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曲昭伟(1962-),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交通流理论,交通视频处理,交通控制.E-mail:quzw@jlu.edu.cn
针对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常发的溢出行为,运用视频处理技术对过街行人的全时空信息进行采集,分析了行人溢出行为的内在规律,并提出了限制溢出的优化方法。首先,通过多交叉口行人溢出频数统计,反映了溢出行为的普遍性;其次,利用实际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求近心理对行人溢出过街的影响;然后,提取了溢出行人的过街轨迹,体现了行人溢出位置分布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概率统计方法建立了行人溢出位置分布的正态分布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通过了
Overflow phenomenon of pedestrian is common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Video-processing technology is used to acquire detailed spatio-temporal data of the pedestrian, and the underlying law of the overflow phenomenon is analyzed; then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to restrict the overflow are proposed. First,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overflow phenomenon is demonstrated with the frequency of pedestrian overflow. Second, the effect of the intention of choosing short rout on the overflow is analyzed through the actual survey data. Third, the trajectories of overflow pedestrian are obtained, from which we can obta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overflow positions;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model of the overflow positions is established using the method of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and validated with actual data at other intersections. Finally,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to restrict and prevent the pedestrian from overflowing the crosswalk are adopted at the intersec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flow is obviously reduced as the widen width and the guard rail length reach to 130% of the crosswalk width.
信号交叉口行人从人行横道某个位置走出人行道, 直接向目的地前进的现象可以称为行人溢出过街。溢出过街实际上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违章过街行为, 行人从人行道溢出, 占用机动车通行空间, 加大与机动车冲突的风险, 降低交叉口的秩序性。因此, 研究行人溢出过街现象, 分析行为发生的内在规律, 可以为人行横道设计优化和行人封闭设施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有助于行人的有效管理。
常见的信号交叉口行人违章过街行为包括闯红灯和不按人行道行走两种, 其中不按人行道行走主要可以分为完全不走人行道和溢出过街两种情况。目前, 对行人违章过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闯红灯行为, 在不按人行道行走方面, 孙世君[1]通过行人过街过程的人工观测, 得到违章过街行人中不走人行道行人频率为72%; 苑宏伟[2]对过街前行人开展问卷调查, 得到交叉口行人不走人行道的概率为46%; 张壮[3]、赵雪娟[4]将行人不走人行道的原因归于从众心理、求近心理以及侥幸心理; 周竹萍[5]、Himanen[6]、Zhou[7]等分别以logit模型、离散选择模型、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 在统计行人违章过街因素的基础上, 通过回归分析得出行人违章过街概率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类研究从手段看, 通常使用传统调查方法, 不能获取完整的行人轨迹数据; 从内容看, 主要包括行人心理定性描述、违章行人数量的简单统计以及调查数据的回归分析, 不关注行人的整个过街过程, 没有反映行人溢出位置分布, 以及溢出频率与目的地关系等内在规律。此外, 在行人微观仿真方面, 一些学者使用社会力、元胞自动机、流体力学等微观建模方法对信号交叉口行人的整个运行过程进行仿真, 解释了人群相遇时的膨胀现象、双向行人相互穿越行为以及行人过街轨迹的选择行为。最初, 上述微观建模方法规定所有行人的行为方式完全相同, 并假设人行横道边界不可逾越, 不能够反映行人不按照斑马线行走和溢出人行道的真实行走规律。
近年来, 为了体现行人的差异性并反映行人的真实行走规律, 一些学者开始对行人过街的路径进行研究, 建模过程开始假设人行道能够逾越。Boltes等[8]给出获取行人轨迹的方法; 李珊珊等[9]考虑了行人减速避让行为, 对社会力模型进行了改进。特别是Zeng等[10]假设行人可以溢出人行道, 并且人行道边界给行人一个引力, 使行人重新回到人行道行走, 以此对行人过街轨迹进行了仿真, 并将行人实际轨迹与仿真轨迹进行了对比。这类研究从手段上看, 为简化建模过程通常会提出一定假设, 导致不能对行人行为规律进行全面的真实反映; 从内容上看, 所研究的行人溢出行为是由于双向行人相互作用引起的, 与截断溢出行为存在明显差异。
本文利用视频处理技术, 获取过街行人的全时空信息, 提取了溢出行人的过街轨迹, 体现了行人溢出位置分布的规律, 并利用实际调查数据, 定量分析了求近心理对行人溢出过街现象的影响, 基于行人溢出位置分布的规律, 提出了限制行人溢出的优化方法。
为了研究行人的溢出行为, 选择了长春市3个十字信号交叉口作为调查地点:同志街与自由大路交叉口、红旗街与工农大路交叉口、重庆路与西安大路交叉口, 调查地点均满足以下2个条件:行人流量大, 每信号周期的行人流量大于40人, 且每小时的行人流量大于1000人; 地处商业中心, 交叉口周围存在公交站点、小型商户或大型商场。同时, 作为对照, 在交叉口1调查南北向两条平行的人行道:人行道1A和1B, 人行道1A与上游交叉口之间路段不存在公交站点、小型商户和大型商场。
调查分为6天进行, 选择每天行人高峰期调查, 调查时长共16 h, 统计各交叉口每个绿灯期间的行人流量、溢出人行道并前往吸引点的人数, 计算溢出人数与行人流量的比值, 记为溢出频率, 各周期溢出频率散点图如图1所示, 各交叉口交通环境见表1。
由图1、表1分析可知:
(1)4条人行道的平均溢出频率为8.07%、27.8%、31.7%、23.9%, 除了人行道1A的溢出频率较小, 其他人行道平均溢出频率均大于20%, 这表明:在存在交通吸引点的人行道, 行人溢出是普遍行为。
(2)人行道1B吸引点吸引能力和溢出频率均低于人行道2和3, 说明人行道的溢出频率与人行道吸引点的吸引能力有关, 溢出频率随着吸引能力的增加有增加趋势。
(3)人行道2的溢出频率大于人行道3, 虽然二者的吸引点吸引能力相近, 但人行道2吸引点的距离较远, 这说明一定范围内随着吸引点与人行道距离增大, 溢出也增加。
行人溢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人出行的目的地, 当信号交叉口附近存在交通吸引点时, 行人会因为求近心理而选择最短的路程前往目的地。如图2所示, 当目的地在图2所示C区域时, 存在直接从A到C过街, 以及从A先到B再到C过街(即守法过街)两种过街方式, 分别统计各信号周期内从区域A前往C的行人中两种过街方式的人数记为
根据30个信号周期的调查, 绘制了上述3种行人比例的分布图, 见图3。
通过分析可知:从人行道1B, 人行道2和人行道3前往C处的行人中, 溢出过街行人的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83.4%、81.5%、69%, 遵守交通规则完成过街的行人比例平均值为16.6%、18.5%、31%; 而在所有过街行人中, 溢出违法过街行人的比例平均值分别为64.5%、62.26%、54.07%。这说明在前往C处的行人中, 通过溢出过街方式完成过街的频率非常高, 由此可见, 目的地是行人违法溢出过街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另外, 人行道1B和人行道2长度相近, 在前往同一目的地的行人中, 溢出违法过街行人所占比例相近, 均在80%左右; 而在交叉口3, 这个比例有所降低, 在70%左右, 由此可知人行道的长度也是影响行人溢出的一个因素。
1.3.1 数据提取
本文利用自主开发的Tracpro软件对行人全时空信息采集。以交叉口1为例介绍数据的采集步骤(见图4):图4(a)为视频拍摄; 图4(b)为图像像素坐标到大地坐标转化; 图4(c)是按时空序列提取行人过街数据, 得到行人的点速度、轨迹分布、过街时间、位移等参数; 图4(d)是以人行横道左上角为原点建立坐标系。通过上述4个步骤实现对行人全时空信息提取。
1.3.2 行人溢出轨迹分析
如图2所示, 向内侧溢出是指行人向人行道内部行走时发生的溢出; 向外侧溢出是指行人向人行道外部行走时发生的溢出。调查发现, 向内侧溢出发生次数很少, 故本文涉及的行人溢出过街均指向外侧溢出。
在跟踪行人过街轨迹过程中, 只记录图2中A到B方向行走的行人坐标, 排除B向A前进并在A端点发生溢出过街的行人, 因为B向A前进的行人在A端受到机动车影响不能发生溢出。在人行道1A、人行道1B、人行道2和人行道3各获取了181、317、403和327个溢出过街行人的不同时刻坐标, 共14 071个行人坐标样本, 进而得到了3个交叉口4条人行道的溢出过街行人的轨迹图, 见图5。
为了进一步反映行人轨迹的分布规律, 将人行横道划分为
由图5、图6可知:①4个交叉口溢出行人的轨迹分布均有明显的集中趋势。②溢出位置集中在人行道外边界的一个较小范围内, 在人行道区间上的分布与正态分布相似。③相对其他3条人行道, 人行道1A因无吸引点行人趋向先完整穿越人行道, 再转向; 即使少数行人溢出过街, 溢出位置也更接近人行道端点。④对比人行道1B、2、3可知, 人行道1B的行人轨迹发散程度最大; 人行道2的发散程度最小, 集中趋势最好, 分析原因发现:人行道1B与人行道2和人行道3的明显区别在于交通吸引点类型的差异, 吸引点的分散导致了这种差异性的产生。
从图6行人的溢出位置分布趋势可知, 行人溢出位置的分布规律与正态分布相似, 因此, 对数据进行拟合和检验时由于人行道1A周围不存在交通吸引点且溢出频率小, 故不做考虑。在置信水平95%的条件下, 通过
同理, 交叉口2行人溢出位置的分布服从均值为7.12、方差为2.65的正态分布, 其概率密度函数为:
各区间行人溢出频数分布如图7所示。
对于周围存在吸引点的交叉口, 行人溢出是一种普遍的违章行为, 针对溢出的规律优化人行道设置不仅可以保证行人过街的安全性, 而且使交叉口交通更加有序规范。
行人溢出轨迹和溢出位置均呈现明显集中趋势。利用这种规律, 通过设置护栏或加宽人行道对人行道设置优化。设置护栏, 限制行人的求近心理, 禁止溢出行人通过捷径过街, 可以保证行人守法过街的同时, 使交叉口的运行有序规范。此外, 加宽人行道不仅能使路权更明确, 而且能够满足溢出行人选择捷径行走的心理, 使溢出行为合法化。右转与左转机动车避让行人, 使行人有绝对优先权, 可以保护行人溢出过街, 保证行人通行权, 增强行人的安全感, 保证行人安全。图8是人行道优化设计方法。
现以人行道2和人行道3为例, 通过上述3种优化方法对人行道进行优化。对人行道设置护栏和加宽时, 根据溢出行人的运动轨迹, 一部分溢出过街的行人轨迹就会落入人行道范围内。采取优化措施后, 行人的溢出频率如图9、图10所示。
由图9可知:人行道2和人行道3加宽宽度分别为3 m和5 m时, 行人溢出频率降低不明显; 加宽宽度分别增加到9 m和15 m时, 行人平均溢出频率降低到7%和6.6%, 与未优化前相比有明显降低。当加宽宽度达到12 m和20 m时, 溢出几乎不再发生。
加宽宽度分别为9 m和15 m时, 已经可以限制多数行人溢出, 优化效果较好。此时加宽宽度分别为人行道原宽度的1.3倍和1.2倍, 可以考虑设置1.2倍人行道宽度的加宽进行优化。单侧加宽、双侧加宽效果相似。
对比图9与图10可知, 设置相同长度的护栏后行人溢出频率要低于加宽时候的溢出频率, 随着护栏长度的增加, 溢出过街的行人逐渐减少; 相似于加宽方法, 当护栏长度分别为人行道原宽度的1.3倍和1.2倍时, 溢出几乎不再发生。
从减少溢出方面来说, 护栏效果稍好于加宽; 另外, 加宽只能通过合法化行人溢出增强行人过街的安全感, 而设置护栏则可以阻止行人继续溢出过街, 从而达到规范行人的目的, 并且双侧加宽因为对机动车影响较大, 故不推荐。设置护栏和单侧加宽均不占用车辆的停车空间, 对交叉口的影响相对较小, 从规范交叉口交通流来看, 护栏是较好的解决行人溢出方式。
利用视频处理技术对信号交叉口过街行人的全时空数据进行采集, 研究了行人溢出行为的内在规律:行人溢出位置相对集中, 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求近心理作用是导致行人溢出的主要原因, 目的地在交叉口外侧的溢出发生频率平均高达70%以上; 设置护栏和加宽人行道, 可以有效减少行人的溢出频率, 护栏长度或加宽宽度可以以1.3倍人行道宽度为参考值。因此, 针对行人溢出发生频率较高的交叉口, 除加大安全教育管理力度或设置封闭护栏外, 可以考虑通过适当加宽人行横道等手段优化人行横道设计以符合行人出行特征, 同时对于交叉口两侧存在大量行人交通吸引点的情况, 也可以考虑设置斜交的人行横道线。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