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C卡收费系统的公交客流信息实时采集方法
姜桂艳1,2,3, 刘彬1, 隋晓艳1, 马明芳4
1.宁波大学 海运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2.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宁波大学分中心,浙江 宁波 315211
3.现代城市交通技术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南京 210096
4.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北京 100096

作者简介:姜桂艳(1964-),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智能交通,公共交通.E-mail:jiangguiyan@nbu.edu.cn

摘要

针对目前公交资源消费公平性较低以及公交客流信息严重缺失的问题,以基于GPS(或北斗)和无线通信的公交车辆跟踪调度系统、车载自动报站系统、公交IC卡收费系统为基础,提出了一套公交IC卡计程收费和客流信息实时采集方法。在计程票制、系列票价、换乘优惠等措施配合下,这套方法可低成本获取全面、可靠、及时、连续的客流信息,有助于改善公共交通规划、管理、运营等方面单项决策的科学性和多项决策的协同性。

关键词: 交通运输工程; 公共交通; 公交IC卡收费系统; 公交计程收费; 公交客流信息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5497(2016)04-1076-07
Real tim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of passenger flow in public transportation based on bus IC card charging system
JIANG Gui-yan1,2,3, LIU Bin1, SUI Xiao-yan1, MA Ming-fang4
1.Faculty of Maritime and Transportation,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China
2.Ningbo University Sub-center, National Traffic Management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Ningbo 315211,China
3.Jiangsu Provinc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Modern Urban Traffic Technologies,Nanjing 210096,China
4.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Beijing 100096,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lower fairness in the consumption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resources and the serious lack of passenger flow information, a set of mileage-based bus pricing and real time passenger flow information collecting methods are proposed in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These methods are based on the GPS bus tracking and scheduling system, auto-announcing system of bus stations and IC card charging system.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mileage-based pricing, the diversified bus fares, and the concessionary fares for transfer travel or long distance travel, these methods can be used can be used to get the passenger flow information completely, reliably, timely, continuously and economically. This sort of information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rationality of a single decision and the cooperativity of a set of decisions in public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Keyword: communications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public transportation; IC card charging system; mileage-based bus pricing; public transportation passenger flow information
0 引 言

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中, 地面公共交通普遍存在不方便、不快捷、不可靠、不舒适、不经济等问题, 使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尚难以确立, 客运分担率仅为10%~30%, 平均不足20%[1], 普遍低于东京、巴黎、伦敦、纽约、新加坡、香港、首尔、库里蒂巴等公共交通发达城市的水平(60%~80%)[2]。由于较低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地面公共交通不但不能满足出行者需求, 其自身反倒成为交通拥堵的重要成因之一, 出现了公交落后与交通拥堵恶性循环的局面。

地面公共交通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固然可以归结为基础设施不足、线网布局不够合理、智能化水平低, 但其核心是客流信息基础薄弱。建设可以让公众体面、自觉地减少小汽车使用的公共交通系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仅靠公交优先的概念是不够的, 需要运用全面、可靠、及时的公交客流信息保障公交规划设计、运力配置、运营调度以及相关管理体制、财税政策的科学性和协调性。

与小汽车交通相比, 公共交通是一种封闭系统, 具有实现全样本信息实时采集的潜力, 但实际上客流信息却一直是制约公交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针对现有公交票制不合理、票价不公平、IC卡收费技术潜能未能充分利用的客观实际, 以公交资源消费的公平性和公交客流的封闭性为基础, 提出了一种按照乘行距离累计分段递减费率和上下车两次刷卡计程收费的方法, 并据此设计了公交客流信息实时采集方法。

1 研究背景及基本思想
1.1 公交客流信息实时采集的背景

长期以来, 通过入户调查、公交线路随车调查、公交站点调查等人工抽样调查是获取居民公交出行特征信息的主要方法[3, 4, 5]。这种客流信息采集方法虽然比较成熟, 但取得数据的成本过高、数据处理工作量大、周期长。此外, 由于只能得到部分出行者在调查日期前很短一段时间内的公交出行信息, 且受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的主观影响较大, 其调查结果难以准确体现公交出行的总体需求规模和结构、各线路日常出行需求的时空分布, 更不能体现非常态下突发客流的出行需求特点, 因而以此为基础的公交规划和运行调度难以满足实际出行需求, 这些信息也难以为运力配置决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管理体制、财税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由于我国在交通调查体系的协调性和规范性方面与发达国家相距较大, 单纯依靠这种信息获取方法所导致的公交需求与供给失衡问题更为严重。

公交IC卡的广泛应用, 不但有助于缓解公交行业中普遍存在的找零困难、残假币现象严重、点钞工作量大等问题, 而且提高了持卡乘客的上车效率和支付的便捷性[6, 7, 8]。随着持卡乘客数量的增加, 公交IC卡的交易记录成为低成本获取客流信息的新途径, 受到了国内外公交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国外的公交IC卡应用较早, 绝大部分成果是在一票制条件下对客流信息进行的估计, 主要包括用于线路发车间隔优化的线路内上车客流估计、用于线路间协调发车间隔优化的换乘客流估计、以当天首末次出发起点为基础的出行矩阵(OD矩阵)估计、针对不同持卡者类型的出发时间和上车地点分布、人均出行次数估计等。2004年韩国首尔开始改用配备有GPS的分段计价公交IC卡系统, 到2007年有90%的公交乘客和75%的地铁乘客使用IC卡, 将上下车两次刷卡的收费数据与GPS数据相结合, 可对不同类型线路在不同时段乘客的刷卡规律、客流起终点分布、换乘客流分布、平均出行时间与距离等进行估计, 进一步改善了客流信息估计的全面性和可靠性[9]

我国基于公交IC卡数据估计客流信息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 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类似, 由于我国城市的公交IC卡系统以一票制为主, 因此绝大部分成果是以一票制收费记录为基础对各类客流信息进行估计, 主要包括根据公交调度计划和刷卡时间估计上车站点、根据前后连续两次刷卡上车地点估计前次下车站点(换乘点与出行终点)、根据乘客一日出行路线形成的闭合圈估计下车站点以及据此进一步估计的车客流信息, 如上车客流、下车客流、站点客流、线路客流、截面客流、平均出行次数、平均出行站数、平均换乘次数、单一线路站点间出行OD、区域公交出行OD[10, 11, 12, 13, 14, 15]。目前只有北京等少数城市的部分公交线路实行分段计价票制, 而且在其上下车两次刷卡的收费数据中还包括有准确的站点信息, 以此为基础估计的公交客流信息, 在指标数量和可靠度方面都有明显改善。

1.2 基于公交IC卡实时采集客流信息需解决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 公交IC卡具有技术成熟、交易迅速、成本低廉的特点, 在方便乘客支付的同时, 可以减少公交车辆停站上客时间、降低公交公司零钞清点工作量和残币假币损失, 并具有更全面、可靠、及时、连续、低成本采集客流信息的巨大潜力。

与我国提升公交吸引力、建设公交都市、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相比, 公交IC卡系统在公交优先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其在客流信息采集方面的增值功能还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公交IC卡系统的核心地位需要得到确认。提升公交吸引力、实行公交优先、建设公交都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效果取决于线路与站点规划、换乘停车场规划、专用道布局、车型选择、运营调度、信号优先、行人过街横道布局、承运区域划分、票价票制、财政补贴、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服务质量标准和监督机制、运营服务奖惩机制等众多环节的科学性和协调性, 这些环节的核心共性基础是低成本获取全面、可靠、及时、连续的客流信息, 基于公交IC卡获取客流信息是目前的最佳选择, 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公交IC卡系统需要升级换代。现有公交IC卡系统仅有票款支付和票款管理功能, 且多在一票制条件下运行。一票制的主要成因是降低现金付费的难度, 而不是普及IC卡技术的必然要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一票制在减少售票员工作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其本质是以牺牲公交资源消费的公平性为代价的, 在IC卡技术日益成熟的条件下, 这种票价机制既不合理, 也没有必要。此外, 以单一票价IC卡系统的收费数据为基础, 对客流信息进行估计的机制不顺、操作复杂, 而且估计结果在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方面难以支持公交线网规划、运营调度、管理制度、补贴政策等决策的需要。从客流的角度看, 公交是一个全封闭的系统, 易于实现全样本的信息采集。在IC卡技术成熟且成本较低的情况下, 与车载GPS系统、自动报站系统等相结合, 进一步拓展公交IC卡系统的功能, 在实现分段计程票制的同时, 全面、可靠、及时、连续、低成本地获得全部乘客的出行信息, 不但具有很高的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 而且对于公交系统运行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效果。

(3)公交IC卡系统的应用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基于公交IC卡系统所采集客流信息的价值与持卡乘客比例密切相关。目前, 我国大城市公交IC卡付费比例约为40%~70%左右, 北京也仅有80%, 中小城市的比例更低一些, 与首尔、香港、东京等公交发达城市的90%还有较大差距。因此, 以提高持卡消费比例为目标, 综合考虑公平票价、系列票制、换乘优惠等因素以及公交线网规划、运营调度、财政补贴、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决策需要, 研究促进IC卡应用的保障机制, 在降低公交出行者现金支付意愿的同时, 为采用公交IC卡付费创造更便捷的环境, 吸引更多的公交出行者采用IC卡支付票款。

(4)公交决策的信息化、科学化理念需要进一步加强。长期以来, 由于高质量公交客流信息的缺失, 包括线网和站点布局规划、运营调度指挥、公交票价和票制、公交运营和使用补贴、市场进入和退出制度、服务质量标准和监督制度、运营服务奖惩制度等方面的决策方法简单粗放, 不但影响了每项决策自身的合理性, 而且也难以顾及相关决策之间的协调性。因此, 在能够全面、可靠、及时、连续、低成本获取客流信息的条件下, 在公共交通的布局规划、运营调度、管理机制等决策中树立信息化理念、强化科学方法的使用是非常必要的。

1.3 基于公交IC卡实时采集客流信息的基本思想

本文提出的公交IC卡计程收费和客流信息实时采集方法, 主要目的是解决目前公交资源消费公平性较低以及公交客流信息严重缺失的问题, 包括连续累计乘行距离分段计程收费方法、公交客流信息实时采集方法和公交出行特征信息采集方法3个部分。

连续累计乘行距离分段计程收费方法应用于车载端, 根据乘行距离连续累计分段递减费率和累计计程的有效时间长度, 在持卡乘客上车刷卡时, 记录其乘坐线路与车辆、上车站点与时刻等数据, 判断其是否符合连续计程条件, 分别采用对应的费率, 按照本站到终点站的里程预收票款; 在其下车刷卡时, 记录其下车站点与时刻、本次乘行距离以及累计有效乘行距离, 按照对应的费率计算本次应付票款, 退回多收的票款; 在车辆启动平稳运行阶段, 将上述数据传输到公交信息中心。

将客流信息实时采集方法和公交出行特征信息采集方法应用于中心端, 根据各公交车辆上传的数据, 可以在指定的一个或多个时间尺度下(如10 min、30 min、1 h、1天、1周、1月、1年等), 针对特定线路, 获取其每个站点的上车客流量、下车客流量以及站点之间的OD客流量; 针对指定的某些线路, 获取其各站点之间的换乘客流量; 针对特定区域内的所有线路, 获取其各站点的上车客流量、下车客流量以及站点之间的OD客流量; 针对特定区域内的所有线路, 可以按照另行划定的交通小区, 获取各小区的公交出行发生量、吸引量以及各小区之间的OD客流量; 针对特定线路或者特定区域, 对满足连续出行有效时间长度要求的出行者, 离线获取平均乘行距离以及不同乘行距离区间内的出行者所占比例、平均乘行时间以及不同乘行时间区间内的出行者所占比例。

2 公交IC卡收费和客流信息实时采集算法设计

前述的连续累计乘行距离分段计程收费方法、公交客流信息实时采集方法和公交出行特征信息采集方法, 以基于GPS(或北斗)和无线通信的公交车辆跟踪调度系统、车载自动报站系统、公交车载IC卡刷卡系统为基础, 车载端和中心端算法的工作基础包括如下4个方面:①对所有公交线路、公交站点和公交车辆进行统一编码, 且具有唯一性, 分别为 rRsSvV; ②测定同一线路上相邻站点之间的距离 d(n, n+1)D; ③设定乘行距离连续累计分段区间 wW及相应的递减费率 ; f∈F、累计计程的有效时间长度(允许的乘行距离累计时间)T④车载GPS(或北斗)和自动报站系统可以自动识别站点名称及其编码, 车载IC卡收费系统能够识别IC卡的有效性, 无线通信系统能够将车载数据上传到信息中心。

2.1 车载端算法设计

车载端的算法用于在线完成连续累计乘行距离分段计程收费, 分为上车刷卡、下车刷卡和信息发送3个环节。

在上车刷卡环节, 对于每位上车乘客, 在其刷卡时, 首先记录上车站点编码 sa和上车时刻 ta(i), 按照式(1)判断该乘客是否符合连续计程条件:

ta(i)-t0> T, t0=ta(i)ta(i)-t0T, t0=t01

式中: , i为本次乘坐a为上车标志符号;t0为每个连续累计乘行距离的起始时间。当 t0=ta(i)时, 表示不符合连续计程条件, 开始一次新的累计计程; 当 t0=t0时, 表示符合连续计程条件, 保持已有的累计计程。

根据式(1)的判断结果, 考虑累计乘行里程 L(i)和本站到本线路终点站里程 La确定本次收费的费率 fa, 如式(2)所示:

fa=F(w)|(L(i)+La)wF(w)|Law2

式中: F(w)是指与乘行里程 w对应的费率。按照本站到本线路终点站的里程 La进行预收费, 收费额度 Cap按照式(3)计算:

Cap=fa·La3

将线路编码 r站点编码 sa上车时刻 ta(i)本次连续累计乘行距离的起始时间 t0和扣款数额 Cap写入乘客的IC卡中, 将IC卡号 z线路编码 r车辆编码 v站点编码 sa上车时刻 ta(i)、本次连续累计乘行距离的起始时间 t0和扣款数额 Cap写入车载机。

在下车刷卡环节, 对于每位下车乘客, 在其刷卡时, 首先记录下车站点编码 sb下车时刻 tb(i), 并按照式(4)计算本次乘车实际应收票款 Cab:

Cab=fa·d(sa, sb)(4)

式中: d(sa, sb)是本次乘车的上车站点与下车站点之间的距离。然后计算应退还票款 Cae如式(5)所示:

Cae=Cap-Cab5

Cae退回到乘客账户余额中, 将下车时刻 tb(i)实际票款 Cab写入乘客的IC卡, 将IC卡号 z线路编码 r车辆编码 v下车站点编码 sb下车时刻 tb(i)和实际票款数额 Cab写入车载机。

在信息发送环节, 当公交车辆启动并平稳运行一段时间后(确保无上车刷卡), 将车载机中记录的上车乘客信息、下车乘客信息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发送到公交信息中心。

2.2 信息中心端算法设计

(1)特定线路客流数据获取算法设计

在特定线路客流数据获取环节, 可得到指定公交线路的客流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在指定时间尺度为G的情况下,g时段、线路r中车辆v在站点sa的上车刷卡人数 Pgsarsv, 可由其上传的上车刷卡数据包中的IC卡号数量求和得到; g时段、线路r中车辆v在站点sb的下车刷卡人数Pgsbrsv, 可由其上传的下车刷卡数据包中的IC卡号数量求和得到;g时段、线路r中车辆v在站点sa的车上载客人数为 PgsarsvPgsbrsv之差, 其中 sa=sb

在指定时间尺度为 G的情况下,对于第g个时间段,线路r中站点sa的上车人数 Pgsars以及线路r中所有站点的上车人数 Pgrs分别如式(6)和式(7)所示:

Pgsars=vPgsarsv6Pgrs=saPgsars7

同理, 对于第g个时间段,线路r中站点sb的下车人数 Pgsbrx以及线路r中所有站点的下车人数 Pgrx分别如式(8)和式(9)所示:

Pgsbrx=vPgsbrxv8Pgrx=sbPgsbrx9

线路 r的OD客流量 Pgsbrsa是指在 g时段在站点sb下车的乘客按照其上车站点进行分类统计的结果, 其计算方法如式(10)所示:

Pgsbrsa=vPgsbrsav10

式中: Pgsbrsav等于g时间段内车辆v在站点sb下车的人数 Pgsbrxv中由站点 sa上车的人数之和, 可由各车辆上传的下车刷卡信息及其之前上传的上车刷卡信息中的IC卡号联合统计得到。

(2)特定线路之间的换乘客流量数据获取算法设计

在特定线路之间的换乘客流量数据获取环节, 可得到指定公交线路之间的换乘客流数据。

在指定时间尺度为G的情况下,在第g个时间段,对于线路r中站点sa的上车乘客 Pgsars, 以其IC卡号 z为匹配变量, 按照式(1)判断的结果, 如果符合连续计程条件且前后两次乘坐的非同一线路, 则可作为换乘出行。

对于符合换乘条件的IC卡号 z, 提取其紧前一次乘车的线路编码 r(i-1)及其下车站点 sb(i-1), 然后将 Pgsars中符合换乘条件的乘客, 按照前次乘车的下车站点 sb(i-1)进行汇总, 得到本次乘车线路中的站点换乘流量 Pgsb(i-1)r(i)sa(i)如式(11)所示:

Pgsb(i-1)r(i)sa(i)=Pgsa(i)sb(i-1)r(i)s|ta(i)-ta(i-1)T, r(i)r(i-1)(r(i), sa(i))(11)

对于前后两次均乘坐同一线路的乘客, 不作为换乘出行。

(3)区域内的所有线路客流数据获取算法设计

在特定区域内的所有线路客流数据获取环节, 对于区域k首先统计其各站点的上、下车客流量 , PgsaksPgsbkx对于只有一条公交线路的车站, 其结果与 PgsarsPgsbrx相同。但对于多条线路共用的车站, 其结果分别为相应线路在本站点上、下车乘客数之和, 计算方法分别如式(12)和式(13)所示。

Pgsaks=r|sakPgsakrs12Pgsbkx=r|sbkPgsbkrx13

然后统计整个区域k的上车、下车客流量PgksPgkx, 分别为该区域内所有站点的上车和下车流量之和, 如式(14)和式(15)所示:

Pgks=sa|sakPgsaks14Pgkx=sb|sbkPgsbkx15

最后, 统计整个区域 k内的OD客流量 Pgsbksa, 是指在站点 sb下车的乘客数 Pgsbkx按照其本次乘车的上车站点进行的分类统计, 计算方法如式(16)所示:

Pgsbksa=pgsbkx|sak16

对于上车站点在 k区域之外的乘客数量, 即 sak的下车乘客数量, 可列为“ 其他” 类, 表示从区域 k之外的地点上车。

(4)另行划定交通小区的客流数据获取算法设计

另行划定的交通小区主要是指:为了满足公共交通线网规划、公共交通企业承运区域划分、公交专用道布局、公共交通枢纽布局等方面决策的需要, 临时划分的客流统计小区。

在确定另行划定的交通小区数量 m及其与原有线路、站点的空间隶属关系的基础上, 对于交通小区 um, 首先统计该小区内各站点的上、下车客流量 PgsausPgsbux, 分别为所停靠线路在该站点的上、下车乘客数之和计算方法分别如式(17)和式(18)所示:

Pgsaus=r|sauPgsaurs17Pgsbux=r|sbuPgsburx18

然后统计各区域 u的上车、下车客流量 分别为该区域内所有站点的上车和下车流量之和, 如式(19)和式(20)所示:

Pgus=sa|sauPgsaus19Pgux=sb|sbuPgsbux20

最后统计各小区之间的OD客流量 Pgqsux, 是指u小区的下车人数 Pgux分别按上车站点所在小区q(包括u小区)进行的分类统计, 计算方法如式(21)所示:

Pgqsux=pgux|saq (u, q=1, 2, , m)(21)

(5)平均乘行距离和平均乘行时间数据获取算法设计

在平均乘行距离和平均乘行时间数据获取环节, 可以有两种计算方案。方案一是指持卡者首次上车刷卡后在给定的累计计程有效时间长度T内累计乘行距离和乘行时间的平均值。平均乘行距离d-和平均乘行时间t-的计算方法如(22)和式(23)所示:

d-=1zzidz(i) taz(i)-t0zT22t-=1zzitz(i) taz(i)-t0zT23

式中: dz(i)tz(i)分别表示乘客z第i次乘行的距离和所花费的时间; t0z表示乘客z在本次连续累计乘行距离的起始时间。不同乘行距离的出行者所占比例和不同乘行时间的出行者所占比例, 可在设定乘行距离区间和乘行时间区间的基础上, 对各区间内的刷卡出行者数量占刷卡出行者总数的比例进行分别计算。

方案二是指持卡者首次上车刷卡后在给定的累计计程有效时间长度 T内, 仅当其本次上车时刻与前次下车时刻之间的差值不大于某一定值 τ时认为是连续出行, 在方案一的基础上, 增加 ta(i)-tb(i-1)τ(i> 1)的判断。对于不满足该条件者, 认为是一次新的出行, 参与费率折扣, 但不参与平均乘行距离和平均乘行时间的计算。

此时, 平均乘行距离 d-'和平均乘行时间 t-'的计算方法如(24)和式(25)所示:

d-'=1zzidz(i)taz(i)-t0zT, taz(i)-tbz(i-1)τ24t-'=1zzitz(i)taz(i)-t0zT, taz(i)-tbz(i-1)τ25

不同乘行距离的出行者所占比例和不同乘行时间的出行者所占比例的计算方法与方案一相同。

3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乘行距离连续累计分段递减费率和上下车两次刷卡的计程收费方法, 不但可以改善公交资源消费的公平性, 而且有利于促进换乘出行, 进而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在IC卡技术成熟且成本较低的情况下, 与车载GPS(或北斗)系统、自动报站系统等相结合, 进一步拓展公交IC卡系统的客流信息实时采集功能, 在实现连续累计乘行距离分段计程收费的同时, 全面、可靠、及时、连续、低成本地获得乘客的出行链信息, 并据此获得不同时间尺度下的线路、换乘以及区域性的客流分布数据, 不但具有很高的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 而且对于改善公共交通的线网规划、运营调度、补贴政策、管理机制等方面决策的科学性和协调性具有很高的应用可行性, 对于保障公交都市的建设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林红梅. 交通部长: 大城市公交分担率20%远低于发达国家[EB/OL]. [2014-11-20].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9-16/5291427.shtml.2013-09-16. [本文引用:1]
[2] 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 世界主要城市公共交通[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 [本文引用:1]
[3] 王喆君, 陈抱雪, 隋国荣. 基于光纤列阵薄膜传感的客流计数系统研究[J]. 光子学报, 2009, 38(9): 2305-2309.
Wang Zhe-jun, Chen Bao-xue, Sui Guo-rong, et al. Automatic passenger flow counting system using fiber array membrane sensor[J]. Acta Photonica Sinica, 2009, 38(9): 2305-2309. [本文引用:1]
[4] 李超. 红外传感器客流计数系统的设计[D]. 石家庄: 河北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0.
Li Chao. Design of the customer counting system based on infrarred sensors[D]. Shijiazhu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本文引用:1]
[5] 唐云建, 吴江洲, 胡晓力, . 基于RFID网络的公交客流信息采集系统设计[J].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4(1): 45-49.
Tang Yun-jian, Wu Jiang-zhou, Hu Xiao-li, et al. System design of passenger flow information collection based on RFID network[J]. Automation and Instrumentation, 2014(1): 45-49. [本文引用:1]
[6] 刘欣. 基于立体视觉的公交客流统计方法与实现[D]. 秦皇岛: 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2013.
Liu Xin. People counting for getting in/out of a bus based on stereo vision and implementation[D]. Qinhuangdao: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Yanshan University, 2013. [本文引用:1]
[7] 于丽梅. 视觉物联网下智能公交客流采集统计方法仿真[J]. 计算机仿真, 2014, 31(6): 187-190.
Yu Li-mei. Simulation on statistical method for intelligent bus passenger flow gathering under visual internet of things[J]. Computer Simulation, 2014, 31(6): 187-190. [本文引用:1]
[8] 鲜晓东, 石亚麋, 唐云建, . 基于乘客多运动行为的公交客流计数判定方法[J]. 计算机工程, 2015, 41(4): 176-180.
Xian Xiao-dong, Shi Ya-mi, Tang Yun-jian, et al. Bus passenger flow counting criteria method based on passenger multi-movement behavior[J]. Computer Engineering, 2015, 41(4): 176-180. [本文引用:1]
[9] 吴美娥. 对公交IC卡数据处理分析及应用的探索[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2010.
Wu Mei-e. The exploration of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application on the bus intelligent card[D]. Beijing: 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2010. [本文引用:1]
[10] 陈学武, 戴霄, 陈茜. 公交IC卡信息采集、分析与应用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04, 37(2): 105-110.
Chen Xue-wu, Dai Xiao, Chen Qian. Approach on th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J].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4, 37(2): 105-110. [本文引用:1]
[11] 耿学贵. 基于IC卡的公交客流时间规律研究[D].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 2012.
Geng Xue-gui. Time pattern of passenger flow based on IC card data [D]. Kunming: 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本文引用:1]
[12] 周锐. 基于IC卡数据的公交站点客流推算方法[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2012.
Zhou Rui. Passenger flow calculation for bus station based on IC card data[D]. Beijing: 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2012. [本文引用:1]
[13] 刘帅, 陈绍辉, 陈艳艳. 北京工业大学. 基于特征站点的公交IC卡数据站点匹配方法[P]. 中国: 201110089682. 4, 2011-08-17. [本文引用:1]
[14] 张游杰, 张清萍, 焦荣华. 基于WiFi身份识别和公交IC卡数据的公交客流起讫点分析[J]. 计算机应用, 2014, 34(S1) : 309-311, 314.
Zhang You-jie, Zhang Qing-ping, Jiao Rong-hua. Origin-destination analysis of passenger flow based on WiFi idenification and bus IC card data[J].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2014, 34(S1) : 309-311, 314. [本文引用:1]
[15] 张颂, 杨应翔, 陈学武, .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IC卡数据获取公交站点OD的方法及系统[P]. 中国: 201010553014. 8, 2011-06-15.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