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中介轴承试验器的研制
李云峰1, 王黎钦1, 王帅2, 安浩俊3
1.哈尔滨工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01
2.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哈尔滨 150001
3.中航工业哈尔滨轴承有限公司,哈尔滨 150036
王黎钦(196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航空宇航摩擦学.E-mail:liqinwang@gmail.com

作者简介:李云峰(1984-),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航空宇航摩擦学.E-mail:liyunfenghit@gmail.com

摘要

为了开展航空轴承的寿命基础研究,研制了航空发动机中介轴承试验器。该试验器具有温度、转速、载荷等参数谱线自动控制运行和试验自动报警的特点及功能。介绍了试验器的构成和性能,并对其高速试验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试验器满足航空中介轴承苛刻工况下的试验要求,实现了试验运行自动控制、过程参数实时监测存储,可以作为航空中介轴承基础试验研究平台。

关键词: 机械设计; 航空发动机中介轴承; 试验器; 状态监测
中图分类号:TH1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5497(2016)01-0179-07
Design of intershaft bearing test rig of aircraft-engine
LI Yun-feng1, WANG Li-qin1, WANG Shuai2, AN Hao-jun3
1.School of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China
2.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China
3.AVIC Harbin Bearing Co, Ltd, Harbin 150036,China
Abstract

With the growing requirement of high reliability of the intershaft bearing of aircraft-engine,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of this kind of product life is needed. A test rig has been developed to simulate behavior of this kind inner shat bearing. The test rig has the functional features of automatic controls of oil temperature, rotational rate and load, and automatic alarmi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the test rig are introduced, and its high-speed performance is tes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st rig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to tes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tershaft bearing of aircraft-engine working in real and complex conditions, the test process can be automatically controlled, the procedure parameters can monitored and stored in real-time. This test rig can be used as a basic testing platform of inner shat bearing of aircraft.

Keyword: mechanical design; aircraft-engine intershaft bearing; test rig; condition monitoring
0 引 言

工作环境和工况苛刻、寿命长和可靠性高要求是航空发动机轴承的共同特点,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 大推重比、高速化及高温已经成为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方向, 具有一个甚至两个中介轴承的转子支承方案的多转子航空发动机已成为航空发动机设计和研制的主体结构。对于内、外圈分别安装于高、低压转子上的中介轴承, 由于高、低压转子的旋向不同, 其主要失效模式也不相同。对于高、低压转子旋向相反, 转速差较大的航空发动机, 如CFM56、F101、F110等, 其中介轴承在轻载下易发生打滑; 对于高、低压转子同向旋转的航空发动机, 则易导致保持架等发生碰撞、磨损。同时, 由于中介轴承导致的高、低压转子的振动耦合也已成为导致航空发动机发生故障的重要原因。鉴于中介轴承安装位置的特殊性, 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多转子航空发动机的性能, 中介轴承已成为航空发动机中一类较为特殊的关键支撑轴承, 对其开展基础研究、进行性能分析及试验考核、验证具有重要的意义[1, 2, 3]

文献[4-10]针对航空轴承失效案例和理论分析, 从实际装配使用、结构以及性能等方面对航空中介轴承进行了大量分析和改进。同时文献[11-14]通过建立试验器的方式对轴承性能进行考核。但是, 目前我国试验器的功能和技术指标还需进一步提升, 以满足对航空轴承性能考核的需求, 尤其对于在苛刻工况下航空中介轴承的性能及可靠性还需进一步的试验研究[15, 16, 17]

1 中介轴承试验器系统结构

中介轴承在轻载下易发生打滑, 如图1中4号支撑点所示。

图1 CFM56航空发动机转子支撑简图Fig.1 Sketch map of CFM56 aero-engine rotor support

针对航空发动机中介轴承的结构及工作特点研发的ZSQ中介轴承试验器(见图2), 以下简称中介轴承试验器, 可通过控制被试轴承的转速、载荷以及环境基础温度等主要工作参数对中介轴承进行试验研究。中介轴承试验器也可进行单轴旋转, 作为滚子轴承试验器进行试验, 同时, 还可以完成如油膜厚度、被试轴承旋转圈温度等专项试验。

图2 ZSQ中介轴承试验器机械主体Fig.2 Mechanical body of ZSQ intershaft bearing test rig

该试验器包括机械、驱动、润滑、伺服加载、信息传感和采集、控制等系统。由于目前航空发动机主轴转速的d· n值(轴承内径× 主轴转速, mm· r/min)已达3.0× 106以上, 并越来越接近3.5× 106~4.0× 1 0618, 因此, 考虑到航空轴承现阶段发展水平及航空轴承发展的趋势, 确定中介轴承试验器的主要参数如下:被试轴承内、外圈驱动电主轴双向最高转速为24000 r/min; 最高环境基础温度为180℃; 径向最大试验载荷为18 kN; 试验轴承最大尺寸为⌀460× ⌀300× 70 (mm)。

中介轴承试验器采用两组独立的基于速度闭环矢量控制的驱动系统分别驱动被试轴承的内、外圈旋转; 通过控制被试轴承润滑油进油温度模拟轴承的工作环境温度; 采用液压伺服系统对被试轴承施加径向载荷; 数据采集系统采集试验器以及被试轴承的状态参数, 并传递给控制系统, 对试验器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 保证试验器的正常运行。

1.1 机械及驱动系统

由于中介轴承的内、外圈安装在航空发动机气压机高、低压转子上, 且不同航空发动机其内、外圈旋转方向可能为同向旋转或反向旋转, 因此, 中介轴承试验器采用双向旋转电主轴通过柔性联轴器分别直接驱动被试轴承的内、外圈以不同转速旋转。与传统的电机通过皮带传递动力的方式相比, 这种驱动方式减少了传统驱动动力传递环节, 缩短传动链, 降低能耗及噪声并提高了可靠性及系统控制精度。电主轴的联轴器采用柔性绳连接, 可以减小试验中对驱动电主轴的振动冲击, 对电主轴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中介轴承试验器的被试轴承内、外圈驱动轴系均采用两个滚子轴承与一个深沟球轴承组合支撑的支撑方式。其中, 滚子轴承安置在靠近试验轴承的轴端, 内、外圈驱动轴在试验头内通过被试轴承连接。

在中介轴承内、外圈同向旋转试验中, 由于摩擦等原因有时会导致高速旋转轴拖动低速旋转轴旋转, 使得低速旋转轴由电动状态转为发电状态, 引起变频器母线电压升高, 轻则造成驱动系统保护停机, 重则烧毁驱动系统。因此, 驱动低速轴旋转的变频器还需加装能够将低速轴反馈回变频器的电能完全吸收的能量回馈单元, 以免对试验器的驱动系统造成损坏。

1.2 润滑系统

中介轴承试验器的支撑轴承和被试轴承润滑采用两套相对独立的压力闭环控制润滑系统。

支撑轴承润滑油经过环向油槽后由3个可替换式喷油嘴为支撑轴承供油, 轴承座孔底部的回油孔与纵向垂直剖面成22.5° 角。当供油系统故障时, 在故障报警到系统制动的系统反应时间内, 轴承座底部存有少量润滑油仍能为支撑轴承提供润滑, 使其不会因严重缺油而发生剧烈损坏(见图3)。

图3 支撑轴承润滑示意图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support bearing lubrication

为保证被试轴承润滑油的温度保持相对平稳, 被试轴承的润滑系统中采用串联的两个大容量电加热器对润滑油进行闭环控制加热, 并通过控制系统控制被试轴承的润滑油的流量, 可以为被试轴承提供持续供油润滑以及30 s断油等试验。由于不同航空发动机的中介轴承型号、尺寸以及供油方式不尽相同, 在设计上将被试轴承的工装以及为被试轴承提供润滑油的喷油盘都设计成可替换部件, 以满足不同型号被试轴承的装卡、侧喷润滑或环向喷油润滑(见图4)的要求。

图4 被试轴承润滑示意图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test bearing lubrication

1.3 伺服加载系统

被试中介轴承的径向加载采用液压伺服加载方式, 通过4根垂直导柱垂直导向, 从设计的角度减小除径向载荷以外的附加弯矩载荷, 同时去除传统中介轴承加载中的加载轴承, 提高试验器的可靠性(见图5)。

图5 伺服加载系统原理图Fig.5 Principle map of servo loading system

液压伺服加载系统在加载过程中, 液压伺服系统压力传感器的有效工作区间在传感器工作范围的低压力区以上时, 压力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精度, 同时采用液压伺服闭环控制, 加载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对加载系统的现场标定结果表明, 被试轴承径向载荷误差小于± 1%, 满足试验要求。

1.4 试验器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

控制系统根据上位控制机设定试验转速谱线、载荷谱线、温度谱线等参数实现试验器的自动运行, 以及各种复杂谱线的多次循环运行(见图6)。

图6 控制系统运行谱线Fig.6 Running line of control system

中介轴承试验器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安置在各系统中的温度、压力等传感器以一定的采样速率采集试验器运行参数及被试轴承状态信号, 如被试轴承内、外圈驱动电主轴的变频器输出有功功率、内外圈转速、主轴轴心轨迹、振动加速度、被试轴承及支撑轴承的润滑油油量和温度、 液压伺服压力等数据, 并经信号转接柜后分别送至控制系统和监测计算机。监测系统根据采集的实时数据实现对试验器及被试轴承运转状态的存储、监测显示、状态报警, 如图7所示。

图7 试验器监控系统原理图Fig.7 Schematic diagram of monitoring system

同时, 控制系统根据采集到的被试轴承的温度、振动加速度、驱动电主轴功率等数据自动控制试验器运转状态。考虑到数据采集和试验过程监测的可靠性, 监测系统采用监测台数显表和计算机数据曲线两种方式显示试验运行状态。

2 试验器动态性能分析

由于中介轴承试验器属于变速、多速旋转设备, 因此, 需要对中介轴承试验器转子的临界转速值进行确定, 使工作转速避开临界转速, 保证整机安全、稳定运行。

现对一组试验器轴系动态性能进行分析, 其支撑轴承及某被试轴承尺寸如表1所示。

表1 中介轴承试验器轴承尺寸 Table 1 Bearing size of intershaft bearing test rig

考虑轴承受载对其刚度的影响较大, 首先根据试验载荷谱计算各支撑轴承的受力情况, 同时考虑轴承结构、装配、润滑等参数, 利用文献[19]中轴承刚度计算的方法对支撑轴承进行拟动力学分析, 得到支撑轴承以及被试轴承各方向的刚度, 轴承刚度曲线如图8所示。

图8 轴承刚度曲线Fig. 8 Bearing stiffness curve

将试验器轴系三维模型导入Workbench, 建立轴系模态分析模型。不考虑轴承阻尼影响, 在支撑轴承处建立轴承约束, 球轴承轴向刚度采用等效弹簧代替, 弹簧刚度等效于轴承轴向刚度, 如图9所示。

图9 模态分析模型Fig.9 Model analysis model

采用有限元的方法计算转子系统在被试轴承径向载荷加大、被试轴承内圈转速为外圈转速0.75倍时的临界转速[20]。根据分析结果的Campbell 图, 可以发现因支撑轴承及被试轴承刚度变化导致被试轴承内、外圈驱动轴临界转速都有增加的趋势, 如表2表3所示, 并且随着轴承刚度的增大, 轴系的最低临界转速也随之提高。

表2 内圈驱动轴临界转速 Table 2 Critical speed of intershaft (r/min)
表3 外圈驱动轴临界转速 Table 3 Critical speed of outer shaft (r/min)
3 试验器高速运行性能验证

以某轴承为试验对象进行现场运行试验, 以验证其性能。试验采用4050航空润滑油, 被试轴承进油温度为50 ℃, 被试轴承内圈和外圈转速分别为7000、12000 r/min和10000、13000 r/min, 径向载荷分别为2.1 kN和8.4 kN。

运行试验表明中介轴承试验器能够准确地按照设定参数稳定运行, 监测系统能够采集、存储试验的主要运行参数, 如图 10所示。

图10 试验器运行主要参数曲线Fig.10 Main parameters curves of test rig

4 结 论

(1)中介轴承试验器通过机械、润滑、监测等系统模块化的组合, 在满足了试验功能要求的同时, 具有较高的运行、控制精度及可靠性。

(2)中介轴承试验器通过准确控制载荷谱线、温度谱线、转速谱线可以实现试验器自动运行和控制, 并能够准确地监测试验运转状态并实现试验过程参数实时存储。

(3)本文开发设计的中介轴承试验器, 在性能指标上达到了我国对航空中介轴承性能试验的要求, 能够实现航空中介轴承苛刻工况的模拟, 可以作为航空中介轴承模拟试验研究平台。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刘长福, 邓明. 航空发动机结构分析[M]. 西安: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239-279. [本文引用:1]
[2] 徐锐, 沈献绍, 范强, . 航空发动机主轴球轴承失效分析[J]. 轴承, 2012(6): 20-24.
Xu Rui, Shen Xian-shao, Fan Qiang, et al. Failure analysis on aero-engine spindle ball bearings[J]. Bearing, 2012(6): 20-24. [本文引用:1]
[3] 李宏新, 李国权. 航空发动机动力传输系统的技术发展思考[J]. 航空发动机, 2013, 29(2): 1-5, 30.
Li Hong-xin, Li Guo-qua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ought on aeroengine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J]. Aeroengine, 2013, 29(2): 1-5, 30. [本文引用:1]
[4] Piao Zhong-yu, Xu Bin-shi, Wang Hai-dou, et al. A separation of experimental study on coatings failure signal responses under rolling contact[J]. Tribol Int, 2011, 44(11): 1304-1308. [本文引用:1]
[5] Guler M A, Alinia Y, Adibnazari S. On the rolling contact problem of two elastic solids with graded coatings[J]. Int J Mech Sci, 2012, 64(1): 62-81. [本文引用:1]
[6] 廖明夫, 马振国, 邓巍. 某型航空发动机中介轴承外环故障振动分析[J]. 航空动力学报, 2011, 26(11): 2422-2425.
Liao Ming-fu, Ma Zhen-guo, Deng Wei. Vibration analysis on turbofan engine intershaft bearing with outer race defect[J]. 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 2011, 26(11): 2422-2425. [本文引用:1]
[7] 胡绚, 罗贵火, 高德平. 航空发动机中介轴承的特性分析[J]. 航空动力学报, 2007, 22(3): 439-443.
Hu Xuan, Luo Gui-huo, Gao De-ping.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ero-engine intershaft bearing[J]. 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 2007, 22(3): 439-443. [本文引用:1]
[8] Qinghuaa H, Sierb D, Hongfei T. A 5-DoF model for aeroengine spindle dual-rotor system analysis[J].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2011, 24(2): 224-234. [本文引用:1]
[9] 孔德龙, 林国昌. 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主要损伤模式及原因分析[J]. 航空科学技术, 2011(5): 22-24.
Kong De-long, Lin Guo-chang. Major damage mode and analysis of main shaft bearings of aeroengine[J]. Aerona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5): 22-24. [本文引用:1]
[10] 陈琦, 陈斌, 蔡黎明. 均压槽对空气静压轴承微振动的影响[J]. 光学精密工程, 2014, 22(12): 3354-3359.
Chen Qi, Chen Bin, Cai Li-ming. Effect of equalizing groove on small vibration of aerostatic bearings[J]. Optics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 2014, 22(12): 3354-3359. [本文引用:1]
[11] Cong F Y, Chen J, Pan Y N. Kolmogorov-smirnov test for rolling bearing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assessment and prognosis[J]. J Vib Control, 2011, 17(9): 1337-1347. [本文引用:1]
[12] Matharu S P S, Sanyal S, Bal D S. Development of a multipurpose, efficient and inexpensive bearing test rig[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2010, 2(3): 44-49. [本文引用:1]
[13] 李兴林, 张仰平, 张燕辽. A2blt+F2ast理论及其在轴承行业中的应用[C]∥第十五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大会, 广东, 佛山, 2010: 55-57. [本文引用:1]
[14] 徐东, 徐永成, 陈循, . 滚动轴承加速寿命试验技术研究[J].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2(6): 122-129.
Xu Dong, Xu Yong-cheng, Chen Xun, et al. Research on accelerated life test for rolling element bearings[J]. Journal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2010, 32(6): 122-129. [本文引用:1]
[15] 刘苏亚. 轴承试验机及试验技术[J]. 轴承, 2011(8): 55-59.
Liu Su-ya. Bearing test machine and test technology[J]. Bearing, 2011(8): 55-59. [本文引用:1]
[16] 刘源, 肖任勤, 韩德东, . 飞行器主承力结构的轻量化设计[J]. 光学精密工程, 2015, 23(11): 3083-3089.
Liu Yuan, Xiao Ren-qin, Han De-dong, et al. Lightweight design of primary force-taking structures for spacecrafts[J]. Optics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 2015, 23(11): 3083-3089. [本文引用:1]
[17] 张伟, 张金焕, 单服兵. 我国轴承试验技术的发展[J]. 轴承, 2008(8): 43-46.
Zhang Wei, Zhang Jin-huan, Shan fu-bing. Development of bearing test technology in China[J]. Bearing, 2008(8): 43-46. [本文引用:1]
[18] Mosleh M, Bradshaw K, Belk J H. Fatigue failure of all-steel and steel-silicon nitride rolling ball combinations[J]. Wear, 2011, 271(9-10): 2471-2476. [本文引用:1]
[19] 崔立. 航空发动机高速滚动轴承及转子系统的动态性能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2008.
Cui Li. Research on dynamic performances of high-speed rolling bearing and rotor system of aeroengine[D]. Harbin: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8. [本文引用:1]
[20] 缪辉, 王克明, 艾书民, . 双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的有限元分析[J].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1, 28(5): 27-31.
Miao Hui, Wang Ke-ming, Ai Shu-min, et 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n critical speeds of a dual-rotor system[J]. Journal of Shenyang Aerospace University, 2011, 28(5): 27-31.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