尽可能多地耗散摆锤的能量,使向后传递的能量降至最低。
通过观察ECE R29-03正面摆锤撞击虚拟试验,发现安装在前悬置上支架前端的吸能器产生非理想的弯曲变形,影响吸能器的吸能量,而产生弯曲变形的原因(见图8):①正面摆锤撞击试验中,摆锤初始运动时其运动方向是水平的,此后,摆锤会绕着固定轴线进行旋转运动,当吸能器不再继续变形时摆锤需要旋转2.4°;②安装吸能器的前悬置上支架结构在摆锤撞击中产生一定的弯曲变形,使原来水平安装的吸能器产生6.6°的斜度。
为了避免吸能器在正面摆锤撞击虚拟试验中产生非理想的弯曲变形,采用分步拓扑优化方法对驾驶室前端吸能器进行重新设计,将吸能器沿轴向分为3个子设计区域及一个非设计区域,拓扑优化步骤如图9所示。材料密度(即拓扑优化的约束条件)从吸能器的末端至前端逐渐减小,同时在每个优化步骤中都保持吸能器有限元模型的末端固定,并且在每步对应子设计区域前端施加均布力。吸能器分步拓扑优化流程如图10所示。
在步骤1中,只定义子区域1为设计区域,其余区域均为非设计区域,通过子区域1完全压溃过程中截面力与时间关系曲线可获取均布力 F x,根据图8可以确定 F z,即 F z =F x tan9 °,峰值力 F x =-370 .8 kN, F z =-58 .73 kN,将得到的峰值反力均布施加在子区域1的前端,经计算即可得到第1步拓扑优化后吸能器的结构(见图11)。在步骤2中,拓扑优化区域仅为子区域2,在第1步优化后吸能器结构的基础上,提取相应的截面力与时间关系曲线,得到施加在子区域2前端的均布力(同时移除已优化后的子区域1结构),经计算即可得到第2步拓扑优化后吸能器的结构,步骤3的优化过程同步骤2类似。
经过上述三步拓扑优化得到的吸能器结构如图12所示,考虑到实际加工过程中部件的制造工艺性,结合软件对设计结果进行了优化,最终设计吸能器结构如图13所示。
在新型前悬置和吸能器结构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综合参数设计,以实现新型前悬置及吸能器结构的良好匹配,其中需要设计的参数有:楔形通孔大端夹角α(如图7所示)、楔形通孔个数n及吸能器厚度t。其中:楔形通孔大端夹角α影响孔中螺栓的运动,由于螺栓尺寸一定,α过小则螺栓移动困难,易导致螺栓因受力过大而折断,失去原有的摩擦吸能特性;α过大则螺栓移动过于容易,易导致摩擦作用过小,同时使得螺栓行程过大,驾驶室后悬置变形过大。为了保证旋转过程中受力均匀并考虑布置空间的约束,楔形通孔个数n应取偶数且均匀分布在转轴周围。而吸能器厚度t可变,但需要综合考虑压溃失稳及布置空间限制。综上分析,α的取值为:74°、76°、78°;n的取值为:2、4、6、8;t的取值为:2 mm、3 mm。对全部组合进行全因子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试验结果发现,只有 n=8, t=3 mm时的3组试验(试验号8、16、24)同时保证了乘员生存空间及前悬置结构的完整,而其余各组均不符合要求。根据α的选择原则取中间值76°作为设计数据,最终的设计参数为楔形通孔大端夹角 α=76°,楔形通孔个数 n=8,吸能器厚度 t=3 mm。
对应最终的设计参数,正面摆锤撞击虚拟试验中新型吸能器结构吸收的能量为23.2 kJ,占摆锤能量的42%,充分起到了缓冲吸能作用,并且商用车驾驶室在58 ms时达到最大变形,同时前悬置达到最大转动位移。此时驾驶室仪表板、方向盘及假人的位置关系如图14所示,从图中可以发现:仪表板和方向盘与假人模型未发生接触,表明驾驶室乘员生存空间保持完整。前悬置的变形情况如图15所示,从图中可以发现:前悬置未发生断裂,表明前悬置结构保持完好。
通过对平头商用车驾驶室的结构进行研究,得到重型平头商用车在ECE R29-03法规正面摆锤撞击工况下载荷的传递路径。经分析发现,需要合理匹配驾驶室及前悬置结构的强度及刚度来保证乘员生存空间及前悬置结构的完整。结合控制碰撞过程中力传递路径的方法,提出较小改动商用车驾驶室碰撞关键部件的方法,即设计新型的前悬置支架及吸能器结构,来满足ECE R29-03法规正面摆锤撞击试验的要求,并应用在已满足ECE R29-02法规的某国产重型商用车上,验证了该方法和新型结构的有效性。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