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 土 的 动 力 特 性 试 验
赵玉1, 李衍赫2, 张培3, 赵科3, 刘伟超1
1.石家庄铁道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石家庄 050043
2.浙江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杭州 310058
3.石家庄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石家庄 050035
张培(1983-),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土的工程特性,土体本构,数值计算.E-mail:zhangpeiwutong@163.com

作者简介:赵玉(1979-),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土的工程特性,土体本构,土动力学,土工合成材料.E-mail:zhaoyu790113@163.com

摘要

通过GDS动三轴试验,以某实际工程场地粘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粘土的动模量和阻尼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 /Edd关系曲线可近似用直线方程来描述,固结围压与振动频率对阻尼比的影响较小,而随固结比的增大,阻尼比曲线呈现跳跃式变化。通过对各试验参数建立一定精度范围内的经验公式,发现( Edmax /Pa· kc) -( σm/Pa)关系曲线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可采用直线方程来描述,( λddmax)与(1 -Gd /Gdmax)关系曲线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可用幂函数来描述,其归一化方程使用方便,可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土木工程; 粘土; 滞回圈; 动三轴; 动弹模量; 动剪模量比; 阻尼比
中图分类号:TU4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5497(2015)06-1791-07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clay
ZHAO Yu1, LI Yan-he2, ZHANG Pei3, ZHAO Ke3, LIU Wei-chao1
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43, China
2.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3.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35, China
Abstract

The clay collected from an engineering site is studied with GDS cyclic triaxial test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modulus and damping ratio. It is shown that the 1 /Edd curve can be described by the approximate linear equation and the confining pressure and vibration frequency have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damping ratio. However, the change of damping ratio curve is saltatory with the increase in consolidation ratio.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empirical formula of the test parameters in a certain precision range, the ( Edmax /Pa· kc) -( σm/Pa) curve could be expressed by linear equations after normalization processing, the curve ( λddmax) and (1 -Gd /Gdmax) could be expressed by the power function after normalization processing. These functions can be easily used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actical engineering.

Keyword: civial engineering; clay; hysteresis loop; dynamic triaxial test; dynamic elastic modulus; dynamic shear modulus ratio; damping ratio
0 引 言

土体动力特性是影响工程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而动剪模量和阻尼比是土动力学研究的首要参数。它们是地基动力反应分析中必备的动力参数, 也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对于土体的抗震性能和地基基础的稳定性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1, 2]

国内外的很多学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对土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试验研究, 提出了一些研究成果供参考使用[3, 4, 5]。其中对砂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研究较早, 成果也相对较多。粘性土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 目前适用于粘土的动剪模量和阻尼比的经验公式还较少。为了确定粘性土的动模量和阻尼比, 许多学者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Hardin和Black[6]早在1969年就给出了适合各类土的最大动剪切模量Gmax的经验表达式; 谢君斐等[7]研究了原状饱和粘土动力学性能, 对京津沪地区的原状饱和粘土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试验, 给出了动弹模量与应变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 何昌荣[8]使用电磁式动三轴仪分别对粘性土与砂性土进行了动模量阻尼比试验研究, 建立了一种简便可靠的最大动模量阻尼比的求取方法; 尚守平等[9]通过比较分析由原状粘土样的循环单剪切试验和扰动粘土样的动三轴试验所确定的动剪切模量, 研究了两种试验所得的最大动剪切模量GdmaxGd/Gdmax-γ d曲线的差异。

本文结合某大型工程, 通过GDS动三轴试验研究了该场地粘土的动力特性, 为该工程地震动力分析提供参数, 并在10-4~10-2精度范围内对各个试验参数建立了简便可靠的求取公式, 方便实际工程使用的同时为土动力参数测试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1 试验设备和样品制备
1.1 试验设备

本试验在英国GDS单向激振动力三轴试验仪上进行(见图1), 其测定的动应变范围为10-4~10-2。考虑到在试验过程中轴向荷载作用时活塞的运动会引起围压的波动, GDS动三轴试验使用了平衡锤技术, 保证试验过程中围压稳定不变。

图1 GDS动力三轴试验仪Fig.1 GDS cyclic triaxial test instrument

1.2 试样制备

试验所用土样为某工程场地粘土, 其基本物理指标如表1所示, 采用击实法批量制备试样[9]。先配成含水率为19%的土样, 并在限制蒸发条件下保持24 h以使土的含水率及结构均匀, 然后分层装模, 按设计要求的干密度将土夯实压密, 试样尺寸为39.1 mm× 80 mm的圆柱体。

表1 试验用土的物理指标 Table 1 Tests with soil physical indicators
1.3 试验方法

试验研究了粘土试样分别在不同固结围压、固结比及不同振动频率状态下的动力特性, 具体的试验方案如表2所示。对于每一个试样, 待固结变形稳定后, 向试样施加等幅正弦波荷载, 采用对同一试样逐级加大动应力的分级试验方法。土在循环动力荷载作用下会产生残余变形[10, 11], 而且产生残余变形的过程是不均匀的, 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由于残余变形的影响, 在每一级动荷载下求得的一系列应力应变滞回圈并没有完全重合, 但在同级动应力作用下随着振动圈次的增加, 滞回圈趋于重合。

表2 试验方案 Table 2 Experimental scheme

图2为一个试样在某级动应力下振动75圈次的起始3圈次和最后3圈次, 可以看出在振动起始阶段土样产生的残余变形较大, 随着振动圈次的增加, 残余变形逐渐减小。表3列举了一系列滞回圈次的动力参数计算值, 可以看出残余变形对各个参数均有一定影响, 但是影响较小:第2圈次和第75圈次计算的动应变值相差约3.3%, 动弹模量相差约3.2%, 阻尼比相差约23%; 除阻尼比值相差较大外, 其他两项相差均较小。

表3 计算数值 Table 3 Calculated values

图2 滞回圈对比Fig.2 Contrast of hysteresis loop

试验过程中, 假如每一级动荷载均通过增加振动圈次消除残余变形的影响会造成孔压急剧上升, 也会影响最终的试验结果, 综合分析认为可以忽略残余变形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在本次试验研究中采取每级动荷载下振动3圈次的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粘土的动弹模量Ed

Hardin等[5]由试验得出土在周期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为双曲线型, 即:

σd=εd1Edmax+εdσdmax1

式中:Edmaxσ dmax分别为最大动弹模量和最大动应力。

式(1)亦可改写为:

Ed=1b+aεd2

各试验条件下的1/Edd关系曲线均可以用直线来拟合, 直线斜率为a, 截距为b[12, 13, 14, 15, 16, 17], 其中:

Edmax=1/b3σdmax=1/a4

在坐标系下绘制不同试验条件下的1/Edd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各试验条件下1/Edε d之间几乎呈线性关系, 可近似用直线方程进行描述。

图3 1/Ed-ε d关系曲线Fig.3 1/Ed-ε d curve

在土动力学中, 依据Janbu公式, 不论用固结压力σ 3或平均主应力σ m=(σ 1+2σ 3)/3(等压时kc=1, σ 3m), 均可以建立最大动弹模量Edmax与平均主应力σ m的指数关系式[18, 19, 20, 21]:

Edmax=k·Pa·σm/Pan15

式中:Pa为大气压力; kn1为试验参数。

kc≠ 1时, 试件振动前承受了初始剪应力, 使土体骨架趋于更稳定结构。实践证明, 不同kcEdmaxm在双对数坐标系中不在一条线上。何昌荣[8]采用动三轴试验对原状粘土和扰动砂土进行了较系统的动模量阻尼比试验, 考虑了固结比kc的影响, 并提出了以下计算公式:

Edmax=k1·Pa·σ3/Pan2(kc)m6

式中:Pa为大气压力; k1n2m为试验参数。

在试验数据处理过程中, 针对本试验对式(6)进行了优化(用平均主应力σ m代替σ 3, 并根据试验经验取m=1), 得出如下计算公式:

Edmax=k1·Pa·(σm/Pa)n2·kc7

在双对数坐标系下绘制不同固结应力状态(σ 3, kc)下的(Edmax/Pa· kc)-(σ m/Pa)关系曲线(见图4), 可见其表现出了良好的线性关系, 得到了在不同固结应力状态(σ 3, kc)下的归一化公式:

Edmax/Pa·kc=428.61·σm/Pa0.73928

图4 (Edmax/Pa· kc)-(σ m/Pa)关系曲线Fig.4 (Edmax/Pa· kc)-(σ m/Pa)curve

为了验证式(8)的可靠度, 补充两个试验分别验证试验数据点内插与外延的计算精度, 试验方案如表4所示, 验证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内插试验计算结果的可靠度超过了90%, 外延试验计算结果的可靠度超过了85%, 可靠度均较高。说明通过以上的处理方法来实现最大动弹模量Edmax在不同固结应力状态(σ 3, kc)下的归一化是可行的。

表4 补充试验方案 Table 4 Additional experimental scheme
表5 Edmax值比较结果 Table 5 Comparison results of Edmax

将式(7)代入式(2)中, 可得:

Ed=k1Pa(σmPa)nkc11+k1k2kcεd(σmPa)1-n9

式中:k2=aσ m

移项并整理, 可得:

EdmaxEd=1+kεd¯10

式中:k=k1· k2

εd¯=εdkc(σmPa)n-111

式中: εd¯称为归一化应变。

已知k1n2的值, 绘制(Edmax/Ed)与 εd¯之间关系曲线散点图(包括补充试验), 如图5所示。可见随着 εd¯的增大(Edmax/Ed)呈现线性增长; 且经过归一化应变 εd¯的处理后, 不同固结应力状态(σ 3, kc)下的试验点均分布在较窄的范围内, 简化起见, 可以归一为一条直线。试验参数k2的取值如表6所示, 可见k2在不同的固结应力(kc, σ 3)状态下其值相差较小, 故可取其平均值, 即1.596, 则归一化直线表达式为:

EdmaxEd=1+684.06εd¯12

图5 Edmax/Ed- εd¯关系Fig.5 Relation between Edmax/Ed and εd¯

表6 参数k2取值 Table 6 Parameter k2 value
2.2 粘土的阻尼比λ d与动剪模量比Gd/Gdmax

一般地, 阻尼比λ d计算公式为滞回圈面积A0和三角形面积AT的比值:

λd=A04πAT13

Hardin等[5]提出了几种砂性土和粘性土最大阻尼比λ dmax的经验计算公式, 国内外其他文献也提出了一些求取方法和公式可供参考。依据大量试验和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 应力应变水平较高以后(如ε d> 5× 10-4), 足够大的滞回圈可以较准确地确定λ d, λ d的变化和增幅也较小。λ dd曲线的右上边趋于平缓, 渐近于某一常数, 取该渐近常数为 λdmax7

由文献[7]可知动弹模量比RE与动剪模量比RG相等, 即:

RE=Ed/Edmax=Gd/Gdmax=RG14

Hardin等[5]在根据试验资料对应力-应变滞回圈几何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中发现, 卸载曲线的起始坡度总是等于或接近等于Gdmax, 而与应变幅大小无关[18], 由此导出:

λd=λdmax1-GdGdmax15

为了使式(15)有更好的适用性, 有时在括号外再引入一个指数n3, 写为[18]:

λd=λdmax1-GdGdmaxn316

将各试验条件下的阻尼比λ d-动剪应变γ d与动剪模量比Gd/Gdmax-动剪应变γ d关系曲线散点图绘制在单对数坐标系中(见图6)。由图6可以

图6 λ d-γ dGd/Gdmax-γ d关系Fig.6 Relation between λ d and γ d, Gd/Gdmax and γ d

看出:

(1)各试验条件下阻尼比均随着动剪应变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并逐渐趋于平缓; 在不同的固结围压及振动频率试验条件下, 数据点均集中在较窄的范围内, 为简便起见, 可以不考虑固结围压与振动频率对阻尼比的影响, 归一为一条曲线; 固结比对阻尼比有一定影响, 随着固结比的增加, 阻尼比曲线呈现跳跃式变化。

(2)不同试验条件下动剪模量比值均随着动剪应变的增大而减小, 且在不同试验条件下, 模量比关系曲线的试验点均分布在较窄的范围内:固结围压对其影响最大, 相差约10%左右, 固结比影响相差约15%左右, 振动频率影响相差约12%左右, 影响均较小。为简化起见, 认为在各个试验条件下动剪模量比关系曲线可以归一化处理。

把不同试验条件下(包括补充试验)的(λ ddmax)与(1-Gd/Gdmax)关系的试验点绘在同一对数坐标系中(见图7), 可以看出各试验条件下的试验点交错分布在较窄的范围内, 在一定精度范围内可以近似地归一为一条直线, 表达式为:

λd=λdmax1-GdGdmax1.508317

图7 (λ d/λ dmax)-(1-Gd/Gdmax)关系Fig.7 Relation between(λ d/λ dmax) and (1-Gd/Gdmax)

由于不同试验条件下的λ dmax值相差很小(求取过程略), 故取其平均值:0.2303。而由式(11)及式(14)可以得到以动应变ε d或动剪应变γ d为变量的动剪模量比函数, 这样阻尼比λ d也就成为了动剪应变γ d的函数, 便于计算。

3 结 论

(1)通过对一个试样在某级动荷载下振动多圈次来分析残余变形对动力参数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每一级动应力下振动3圈次, 取第2圈次的试验数据计算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2)各试验条件下1/Edε d之间几乎呈线性关系, 可近似用直线方程进行描述。

(3)通过优化后的式(7), 实现了最大动弹模量Edmax在不同固结应力状态(σ 3, kc)下的归一, 并通过补充试验证明归一化公式在一定试验范围内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4)采用了归一化的动应变 εd¯代替ε d, 实现了不同固结应力状态(σ 3, kc)下的(Edmax/Ed)- εd¯关系曲线归一化。

(5)固结围压及振动频率对阻尼比λ d-动应变ε d关系影响较小, 阻尼比关系曲线具有良好的归一性; 固结比对其有一定影响, 阻尼比曲线呈现跳跃式变化; 在各试验条件下, (λ ddmax)与(1-Gd/Gdmax)之间具有良好的幂函数关系。

(6)不同固结应力状态(σ 3, kc)及振动频率对动剪模量比曲线的影响较小, 在不同的试验条件下均可以归一。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孙静. 岩土动力学参数测试技术与应用[M].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本文引用:1]
[2] 孙静, 袁晓铭. 土的动模量与阻尼比研究述评[J]. 世界地震工程, 2003, 19(1): 88-95.
Sun Jing, Yuan Xiao-ming. A state-of-art of research on dynamic modulus and damping ratio of soils[J]. Worl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3, 19(1): 88-95. [本文引用:1]
[3] Seed H B, Idriss I M. Soil moduli and damping factors for 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R]. Berkeley Cali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1970. [本文引用:1]
[4] Idriss I M. 地震工程和土动力问题译文集[M]. 谢君斐, 译.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5. [本文引用:1]
[5] Hardin B O, Drnevich V P. Shear modulus and damping in soils[J]. Journal of the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s Division, 1972, 98(7): 667-692. [本文引用:4]
[6] Hardin B O, Black W L. Closure on vibration modulus of normally consolidated clay[J]. Journal of Soil Mechanics & Foundations Div, 1969, 95(SM6): 1531-1537. [本文引用:1]
[7] 谢君斐, 石兆吉. 原状饱和粘土动力性能的试验研究[R]. 北京: 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 1973. [本文引用:1]
[8] 何昌荣. 动模量和阻尼比的动三轴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1997, 19(2): 39-48.
He Chang-rong. Dynamic triaxial test on modulus and damping[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1997, 19(2): 39-48. [本文引用:2]
[9] 尚守平, 卢华喜, 任慧, . 粉质粘土动剪切模量的试验对比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06, 28(3): 410-414.
Shang Shou-ping, Lu Hua-xi, Ren Hui,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n dynamic shear modulus of silty clay[J].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06, 28(3): 410-414. [本文引用:2]
[10] SL237-1999. 土工试验规程[S]. [本文引用:1]
[11] 于玉贞, 刘治龙, 孙逊, . 面板堆石坝筑坝材料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09, 30(4): 909-914.
Yu Yu-zhen, Liu Zhi-long, Sun Xun,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dynamic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of a faced rockfill dam[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2009, 30(4): 909-914. [本文引用:1]
[12] 周健, 屠洪权, 安原一哉. 动力荷载作用下软粘土的残余变形计算模式[J]. 岩土力学, 1996, 17(1): 54-60.
Zhou Jian, Tu Hong-quan, Yaswhara K. A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cyclic behaviour of soft clay[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 1996, 17(1): 54-60. [本文引用:1]
[13] 刘晓红, 杨果林, 方薇. 红粘土动本构关系与动模量衰减模型[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1, 38(3): 66-72.
Liu Xiao-hong, Yang Guo-1in, Fang Wei. Dynamic constitutive relation and dynamic modulus attenuation model of red clay[J]. Hydro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y, 2011, 38(3): 66-72. [本文引用:1]
[14] 刘晓红, 杨果林, 方薇. 武广客运专线红粘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J]. 路基工程, 2010(6): 1-4.
Liu Xiao-hong, Yang Guo-1in, Fang Wei. Experimental study 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red clay in Wuhan-Guangzhou passenger dedicated line[J]. Subgrade Engineering, 2010(6): 1-4. [本文引用:1]
[15] 彭社琴, 赵其华, 黄润秋. 成都粘土动三轴试验研究[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2, 13(1): 57-60.
Peng She-qin, Zhao Qi-hua, Huang Run-qiu. The dynamic triaxial test study of Chengdu-clay[J].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 2002, 13(1): 57-60. [本文引用:1]
[16] 白颢, 孔今伟. 固结比对石灰土动力特性的影响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 2009, 30(6): 1590-1594.
Bai Hao, Kong Ling-wei.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influence of consolidation ratio 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lime-treated soil[J]. Rock and Soil Mechanic, 2009, 30(6): 1590-1594. [本文引用:1]
[17] 陈存礼, 杨鹏, 何军芳. 饱和击实黄土的动力特性研究[J]. 岩土力学, 2007, 28(8): 1551-1556.
Chen Cun-li, Yang Peng, He Jun-fang. Research 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aturated compacted loess[J]. Rock and Soil Mechanic, 2007, 28(8): 1551-1556. [本文引用:1]
[18] 王建荣, 张振中, 王峻, . 振动频率对原状黄土动本构关系的影响[J]. 西北地震学报, 1999, 21(3): 310-314.
Wang Jian-rong, Zhang Zhen-zhong, Wang Jun, et al. Effect of vibration frequency on dynamic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of loess[J]. 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i, 1999, 21(3): 310-314. [本文引用:3]
[19] 谢定义. 土动力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本文引用:1]
[20] 陈国兴. 岩土地震工程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本文引用:1]
[21] 沈珠江, 徐刚. 堆石料的动力变形特性[J]. 水利水运科学研究, 1996, 6(3): 143-150.
Shen Zhu-jiang, Xu Gang.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rock materials under cyclic loading[J]. Hydro-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996, 6(3): 143-150.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