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和声搜索的综合运输网络设计和货流分配优化
刘星材1,2, 何世伟1, 孙杨3, 黎浩东1, 景云1
1.北京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北京 100044
2.四川省铁路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 610041
3.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综合运输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何世伟(1969-),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E-mail:shwhe@bjtu.edu.cn

作者简介:刘星材(1988-),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E-mail:xcliu88@163.com

摘要

针对综合运输网络中的货物运输,以货流运输费用、扩建和新建费用最小为目标,构建了考虑建设资金约束的综合运输网络设计优化模型,采用结合ILOG Cplex的云和声搜索算法进行求解。路段的扩建或新建方案由云和声搜索进行优化,根据路段扩建或新建方案获取货流的 k短路集合作为配流的备选径路集合,利用ILOG Cplex进行配流。仿真结果表明了模型和求解算法的有效性,且云模型的引入有效提升了和声算法的寻优效率。

关键词: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 混合运输网络设计; 和声搜索算法; 云模型; ILOG Cplex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5497(2016)01-0108-06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mixed network design and freight flow allocation based on cloud harmony search algorithm
LIU Xing-cai1,2, HE Shi-wei1, SUN Yang3, LI Hao-dong1, JING Yun1
1.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2.Sichuan Railway Investment Group Co. Ltd.,Chengdu 610041,China
3.Integrated Transport Research Center, China Academy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A survey of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mixed network design and freight flow allocation was carried out. An optim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minimize the total transportation cost and reconstruction cost, considering the investment budget constraint. A hybrid heuristic algorithm based on cloud harmony search strategy (C-HS) and ILOG Cplex optimization studio was designed to solve the model. The C-HS was used to optimize the reconstruction decision of the transport arc in the network, while the freight flow allocation result for harmony evaluation was solved by ILOG Cplex based on the k shortest path of the freight. The cloud model was used to enhance the harmony search convergence rate when the new harmony (new solution) was constructed. A numerical example was given and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and algorithm are effective.

Keyword: engineering of communications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mixed network design; harmony search; cloud model; ILOG Cplex
0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综合运输网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合理的综合运输网络设计(Network design problem, NDP)是提高运输效率的关键。在网络设计中通过扩建线路的方法, 称为离散网络设计问题(Discrete network design problem, DNDP), 同时考虑扩建路段和新建路段的方法称为混合网络设计问题(Mixed network design problem, MNDP)。

对于NDP问题,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国外, Boyce和Janson[1]基于路段流量分配和路段费用情况构建了3种NDP优化模型; Poorzahedy和Rouhani[2]设计启发式算法来求解NDP问题; Chen和Alfa[3]通过分支定界算法来求解NDP问题, 并在流量分配时考虑了流量的随机增长情况。在国内, 聂伟等[4]和孙杨等[5]分别构建双层模型并设计遗传算法和免疫克隆退火算法来求解DNDP问题; 潘艳荣和邓卫[6]进一步考虑了需求不确定对网络设计的影响, 建立了基于灵敏度分析和未来情景预测的两种设计模型, 并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

上述研究都偏向于城市交通, 综合运输网络中的货物运输与城市交通有所不同, 无需考虑线路的阻抗问题。因此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 在投资金额有限的情况下, 考虑综合运输混合网络设计和货流分配问题, 建立综合运输网络设计优化模型, 并结合云模型和和声搜索算法, 设计求解模型的启发式算法。

1 综合运输网络设计和货流分配优化模型
1.1 模型假设

本文主要有如下假设:①不区分货物品类; ②决策阶段内货物运输需求量和运输成本固定不变; ③货物运输需求产生和消失于某点; ④不考虑货物对运输的特殊要求。

1.2 变量定义

D为货流集合, dD; L为综合运输网络中径路集合, LdL; Ld表示货流d的可行径路集合, lLd; A为网络中路段集合, aA; N为网络中结点集合; R为某一路段可以采用的扩建或新建方案集合, rR; vd为货流d的大小; cad表示货流d通过路段a的单位成本; δla表示货流可行径路l和路段a的对应关系; φli表示货流可行径路l和结点i的对应关系; Qi表示结点i的通过能力; Qa表示路段a的通过能力; fra表示路段a采用方案r的扩建或新建费用; Cr表示路段采用方案r能新增的通过能力; Fmax表示最大扩建或新建投资金额。

决策变量为: xdl表示在综合运输网络中货流d是否通过径路l进行运输, xdl∈ {0, 1}; yar表示路段a是否采用方案r, yar∈ {0, 1}。

1.3 优化模型

MinCost=dDlLdaAvdxdlδlacad+aArRyarfra1s.t.lLdxdl=1, dD2dDlLdxdlvdφliQi, iN3dDlLdxdlvdδlaQa+rRyarCr, aA4aArRyarfrFmax5rRyar1, aA6xdl{0, 1}, dD, lLd7yar{0, 1}, aA, rR8

模型中, 式(1)为目标函数, 包括在综合运输网络中的运输费用和网络中扩建或新建费用; 式(2)表示货流在运输网络中货流分配约束, 表示一支货流只能选择一条径路运输, 同时保证货流的不可拆分; 式(3)表示在综合运输网络中的结点能力约束; 式(4)表示综合运输网络中的路段通过能力约束; 式(5)表示路段扩建或新建总投资金额约束; 式(6)表示路段的扩建或新建方案选择约束; 式(7)和式(8)为决策变量约束。

2 优化求解算法

模型同时考虑了综合运输混合网络设计和货流分配问题, 其中混合网络设计是货流分配的基础。同时考虑两个问题时, 既涉及混合网络设计费用, 又涉及运输费用, 问题较为复杂。考虑到单支货流的可行径路Ld总是有限的, 可基于单位运输费用构建货流的k短路可行径路集合, 对运输费用进行预处理, 从而简化了模型的求解难度。通过k取值可以保证每支货流获得合理的配流结果。因此, 对优化模型的求解思路是先对综合运输网络进行优化设计, 根据网络设计结果获取货流的k短路可行径路集合。综合运输网络设计可采用智能优化算法进行求解, 基于k短路货流分配问题是整数规划问题, 可采用ILOG Cplex等软件进行求解。

本文设计启发式算法求解综合运输网络设计问题, 根据获得网络设计结果获取货流的k短可行径路, 再求解网络配流问题。计算过程中, 利用改进的和声搜索算法(Harmony search, HS)确定路段的扩建或新建方案, 而和声的评价所需的货流分配结果则利用ILOG Cplex软件获得。单支货流k短路的获取采用经典的Yen’ s算法[7, 8], 此处不再赘述, k的取值根据情况测试得到。

2.1 解的编码

利用和声算法求解网络设计问题, 用网络中路段的扩建或新建方案决策作为和声编码。编码如图1所示。

图1 和声编码示意图Fig.1 Design of harmony for model

图1中和声编码决策变量e表示路段的扩建或新建方案, e的取值范围在0到可行的扩建或新建方案之间, e等于0时表示路段不进行扩建, 等于1表示路段采用方案1, 不同路段的扩建或新建方案预先给定。根据编码内容即可确定各个路段的通过能力, 进而获得各条可行径路的最大通过能力。

2.2 云和声搜索算法

2.2.1 和声搜索

和声搜索算法(HS)是由Geem等[9]于2001年提出, 与其他进化算法相比, HS算法机理简单, 解的构造方式新颖, 易于理解, 易于编程计算, 且只有少数参数需要调整, 已广泛应用于TSP问题[10]、工程优化[11]、铁路运输组织[12]等方面。在计算过程中, 较优解能在和声记忆库(Harmony memory, HM)中得以很好地保留, 而每次迭代过程中的较差解不断被排除。算法参数有:和声记忆库的大小HMS, 和声记忆库取值概率HMCR, 音调微调概率PAR, 音调微调带宽bw和创作的次数Tmax

传统的和声算法由于参数固定, 在算法迭代后期存在收敛速度慢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云模型(Cloud model, CM)改进和声搜索算法, 设计云和声搜索算法(Cloud harmony search, C-HS)来求解混合网络设计问题。

2.2.2 云模型

云模型是李德毅等[13]提出的一种定性定量转换模型, 有随机性和稳定倾向性等特点, 已经在进化算法、智能控制、模糊评测等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云模型利用语言值实现定性概念和定量不确定之间的转化, 每一个定性到定量的论域映射称为一个云滴, 众多的云滴组成云。云有期望Ex、熵En和超熵He三个数字特征, 云模型是云的具体实现, 本文采用正态云模型来实现云。图2为3个具有不同数字特征的正态云模型, 对比图2(a)和图2(b)可以发现En越大, 云的分布范围越广; 对比图2(a)和图2(c)可以发现He越大, 相同范围内的云滴越发散。

图2 3个具有不同数字特征的云Fig.2 Three examples of normal cloud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云发生器是实现云模型的具体方式。本文采用正向云发生器来实现正态云模型。具体操作如下:

Ex=f-9En=(fmax-f-)/c110He=En/c211En'=NORMEn, He212Qcloud=e-(fi-Ex)2/2En')213

式中:c1c2为控制系数; f-表示和声库中和声值的平均值; fi表示和声库中个体i的和声值; fmax表示和声库中最优和声值。

结合云模型的和声搜索算法既保留了和声库和声多样性的优点, 又较好地平衡了全局搜索及局部搜索能力。根据和声库中种群和声值情况, 算法不同时期生成不同数字特征来控制算法参数, 初期和声库的数字特征较大, 使得种群能以较大概率更新; 在算法后期和声库的数字特征较小, 使得优秀个体能得到保护, 加速全局收敛。

2.3 云和声搜索算法过程

算法的求解过程如下:

Step 1 初始化算法所有参数。

Step 2 随机生成产生HMS个和声编码, 构建初始和声库HM。

Step 3 根据编码情况求解目标值, 评价所有初始解。

Step 4 产生新的和声编码。新和声可通过三种方式产生:①学习和声记忆库; ②音调微调; ③随机选择音调。新和声有HMCR的概率选自HM中的一个和声, 有1-HMCR的概率选自HM外。HM中和声个体的选择概率由云模型Qcloud产生, 如果新和声来自和声记忆库HM, 则有PAR的概率对其进行微调, 由于解的编码形式为离散型, 所以求解中不需要微调带宽bw

和声微调操作:在和声编码中随机生成一个位置, 判断该位置编码情况, 并在取值范围内随机修改对应决策值。图1中和声的微调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 云和声搜索微调示意图Fig.3 Adjustment operation of C-HS

Step 5 根据和声编码情况, 获得各路段扩建或新建方案, 确定各路段能力。根据货流OD情况, 调用k短路算法, 求解货流的备选径路集合。

Step 6 根据k短路情况获得各个径路的最大通过能力。调用Cplex程序求解货流分配模型, 并获得和声目标值。若扩建或新建方案能力不能满足配流或投资金额要求, 则在目标值中加入惩罚系数。

Step 7 评价新和声并更新和声库HM。若新和声目标值优于和声库中最差值, 则用新和声替换最差值; 否则不进行更新操作。

Step 8 判断是否满足计算终止条件(迭代次数), 如满足则输出最优和声; 否则转到Step 4。

3 仿真验证

为验证模型和求解方法, 以图4中的综合运输网络为例进行仿真模拟。图4包含9个结点和13条现有路段(标号1~13)、3条备选新建线路(标号14~16)。1[150, 0.2]表示路段1的单向通过能力为150万吨, 单位成本为0.2元/吨; 结点A旁边的数字350表示结点A的通过能力为350万吨。运输网络中铁路线路不能进行扩建, 其余可扩建路段有两种扩建方案:方案1的扩建费用为10万元, 新增单向能力为80万吨; 方案2的扩建费用为20万元, 新增单向能力为150万吨。

图4 综合运输网络图Fig.4 Network of an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

表1给出备选新建路段信息, 表2给出货流需求情况。

表1 备选新建路段信息 Table 1 Information of candidate added links
表2 货流需求情况 Table 2 Information of transport demand

设定扩建投资资金上限为150万元, 对模型进行求解。算法的相关参数如下:HMS为20~30, HMCR为0.6~0.8, PAR为0.3~0.4, Tmax为50; 云模型参数c1为3× HMS, c2为10~20; k取值为3。在Visual Studio 2010平台上以C#为语言实现上述算法, 调用软件Cplex 12.4实现配流。采用主频2.7 GHz的Intel Core i7处理器、4G内存的电脑对算例进行10次测算。同时基于相同的算法参数, 采用未改进的和声搜索算法对算例进行10次测算。

算例的最优结果为784万元, 云和声搜索算法在34步收敛到最优, 未改进的和声搜索算法在40步收敛到最优。由于算例规模不大, 两种算法的求解时间接近, 大约在1 s左右。图5给出了10次云和声搜索算法的平均迭代过程、最优迭代过程, 以及10次和声搜索算法中的最优迭代过程。对比两种算法的迭代过程可以发现, 引入云模型后能加快和声搜索的收敛速度。

图5 云和声搜索算法和和声搜索算法迭代图Fig.5 Calculated curves of C-HS and HS

最优解中货流对应的k短路和分配的货流如表3所示。路段扩建或新建情况为新建路段BF, 采用方案1扩建FI, 新建路段CF

表3 货流对应的k短路和货流分配结果 Table 3 k shortest roads of transport demand and allocation result

通过求解结果可以看出, 云和声搜索算法能较快地进行求解。分析配流结果可以发现: 没有货流分配到第3短路上。说明k的取值适当。从结果看出由于算例中铁路在运能和运价上的优势, 使得货流分配到铁路运输的部分多, 反映了在综合运输体系下运价对货流分配的影响。根据货流分配情况对路段能力利用情况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路段A-BD-BF-H的能力利用率较高, 缺少冗余能力。未来货流变化可能使得这些路段成为能力限制路段, 可以针对这种情况提出进一步的改造计划。

4 结束语

考虑了综合运输网络设计中投资金额有限的情况, 以货流运输费用、扩建和新建费用最小为目标, 构建了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设计和货流分配优化模型。并设计了结合ILOG Cplex的云和声搜索算法进行求解, 给出了具体的求解过程。最后利用算例对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算例的结果表明, 在满足服务水平约束的情况下, 综合运输体系中不同运输方式的运价对货流分配的影响很大。未来可以进一步考虑将综合运输网络中站点选址和货流分配结合起来优化, 并开发相关可视化软件, 以便用于实际应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Boyce D E, Janson B N. A discret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design problem with combined trip distribution and assignment[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1980, 14(1-2): 147-154. [本文引用:1]
[2] Poorzahedy H, Rouhani O M. Hybrid meta-heuristic algorithms for solving network design problem[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7, 182(2): 578-596. [本文引用:1]
[3] Chen M Y, Alfa A S. A network design algorithm using a stochastic incremental traffic assignment approach[J]. Transportation Science, 1991, 25(3): 215-224. [本文引用:1]
[4] 聂伟, 邵春福, 杨励雅, . 混合交通网络设计的双层模型及遗传算法求解[J]. 土木工程学报, 2007, 40(8): 90-93.
Nie Wei, Shao Chun-fu, Yang Li-ya, et al. Bi-level programming model for mixe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design and genetic solution algorithm[J].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7, 40(8): 90-93. [本文引用:1]
[5] 孙杨, 宋瑞, 何世伟, . 混合交通网络设计及免疫克隆退火算法求解研究[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9, 9(3): 103-108.
Sun Yang, Song Rui, He Shi-wei, et al. Mixe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design based on immune clone annealing algorithm[J].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9, 9(3): 103-108. [本文引用:1]
[6] 潘艳荣, 邓卫. 考虑需求预测不确定性的交通网络设计[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8, 8(6): 82-87.
Pan Yan-rong, Deng Wei. Transport network design under demand forecast uncertainty[J]. Journa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08, 8(6): 82-87. [本文引用:1]
[7] Yen J Y. Finding the K shortest loopless paths in a network[J]. Management Science, 1971, 17(11): 712-716. [本文引用:1]
[8] Martins E Q V, Pascoal M M B, Santos J L E. The K shortest paths problem[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8, 165(1): 97-107. [本文引用:1]
[9] Geem Z W, Kim J H, Loganathan G V. A new heuristic optimization algorithm: harmony search[J]. Transactions of the Society for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International-Simulation, 2001, 76(2): 60-68. [本文引用:1]
[10] Geem Z W, Tseng C L, Park Y J. Harmony search for generalized orienteering problem: best touring in China[C]∥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Natural Computation, Changsha, 2005: 741-750. [本文引用:1]
[11] Lee K S, Geem Z W. A new meta-heuristic algorithm for continuous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 harmony 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J].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5, 194(36-38): 3902-3933. [本文引用:1]
[12] 刘星材, 何世伟, 孙杨, . 基于时间满意度的铁路枢纽空车调配随机机会约束模型及算法研究[J]. 铁道学报, 2013, 32(9): 1-6.
Liu Xing-cai, He Shi-wei, Sun Yang, et al. Stochastic chance-constrained model and algorithm for empty car distribution at railway terminals in consideration of time satisfaction[J]. 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 2013, 32(9): 1-6. [本文引用:1]
[13] 李德毅, 杜鹢. 不确定性人工智能[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 143-156.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