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傅佳宏(1986-),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车辆测试及整车热管理技术.E-mail:fujiahong2008@163.com
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建立了车用冷却模块数值仿真模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在此基础上,对车用独立式冷却模块进行数值仿真研究,建立串联结构独立式冷却模块,研究进风口位置与数量对于冷却性能的影响;建立非串联结构独立式冷却模块,研究热交换器数量及其与风扇相对位置对于冷却性能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热交换器与风扇以串联形式布置时,增加进风口数量对于冷却性能的提升不明显;当热交换器以单体形式与风扇非串联布置时,冷却性能有较大提升,且热交换器间的相对位置对冷却性能有一定影响.另外,从冷却效率分析,双热交换器非串联方案的冷却效率高于单热交换器非串联方案.
A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for vehicular cooling modules was established and verified by experiment. On this basis, the numerical study of the vehicular detached cooling modules was carried out. First, the detached cooling modules with serial structure were set up,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ition and number of air intakes on the cooling performance was investigated. Then, the detached cooling modules with non-serial structure were established, the influence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between Heat Exchangers (HEs) and fan was taken into accou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cooling modules were serially connected, the increase in air intakes has no obvious impact on the cooling performance. When the cooling modules were non-serially connected, the cooling performance is greatly improved. In addition, the cooling efficiency of the scheme with double HEs is higher than that with single HE.
在商用车及工程机械领域, 随着发动机功率密度的不断提高, 不同体积不同功能的热交换器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车辆冷却系统中[1], 动力舱空间位置与日益增加的热交换器热负荷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已有国外知名工程机械生产企业将风扇以及热交换器模块独立出来形成独立式冷却模块, 用以改善热交换器冷却空气进口温度及流动状态, 提高冷却效率, 国内浙江大学韩松[2]也提出了类似概念设计.由于其热交换器呈"立体式"布置, 且流场由冷却风扇产生, 冷却空气的流动组织不仅不均匀且表现为多维特征.因此, 此类新型结构冷却模块的流动传热性能测试无法在传统的热交换器风洞中开展, 需要拓展新的手段进行相关研究工作.
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串联结构冷却模块展开, 吕锋[3], 陆国栋[4]和张毅[5]开展了车用散热模块性能影响因素的风洞试验研究, Soldner[6]提出了类似独立式冷却模块设计并进行了相关数值仿真研究.但考虑独立式冷却模块中立体布置的多热交换器与冷却风扇引起的三维不均匀流场的相关研究在国内还罕有报道, 只有Du[7]采用试验方法研究了冷却塔换热器之间的角度变化对其冷却性能的影响.因此, 本文采用数值仿真方法进行独立式冷却模块性能研究,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分析串联与非串联结构独立式冷却模块之间的性能差异, 为独立式冷却模块的设计指明方向.
本文研究的是不同流场下热交换器的性能, 因此将热交换器简化为多孔介质模型, 该方法在多孔介质区域内增加一个动量源项, 使得该区域内的压力梯度的下降与该区域内的速度成比例关系.表征多孔介质的两个重要参数为黏性阻力系数和惯性阻力系数, 根据热交换器在不同空气流速v下产生的芯部压降∆ p, 拟合成公式∆ p=α v+bv2, 即可得到相应的多孔介质参数.更多的关于多孔介质的细节可参考文献[8].本文采用一维仿真进行热交换器传热特性模拟, 该方法将热交换器离散成若干子换热器, 根据叉流换热器基本的效能-传热单元数法计算公式[9]得到每个子换热器的效能后, 再根据各个子换热器冷热侧的进口温度得到每个子换热器的换热量.
热交换器效能的定义公式为:
式中:
将传热单元数根据热交换器尺度离散到每个子换热器, 得到各个子换热器的效能, 其边界上气体温度的质量平均值作为子换热器气侧入口温度, 则可以得到每个子换热器的换热量为:
当得到前一个子换热器的换热量以后, 根据能量守恒方程有:
式中:
该温度即为后一个子换热器入口温度.因此, 该热交换器的总换热量Qtotal为:
通常在低NTU, 小温差叉流热交换器中, 内部换热单元之间的纵向导热可以忽略[10], 因其换热量占热交换器总换热量的比值不到1%, 因此, 在本模型中也忽略了子换热器之间的传热.
采用多参考系坐标法(MRF)进行风扇流场数值模拟, 该方法将计算域分为绝对坐标区域和风扇旋转区域, 在旋转区域内建立旋转参考坐标系, 其内部控制方程转换如下[11]:
式中:
方程转换之后, 相当于在动量方程中增加了旋转加速度与向心加速度.MRF模型中包含风扇叶片几何模型, 因而风扇的压力阶跃特性以及流场的旋转特性可通过数值模拟直接得到, 而不再依赖于实验值.尽管这个模型只是一个定常的近似求解, 但在合理的选择旋转区域后[11, 12, 13], 其仿真结果与实验值的误差均在工程误差可接受的范围内.
本文采用RNG k-ε 湍流模型[14, 15], 该湍流模型考虑了流动中的旋转情况, 可以更好地处理高应变率和流线弯曲程度较大的流动, 对风扇等旋转机械的模拟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近壁面采用壁面函数法进行处理.风扇旋转区域为导风罩与风扇外表面构成的封闭空间[16].当网格密度为2.5~0.5 mm时, 可得到网格无关解, 因此, 取风扇面网格密度为2.5 mm.
本文建立串联结构冷却模块数值仿真模型, 如图1所示, 该模型由中冷器(CAC)模型, 水散热器(RAD)模型以及冷却风扇模型(FAN)构成, 得到如图2所示的三维数值模拟流场, 从图中可以看出, 数值模拟可以得到风扇产生的三维不均匀流场.
本文在车辆冷却模块模拟试验系统上进行数值仿真模型的试验验证, 系统如图3所示.该系统以图1所示冷却模块为试验对象, 以热源模拟系统模拟热交换器实车运行时的系统能量分布状况, 研究冷却模块的传热特性, 以变频电机改变冷却风扇转速, 实现冷却风扇实车运行工况模拟, 研究车辆冷却模块的流动与阻力特性.
冷却模块流动阻力仿真计算值与实验测试值对比如图4所示.从图4中可以看出, 实验值与仿真值趋势一致, 考虑到实验与仿真之间的差异, 其误差基本在可接受范围内.
冷却模块换热量仿真计算值与实验测试值对比如图5所示.由于换热量计算基于一维传热单元数阵列法, 实验值与仿真值之间误差较大, 最大误差为12.3%, 但两者变化趋势一致, 数值仿真模型仍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采用中冷器(CAC)模型, 水散热器(RAD)模型, 冷却风扇(FAN)模型构建独立式冷却模块计算方案, 研究串联与非串联结构独立式冷却模块对于热交换器冷却性能的影响, 各个计算方案都采用统一数值仿真边界, 风扇采用吸风式风扇.
分别建立串联结构独立式冷却模块单进风口与双进风口计算方案, 如图6所示.对比不同的进风口位置和数量对于相同冷却模块的影响.图7为不同计算方案下的温度场及流线分布.
从图7可以看出:在不同计算方案下, 虽然冷却风入口差别较大, 但热交换器模块内部流动及温度场分布较为类似.图8所示的冷却模块性能曲线进一步证明, 对于串联结构独立式冷却模块, 单进风口结构与双进风口结构在传热性能与流动阻力上差别不大.可见, 不改变风扇与热交换器之间的串联结构, 仅增加冷却风进口面积不能有效提升冷却模块性能.
当热交换器与风扇以非串联结构布置时, 热交换器与风扇之间有多种不同组合方案, 本文建立了如图9所示的5种非串联结构独立式冷却模块计算方案:方案B1, 单热交换器, 底部进风; 方案B2, 单热交换器, 侧面进风; 方案B3, 双热交换器, 侧面对置进风; 方案B4, 双热交换器, 垂直侧面进风; 方案B5, 双热交换器, 垂直底面进风.其中方案B1, B2中只采用水散热器, 方案B3, B4, B5中采用中冷器与水散热器的组合.
从图10可以看出:在吸风式冷却系统中, 由于热交换器的稳流作用, 流动在进风口基本垂直于热交换器表面.在冷却模块内部, 由于热交换器热负荷不同, 冷却空气产生明显的高温区与低温区, 但并未在舱体内混合, 从而尽可能减小了热交换器之间的互相干扰.
表1为不同非串联结构独立式冷却模块性能对比, 当热交换器以单体形式布置时, 水散热器温度为环境温度, 没有串联式方案中冷却空气经过中冷器后的温升, 因此其换热量明显增加, 可以在较低风扇转速下实现相同换热需求, 降低风扇功耗.另外, 可以通过在热交换器前部安装电控百叶窗等方式实现冷却液温度的单独控制, 进一步提高节能效果.可以看到, 方案B1, B2中热交换器换热量最大, 但同时流动阻力也最大, 为了分析风扇功耗与热交换器换热量之间的投入产出比, 评价非串联结构独立式冷却模块与串通串联结构冷却模块性能, 定义冷却效率为热交换器总换热量Q与风扇压升H的比值, 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 方案A与方案B1, B2具有相似的冷却效率且低于方案B3, B4, B5.可见, 如果热交换器在两个或以上, 非串联独立式冷却模块在性能上具有明显优势.另外, 在双热交换器方案中, 方案B3, B5具有更高的冷却效率, 可见风扇与热交换器之间的不同相对位置对冷却模块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 多热交换器及其相对位置, 与风扇之间的相对角度等将是非串联独立式冷却模块下一步研究方向.
(1)当独立式冷却模块以串联结构布置时, 增加冷却风进口数量对冷却模块的性能提升并不明显.
(2)当独立式冷却模块以非串联结构布置时, 相比传统串联结构, 由于热交换器相对独立, 其性能提升明显, 但是对于安装空间的要求也更高, 且热交换器间的相对位置对其性能有一定影响.
(3)双热交换器非串联结构独立式冷却模块方案相比单热交换器方案及串联结构方案在性能上更具有优势, 具有更高的冷却效率.
(4)独立式冷却模块可以在较低的风扇转速下实现同样的散热需求, 降低风扇功耗, 且在热交换器进口加装可控百叶窗的基础上可以实现精确冷却, 进一步提高节能效果.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