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少杰(1985-),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结构检测、监测与车桥耦合振动.E-mail:tumuwsj@163.com
首先,运用基本力学原理,以三跨相等连续梁为对象,推导了梁体应变改变量与支承差异沉降量之间的解析式;并以某刚性轻轨桥为例,证明了微小支承差异沉降导致的应变改变量是可测的。其次,通过三跨不等连续梁模型试验,采用顶升方法模拟差异沉降,深入分析了梁底应变改变量与顶升量之间的关系,同时验证了FBG新型传感器的优越性能。再次,推导了与试验模型对应的梁底应变改变量与桥墩差异沉降之间的关系式,对两种模式(边墩顶升、中墩顶升)在不同差异沉降下的理论解与试验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吻合程度较高。最后,对识别基本流程与策略作了简要叙述。
Based on measured strain data, a method of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identification of piers for continuous beam is proposed using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First, the analytical formula with respect to the Variation of Strain Value (VSV) of the beam and th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identification of piers is derived by employing a three-equal-span continuous beam for instance. Also it is proved that the VSV result from minor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of piers is measureable in the case of a certain rigid light railway bridge. Seco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SV obtained from the bottom of the beam and the upright rectification value is analyzed using a three-unequal-span continuous beam for verification, where the settlement is simulated using the upright rectification method. Meanwhil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ew type Fiber Bragg Grating (FBG) sensors is demonstrated as well. Third, for the experimental model, the expre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SV on the bottom of the beam and the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of the piers is derived, which reflects a well consistency between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both cases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of side pier and mid pi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various degrees of differential settlement. Finally, the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 and strategy are briefly clarified.
连续梁因整体性好、跨越能力强等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道路桥梁、铁路桥梁等工程领域。地面沉降、墩台周边堆卸载、车辆循环荷载等均可能导致支承(桥墩、桥台)产生差异性沉降[1]。支承差异沉降不仅影响桥梁线形变化, 而且影响连续梁截面内力变化, 过大沉降将导致桥梁结构自身破坏, 甚至危及行车安全[2, 3, 4]。
常用的支承沉降观测方法主要包括百分表、精密水准仪等人工观测方法和GPS、光电成像等自动监测方法[5]。伴随着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推广应用, 桥梁线形、梁体应变等指标通常是健康监测系统的必测指标[6, 7], 获取线形所需位移传感器的布设是技术难点, 试图从连续梁桥受力特性出发, 建立梁体应变改变量与桥梁线形间的关系显得尤为必要。近年来, 光纤传感技术作为学术研究热点取得许多创新性成果, 长标距FBG传感技术很好地解决了混凝土梁桥的动静态应变监测、温度监测等[8, 9, 10]。文献[11]从受弯构件基本原理出发, 推导了梁体挠曲线方程与应变间的理论关系式。文献[12]利用B样条函数和大变形理论, 将输油管道简化为梁, 推导了基于应变的管道变形计算方法。上述方法研究重点均是梁体挠曲线测试。作者所在课题组前期开展了基于分布式光纤应变传感技术的改进共轭梁法监测梁体变形的研究[13], 虽然突破了传统共轭梁法不适用于支承沉降情况, 但是仍没能实现对支承差异沉降的识别, 而是将支承差异沉降作为已知量用于梁体变形监测。
本文首先以等跨连续梁为对象, 采用基本力学原理推导梁体应变改变量与支承差异沉降量之间关系的解析式, 从理论上证明二者间存在显著关系。其次, 采用更具普适性的不等跨连续梁开展模型试验研究, 分析了应变监测数据与支承差异沉降之间的关系, 并与理论解比较。最后, 提出了基于应变监测的连续梁支承差异沉降识别策略及基本流程。
1.1.1 边支座沉降
图1为等跨连续梁在边支座产生差异沉降时对应的计算模型。其中, 梁跨度为l;截面抗弯刚度为EI;各跨所受均布线荷载为q;左侧支座A的竖向变形量为δA 。坐标系原点位于支座A处,以水平向右为x轴正方向,表示截面位置坐标;以竖直向上为y轴正方向, 正值表示支座被顶起, 负值表示支座产生沉降。
选取支座
水平
根据式(2), 可求出由于边墩产生差异沉降
进而, 根据受弯构件的基本原理(见式(4))可得各跨对应的梁体应变改变量
式中:
1.1.2 中间支座沉降
图2为等跨连续梁在中间支座产生差异沉降时对应的计算模型。图2中, 支座B竖向变形量为δB,其余参数和坐标系的规定与边墩沉降工况相同。
按照推导边支座沉降工况时采用的相同原理和方法, 可以得到各支座对应的反力、各跨弯矩方程及弯矩变化方程, 也可得出式(6)所示各跨应变改变量
对等跨连续梁上述两种工况的理论推导表明, 支承差异沉降量与应变改变量在各跨均存在线性映射关系。对于某确定截面, 伴随差异沉降量增加, 应变改变量增大, 这为开展基于应变监测的连续梁支承差异沉降识别理论和试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以某地铁轻轨线路为工程背景, 该工程中高架桥采用等跨连续梁布置, 跨度l=30 m。截面形式为图3所示箱型截面, 其中梁体顶宽9.3 m; 底宽4.0 m; 梁高1.7 m; 截面面积A=4.63 m2; 截面形心距离梁底距离为1.1 m, 即式(5)(6)中y=1.1 m。
通过分析式(5)(6)可知, 在支座A、B发生沉降时,B支座所在梁的截面应变改变量最大, 即x=30 m处对应截面。将上述已知信息代入式(5)(6)中, 可分别得到边支座 A、B发生沉降时,BA、中间支座B在不同差异沉降量情况下B支座所在梁的截面应该改变量, 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
以微小差异沉降量3 mm为例, 边墩沉降、中墩沉降对应的应变改变量分别为5.87 μ ε 、13.2 μ ε , 表明因支承微小差异沉降导致的相应截面应变改变量完全可测, 采用一般精度的应变采集传感器即可满足工程需求, 且伴随沉降量的增大, 应变改变量呈线性增长。
为验证基于应变监测的连续梁支承差异沉降识别方法的有效性, 增强研究问题的普适性, 设计如图5所示的三跨(1.0 m+1.4 m+1.0 m)连续梁模型试验。模型采用Q235级钢制作, 模型截面宽0.5 m; 全长3.6 m; 板厚7.5 mm, 支座与桥墩之间采用专门加工而成的销栓连接, 可实现支座在顺桥向自由转动, 但不能移动。模型共布置了FBG、电阻应变片两种19个应变采集传感器, 其中FBG传感器标距为200 mm, 在支座左右两侧各预留100 mm施测空间, 其余均满跨顺次布设, 两个边跨各布置4个FBG传感器, 中间跨布置6个FBG传感器。为验证FBG传感器采集应变数据的有效性, 在中间跨还按照200 mm间距采用点式方式布置了5个电阻式应变片, 各传感器的具体编号和布设位置详见图5。
图6为加工制作的且已布设监测元件的待测试试验模型, 试验时, 边支座差异沉降采用厚度为7.5 mm的钢板分三层加高垫在
图7为FBG、电阻应变片两种应变传感器测试结果及其对比, 数据采集过程中FBG-1传感器失效, 数据丢失。图中数据标签编号规则是短线左侧代表传感器类型, 短线右侧代表对应墩台顶升量。图7(a)为边墩
式(5)(6)的推导表明, 应变改变量与外荷载无关, 仅与差异沉降量有关。因此, 边墩、中墩差异沉降时试验模型对应的计算简图分别如图8(a)(b)所示, 采用前文推导等跨连续梁梁体应变改变量与支承差异沉降量之间关系解析式对应的方法, 求解支座反力、弯矩方程及弯矩变化方程, 进而推导梁底应变改变量与差异沉降量之间关系的解析式。
为便于求解, 采用代数量予以推导计算, 其中弹性模型E=2.0× 105 N/mm2, 其余参量按前文已知条件取值。针对边墩
针对中墩
图9为FBG传感器采集应变与理论解析解应变的比较分析, 其中(a)~(c)为边墩顶升工况, (d)~(f)为中墩顶升工况。通过(a)~(c)与(d)~(f)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 各跨应变符号刚好相反, 反弯点均位于中间跨。边墩顶升时, 反弯点左侧梁底应变为拉应变、右侧为压应变; 中墩顶升时, 反弯点左侧梁底应变为压应变、右侧为拉应变, 这为基于应变符号判断沉降支承位置提供了便捷方法。由于中间桥墩所受约束作用大于边墩所受约束作用, 因此, 在发生相同顶升量时, 同一截面位置的应变改变量中墩变形模式大于边墩变形模式, 即用于识别连续梁桥差异沉降的应变传感器应优先布置在中间支承所在区域对应梁的截面。从全局角度分析可知, 两种模式对应的6种工况, 各跨试验采集应变数据与理论解析解变化趋势相同, 数值大致相等, 二者吻合程度高, 通过试验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本文基于应变识别连续梁支承差异沉降的可行性。
首先, 应结合连续梁受力特点, 科学制定监测方案, 以识别支承差异沉降为目的的应变传感器应主要布置在中间各支承所在区域对应的梁截面底部, 同时做好沉降观测点的埋设和初始高程的测量。其次, 根据应变测试结果, 根据同一温度情况下应变改变量的变化规律, 初步判断支承是否有差异沉降发生。第三, 通过初步判别如发现有支承存在差异沉降可能, 应深入细致分析, 对差异沉降位置进行精确定位。第四, 通过理论推导建立应变改变量与支承差异沉降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并结合预先埋设的沉降观测点和观测成果, 对建立的函数关系式做修正, 以提高后续识别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 基于应变监测的连续梁支承差异沉降识别理论与方法是对现有沉降观测手段的有力补充, 与传统观测方法不是一种简单的取代关系, 而是互为补充, 可降低现有观测工作量, 提高识别效率。
(1)以三跨相等的连续梁为研究对象, 运用基本力学原理, 构建了基于应变的等跨连续梁支承差异沉降识别理论; 并以某箱型截面刚性轻轨桥为例, 证明支承微小差异沉降导致的梁体截面应变改变量是完全可测和可识别的。
(2)通过三跨不相等的连续梁模型试验, 借助两种应变采集传感器, 验证了FBG新型传感器的优良性能; 通过顶升方法模拟沉降, 深入分析了边墩顶升、中墩顶升两种模式6种工况下各跨梁底应变改变量与支承差异沉降量之间的关系。
(3)以提取模型试验的计算简图为基础, 分别推导了试验模型边墩、中墩差异沉降下梁底应变改变量与桥墩差异沉降量之间的关系式; 两种模式在不同差异沉降下的理论解与试验测试结果的比较分析均表明, 二者在趋势和数值上吻合良好; 最后, 对基于应变的连续梁支承差异沉降识别基本流程和策略作了简要叙述。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