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孙万臣(196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内燃机燃烧与排放污染控制.E-mail:sunwc@jlu.edu.cn
针对高压共轨柴油机试验研究了不同转速及燃料种类下带催化剂涂层的微粒捕集器(DPF)安装前后的微粒粒度分布特征,分析了PDF对于不同粒径超细微粒捕集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燃用石化柴油和生物柴油(BTL)时,DPF安装前后微粒数量浓度分布曲线均呈双峰结构;DPF对微粒的捕集效率与发动机的转速及粒度分布特征相关,其对核态及超细微粒的捕集效果较好;中、小负荷工况下,DPF对超细微粒的捕集效率均达75%以上,随转速、负荷增加,对不同模态微粒的捕集效率降低,同时高捕集效率所对应的微粒粒径减小;与石化柴油相比,发动机燃用BTL时排气微粒中核态微粒所占比例较大,DPF具有较高的微粒捕集效率,尤其在大负荷工况下捕集效率明显高于石化柴油。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a common-rail diesel engine with and without catalyzed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 (DPF) under different fuels and operation conditions were studied by experiments. The filtration efficiency of catalyzed DPF for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was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hausted particl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curve presents bimodal structure when burning BTL and petroleum diesel with and without DPF. The DPF filtration efficiency is related to engine operation conditions and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trapping effect is better for nucleation mode and ultrafine particles. DPF filtration efficiency for ultrafine particles can reach 75% under medium and low loads. As the speed and load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gradually decreases for different modal particles, and as the particle size decreases the efficiency increases. Compared with burning petroleum diesel, the exhausted particles are mainly in nucleation mode when burning BTL. BTL has higher filtration efficiency than petroleum diesel, especially under heavy load condition.
柴油机因具有较高的热效率及较低的CO2排放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 欧洲乘用汽车市场中柴油车占有率已超过50%以上, 但是柴油机较高的微粒排放也制约了其发展[1]。柴油机微粒成分非常复杂, 根据粒径大小可将微粒分为:直径50 nm内的核态微粒和直径50 nm以上的积聚态微粒, 又将直径在100 nm以下的微粒定义为超细微粒[2, 3]。已有研究表明, 微粒对人体的危害与其粒径大小及数量有密切关系[4]。未来柴油机排放法规不仅对微粒质量进行限制, 同时也对微粒数量加以限定[5]。因此, 柴油机排气微粒的粒度分布和对微粒的捕集方法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6]。
微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 DPF)是目前公认的降低柴油机微粒排放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其主体部分是滤芯载体, 借助碰撞及吸附、扩散拦截、惯性拦截或重力沉降等原理对微粒进行捕集。国内外研究者已针对DPF开展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工作[7, 8, 9, 10], Lee等[7]研究了发动机安装DPF后的排放特性, 发现安装DPF后微粒质量和数量排放均显著降低。同时, Koji等[8]研究了带催化涂层DPF与普通DPF对微粒的捕集特性, 认为DPF载体涂覆催化涂层后能够进一步改善其对微粒的捕集效果。Liu等[9]试验研究了安装催化型DPF后不同工况下微粒质量和数量排放特性并分析了不同工况下DPF的捕集效果, 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DPF对微粒质量的捕集特性存在差异, 且安装DPF后微粒的粒度分布不同。同时, 陈熊等[10]试验研究了柴油车安装DPF前后微粒质量和数量排放特性, 并对不同粒径微粒数量的捕集做了相应研究。
目前各国研究者针对DPF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DPF对微粒质量及总数量排放的影响规律, 其对不同粒径微粒数量的捕集特性及捕集效率的研究仍较少。同时, 由于能源危机日益加剧, 生物柴油(BTL)等柴油替代燃料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11]。已有成果虽然针对燃用BTL燃料时DPF对微粒的捕集特性进行了相关研究[12], 但对于燃用BTL时不同粒径微粒数量捕集效率的研究鲜有报道。
本文即针对燃用柴油及BTL时DPF对超细微粒的捕集特性进行试验研究, 探索发动机不同运转条件下燃用石化柴油和BTL时DPF前后微粒粒度分布规律及其对不同粒径微粒捕集效率的影响规律, 进而确定不同燃料特性下微粒排放粒度分布特征与DPF捕集效率的相关性。
本研究选用一台具有高压共轨、增压中冷技术的四缸柴油机, 主要技术参数指标如下:压缩比为17; 缩口ω 型燃烧室; 缸径/冲程为98 mm/105 mm; 额定功率/转速为76 kW/3200 (r· min-1)。
发动机测控系统由高压共轨柴油机、洛阳南峰CW160型测功机、进气中冷控制系统、日本小野燃烧分析仪、HORIBA MEXA 7100 DEGR排气分析仪、AVL439消光烟度计、TSI EEPS 3090粒度分析仪等组成。该测控系统具有较高的响应速度及测量精度, 其良好的重复性及可靠性能满足微粒排放粒度分布的测量要求。
由于单级稀释比较低, 不利于排气的快速稀释与冷却, 为了使排气中的微粒浓度不超过粒径谱仪的测量上限, 本研究利用二级排气稀释取样系统进行试验研究, 能够满足粒度分布测量的要求[13]。试验中, 控制第一级稀释比为20, 第二级稀释比为10, 能够保证较好的测量精度。
试验需测量安装DPF前后的微粒粒度分布, 采用图1所示的三通转阀能够实现DPF前后的微粒采样。
本试验采用在滤芯材料表面涂覆高催化活性催化剂的DPF。试验中使用HORIBA排气分析仪采集不同工况排气组分数据, 每次采集时间为60 s, 取其平均值作为排气测量最终数据; TSI EEPS 3090粒度分析仪采集DPF前后微粒粒度分布, 采样时间同样为60 s。试验首先选取国IV柴油作为燃料, 在发动机典型的最大转矩转速1600 r/min和2200 r/min时不同负荷工况下, 研究安装DPF前后微粒排放粒度分布特征及DPF对不同粒径段微粒的捕集效率; 其次选取国IV柴油和BTL作为燃料进行对比试验, 研究发动机转速为1600 r/min、燃用不同燃料时DPF对不同模态和不同粒径微粒的捕集效率, 本文中捕集效率的定义为DPF对微粒数量的捕集率。
图2、图3为发动机燃用石化柴油、两种转速及不同负荷工况下安装DPF前后微粒排放粒度分布, 其中#代表微粒数量。从图中可以看出, 安装DPF前后微粒数量浓度曲线呈双峰分布, 核态微粒数量浓度峰值在10 nm附近, 积聚态微粒数量浓度峰值为60~100 nm, 微粒经DPF后积聚态微粒数量所占比例较大, 随负荷增加, 峰值位置均向大粒径方向偏移, 这是因为随负荷增加, 空燃比减小, 燃烧不完全会产生大量碳质颗粒, 由于碳粒表面疏松多孔, 易于吸附缸内未燃挥发性有机物HC, 相互碰撞积聚形成大粒径微粒, 使积聚态微粒数量增多, 因此DPF后积聚态微粒数量亦增多。
图4、图5为DPF前后不同模态微粒数量浓度及捕集效率对比, 可以看出, 两种转速中、小负荷工况下DPF对不同模态微粒数量的捕集效率较高, 大负荷工况捕集效率降低, 1600 r/min小于50%负荷时DPF对不同模态微粒的捕集效率均达到90%以上。对比不同转速下的捕集特性可以看出, 随转速增加, DPF对不同模态微粒的捕集效率有所下降, 下降幅度均在20%以内。
在相同工况下DPF对核态微粒的捕集效率高于积聚态微粒, 高速工况时差异更明显, 主要原因是核态微粒中的主要成分是有机溶剂的凝聚物(SOF), 它能够被DPF中的催化剂涂层氧化, 且在相同排气温度下, 粒径较小的核态微粒容易发生热布朗运动而被DPF捕集。从试验结果还可以发现, 与转速相比, 负荷对DPF的捕集效率影响更大。
图6为DPF对不同粒径微粒的捕集效率, 可以看出, 相同转速下随负荷增加, DPF对不同粒径微粒的捕集效率均降低, 转速为1600 r/min时小负荷工况下DPF对不同粒径微粒捕集效率较高, 均达到90%以上, 全负荷工况下对大粒径微粒的捕集效率迅速降低。从图6可以看出, 大负荷工况下DPF捕集效率曲线呈反双峰结构, 其对核态微粒和积聚态微粒的捕集效率存在“ 穿透窗口” , 核态微粒的穿透窗口为15~30 nm, 积聚态微粒的穿透窗口为60~100 nm, 位于此粒径范围内的微粒的捕集效率较低。DPF穿透窗口与发动机的运转条件具有相关性, 负荷越大, 穿透窗口越明显。穿透窗口是DPF不同捕集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位于该粒径区间内的微粒受到不同捕集机理的相互影响, 使得捕集效果减弱, 因此总的捕集效率曲线出现波谷。从图6还可以看出, DPF对于相同粒径微粒的捕集效率与发动机的运转条件密切相关, 1600 r/min除全负荷工况外, DPF对不同粒径微粒的捕集效率均在50%以上, 2200 r/min中、小负荷工况下, DPF对粒径小于80 nm的微粒捕集效率均大于50%, 而大负荷工况下, DPF对粒径大于15 nm的微粒捕集效率已降低到50%以下。
为研究不同燃料对DPF捕集特性的影响, 选择发动机转速为1600 r/min下燃用石化柴油和BTL燃料进行对比试验。图7为燃用BTL时安装DPF前后微粒数量粒度分布图, 可以看出, 燃用BTL时安装DPF前后的微粒数量浓度分布曲线呈双峰结构, 核态微粒数量浓度峰值位于10 nm附近, 积聚态微粒数量浓度峰值在60~100 nm区间, 安装DPF前微粒以核态为主, 安装DPF后核态和积聚态微粒数量浓度均降低, 积聚态微粒数量所占比例增加, 同时随负荷增加, 各模态峰值位置均向大粒径方向偏移。
图8为燃用石化柴油和BTL时不同负荷工况下安装DPF前后不同模态微粒数量浓度及捕集效率。由图8可见, 中、小负荷工况下燃用BTL后产生的核态微粒及超细微粒数量较多, 积聚态微粒较少, 主要原因是BTL为含氧燃料, 燃料中的氧能改善局部燃烧, 急燃期内生成更多的核态微粒,
燃料中的氧还能抑制核态微粒向积聚态微粒转化, 因此微粒排放以核态为主。超过50%负荷工况后, 随负荷的增加, DPF对燃用BTL后微粒的捕集效率总体高于石化柴油, 尤其在大负荷工况下DPF对核态微粒仍具有较高的捕集效率。这是由于高压共轨柴油机燃用BTL后微粒排放大都是超细微粒, 而带催化剂涂层的DPF对核态及超细微粒的捕集效果明显, 使得DPF对燃用BTL燃料发动机具有较高的微粒捕集效率。
图9为燃用BTL时DPF对不同粒径微粒的捕集效率。由图9可见, 燃用BTL时在100%负荷工况下DPF存在核态微粒穿透窗口, 其范围是15~30 nm。随着负荷的降低, 捕集效率有所增加, 对于大于80 nm的微粒, 所有负荷工况下捕集效率均迅速下降, 分析其原因是:燃用BTL时产生较多的核态微粒, 微粒经DPF内部时会发生成核、凝结和积聚等一系列复杂的微粒成长过程, 形成大粒径微粒, 积聚态微粒数量增多, DPF内捕集或附着的大粒径微粒在排气流速的冲击下易发生脱附而随气流排出, 因此导致DPF对大粒径微粒的捕集效率迅速降低。
对比图6(a)和图9可以看出, 发动机燃用BTL时DPF对不同粒径微粒的捕集效率整体上得到提高, 在中、大负荷工况下捕集效率明显高于柴油, 因此燃用BTL时DPF对微粒的捕集效果更好。
(1)高压共轨柴油机安装DPF前后排气微粒粒径均在300 nm以下, 微粒数量分布曲线呈双峰结构, 经DPF后不同模态微粒数量均降低, DPF中的催化剂涂层能够将核态微粒中的SOF氧化, 在相同工况下, DPF对核态微粒具有较好的捕集效果。
(2)DPF对相同粒径微粒的捕集效率与发动机的运转条件相关。中等转速、中等负荷以下工况DPF对所有粒径的微粒捕集效率均达到90%以上, 随发动机转速、负荷增加, 捕集效率降低, 与转速相比, 负荷的变化对DPF的捕集效率影响更大。
(3)DPF对微粒的捕集效率与排气微粒粒度分布特征具有相关性, 其对于不同粒径微粒的捕集特性存在核态、积聚态穿透窗口, 穿透窗口与发动机运转条件具有相关性, 负荷越大, 穿透窗口越明显。排气中位于DPF穿透窗口的微粒数量浓度越高则DPF对微粒的捕集效率越低。
(4)发动机燃用BTL燃料后排气微粒中核态微粒所占比例较大, DPF的捕集效率明显高于石化柴油, 尤其是在大负荷工况下对微粒的捕集效果更好, DPF可作为降低生物柴油发动机超细微粒排放的有效技术手段。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