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程永春(1961-),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道路工程材料理论及应用.E-mail:chengyc@jlu.edu.cn
为了对混凝土桥梁应变变化以及裂缝出现进行全程监测,利用导电膜电阻拉-敏效应,提出了一种将导电膜布设在混凝土结构表面的新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在实验室内制作混凝土试验梁,将导电膜与应变计共同布设在梁底面,进行该技术的验证试验,并与ANSYS有限元仿真模拟结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确定了在试验梁出现裂缝前的弹性变形范围内,应变与导电膜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当结构表面出现裂缝时,导电膜电阻瞬时急剧增加,确定了其电阻增量与裂缝宽度的关系。将导电膜粘贴在混凝土表面观察其电阻的突变情况能够判断裂缝发生的时间,进而明确裂缝的位置,并随着裂缝的发展进行持续的测量。
The pull-sensitizing of conductive film resistor was applied to monitor the process of strain changes and crack generations in bridge structure. The conductive film resistor was attach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oncrete structure for its health monitoring. The concrete beam was made in the laboratory, and the conductive film together with strain gauge was wired in the underside of the beam to carry out the crack monitoring tests. The test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at of ANSYS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in and the change of the resistance of the film was identified within the elastic deformation range before the appearance of the crack. When the crack occurred on the structure surface, the instantaneous resistance increased dramaticall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stance of the film and the crack width was determined. The resistance mutations were observed to determine the occurrence time and location of the crack. Th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ack was continuously measured.
在桥梁工程中, 混凝土材料开裂是危害工程安全、人民生活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会导致结构内部的钢筋逐渐发生锈蚀, 直至结构损坏。因此, 有必要对结构表面裂缝进行监测以进一步进行结构安全评价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目前主要的裂缝测试方法包括:声发射法[1, 2]、光纤光栅法[3, 4, 5]以及应用应变计和应变片测试裂缝等, 这些方法主要应用了超声波设备、钢弦丝、光纤、应变片等传感器, 而此类传感器只能测量材料弹性阶段的应变, 随着应变的增大, 当结构出现裂缝后传感器容易损坏, 不能持续观察裂缝的确切位置及其发展状况。目前能够对裂缝持续进行测量的是光纤光栅监测系统[3, 4, 5], 但不足之处在于其只能测量监测范围内的平均应变、监测数据精度不稳定、监测过程中受施工影响较大、传感器昂贵且不便于对已有旧桥进行监测。此外, 国内外对掺入各种导电功能组件的“ 智能混凝土结构” 研究也比较多[6, 7, 8], 但研究重点在于构件的压-敏效应。
邓安仲等[9]应用了一种新型的具有拉-敏效应的高分子导电膜, 将这种拉-敏材料布设在混凝土表面作为传感器而形成一种新型“ 智能混凝土结构” 。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相关定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结构受弯, 导电膜电阻的改变可以反映出结构表面应变变化的真实情况, 进而说明结构内部的受力状况, 并通过观察其电阻的突变情况能够准确判断裂缝出现的时间和发生情况, 并伴随着裂缝的发展进行持续的测量。本文进行了导电膜电阻变化与应变之间的定量分析试验, 并在混凝土梁上实现该技术的验证试验。
为使试验结果与实际工程更为接近, 本文采用150 mm(宽)× 300 mm(高)× 2500 mm(长)的大跨径简支梁进行三点弯曲加载试验。简支梁按照适筋梁配筋, 其中, 受拉钢筋采用2Ø16的HRB335型热轧带肋钢筋, 架立钢筋分别布置在梁上部和梁腰, 采用2Ø8和4Ø8的R235型光圆钢筋, 箍筋采用Ø8的R235型光圆钢筋, 混凝土采用C30混凝土浇筑, 如图1所示。
弯曲梁的约束及加载方式如图1所示, 即在试验梁跨中150 mm× 150 mm范围内施加面均布荷载, 支座位置设在梁两端10 cm处。在此, 首先采用有限元模拟试验加载过程, 由此计算得出梁的变形规律以及裂缝产生的过程, 以便为后续载荷试验的加载过程给出参考和对比分析。
经计算得试验梁的最大承载力为48 kN, 可按照最大承载力的1/2加载观察裂缝发展过程, 故可分12级, 每级加载2 kN。用有限元软件ANSYS做为平台模拟加载过程中梁底面应力应变变化及裂缝的出现位置。为使模型计算简单, 创建该梁的1/4模型。同时, 混凝土采用SOLID65单元, 钢筋采用LINK8单元, 并用MISO模型和双线性等向强化模型(BISO模型)分别定义混凝土及钢筋的应力-应变曲线, 模型不考虑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相对滑移。图2为创建的钢筋与混凝土模型, 图3为加载至6、12、24 kN时的裂缝位置图, 图中用短线表示开裂部位。可以看出当加载0~6 kN时梁体无裂缝, 随着载荷增加, 裂缝开始出现并在跨中范围内扩展, 当加载至24 kN时, 裂缝分布在梁跨中位置70 cm范围内, 由此可确定将导电膜黏贴在跨中的相同范围内测量梁体裂缝。
由有限元模拟可知, 在试验梁跨中部位长度为70 cm的范围内易出现裂缝, 为了与后续应变测量试验作对比, 现计算在导电膜粘贴范围内梁体的平均应变。定义试验梁坐标, 如图4所示。
通过ANSYS对试验梁导电膜粘贴部位各个坐标点进行应力计算, 在弹性阶段可由应力及混凝土弹性模量计算出应变。由于导电膜粘贴范围内混凝土单元划分网格较多, 因此选用0.9、1.0、1.1、1.2、1.25五个坐标点的平均应变值来计算黏贴范围内所有点的平均应变。计算出每级加载后在导电膜粘贴范围内梁底面产生的平均应变, 用以验证后续的试验结果。应变数值详见后文中的试验结果分析, 在此不赘述。
试验梁加载试验采用如图1所示的三点加载弯曲试验的架设方式。试验梁跨中底面测试元件的布置及仪器连接如图5所示。由理论分析可知, 简支梁的最大应变发生在梁底表面, 根据ANSYS仿真模拟结果, 在试验梁底部正中部位粘贴3 cm× 70 cm的2号导电膜, 用于监测试验梁底部应变和加载时的裂缝扩展过程。在2号导电膜两侧相对应位置粘贴应变计与1号导电膜(3 cm× 15 cm), 保证两者的粘贴长度相同, 用于测试在弹性范围内导电膜对结构应变测量的精度。
试验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小荷载加载阶段, 用1号导电膜与应变计同步测量。从而可以定量分析导电膜电阻随应变的变化情况。在第一阶段试验中, 将简支梁架设完毕后用液压式伺服压力机进行小载荷加载。控制压力机按1 mm/min的速率加载, 加载时间为1 min。在此试验过程中记录应变计及电阻仪数值进行分析。
第二阶段为试验梁裂缝检测试验, 应用2号导电膜。第二阶段试验中, 由前期ANSYS仿真模拟可设定压力伺服试验机按12级加载, 每次加载2 kN, 当检测出裂缝出现后, 按位移控制加载。其中, 控制力加载速率为10 N/s; 位移加载速率为1 mm/min。
导电膜在拉伸过程中, 电阻不断变大, 因此本节应用1号导电膜对该材料的电阻与应变的变化关系进行标定。
弹性范围内试验数据如表1所示, 将数据绘制成曲线如图6所示。由图6可以看出, 该导电膜应变与阻值变化的线性相关系数
加载过程中2号导电膜的电阻值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7所示, 去除测试裂缝暂停时间, 加载共进行2400 s, 在加载至20 kN时, 梁底面出现一条裂缝, 此后该裂缝不断扩展, 直至快到24 kN加载完毕时出现了第二条裂缝, 从图7可看出, 电阻阻值在裂缝发生时有明显突变。为方便分析, 选取加载0~18 kN弹性阶段以及18~22 kN梁体仅存在一条裂缝阶段进行分析。
在未出现裂缝的弹性阶段试验数据如表2所示。根据2.2节所得结论:结构每发生100 μ ε 应变时, 导电膜阻值变化0.88 Ω 。前文1.2节已对试验梁进行ANSYS仿真模拟并计算出在2号导电膜粘贴范围内该试验梁的平均应变。根据1号导电膜测试拟合曲线得到理论应变, 推算出导电膜电阻理论值变化, 其结果见表2。
对比表2中2号导电膜电阻变化试验值与电阻变化理论值可得, 在相同荷载及可达到的精确度下, 其电阻变化理论值与试验值相互吻合, 其相关系数R2=0.9933, 说明测量结果非常准确, 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结构的应变监测当中, 且导电膜的长短对测量精度没有影响。
混凝土构件受到单调短期荷载、多次重复荷载或长期荷载作用时, 当混凝土的拉应力超过其极限应力, 或由于拉伸产生的应变达到了极限拉伸值就会出现裂缝。
当试验梁从18 kN加载至20 kN后, 混凝土所受的拉应力超过了其极限应力, 率先在2号导电膜侧面出现一裂缝, 此裂缝距离试验梁最左端距离为1229 m, 此位置接近跨中部位。出现裂缝时, 导电膜电阻值瞬间增大, 用裂缝放大镜观察并记录其宽度。此后, 裂缝继续扩大, 梁体裂缝宽度检测如图8所示。因前期加载数据量过大, 且对裂缝研究意义很小, 本文对加载16~22 kN仅存在一条裂缝的数据进行分析, 裂缝宽度与阻值及压力的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
在未出现裂缝前的弹性阶段, 结构变形可恢复, 导电膜电阻值变化较小; 当出现微小裂缝(宽度仅为0.02 mm)后, 此时结构变形不可恢复, 导电膜电阻值瞬间增大。由表2分析可知, 弹性阶段时导电膜电阻变化值随荷载的增加变化很小, 故将试验梁出现裂缝前后2号导电膜的电阻值变化与裂缝总宽度对应关系进行拟合, 如图9所示。
由表2、表3、图9分析实验梁从未开裂到开裂的实验过程可知, 当结构开裂前仅发生弹性形变时, 导电膜电阻值变化随应变呈线性关系, 且变化不大; 当出现裂缝时, 导电膜电阻值瞬间发生突变并随裂缝的不断扩展而增大, 趋势十分明显。因此, 可根据导电膜阻值变化曲线存在突变从而判断混凝土结构已出现裂缝。同时试验结果表明, 改变导电膜的粘贴范围可以局部或全场地测量混凝土结构应变分布, 并可以多通道同时进行测量。
(1)利用桥梁结构表面粘贴导电膜技术可以对其工作状态的应变分布和裂缝的产生情况进行监测。
(2)在弹性范围内, 应变与导电膜电阻呈线性关系。
(3)当结构出现裂缝时, 导电膜电阻值突然增加, 可及时发现桥梁结构的安全问题并采取安全措施。该方法操作简便, 可用于桥梁结构关键部位的安全监测, 也可对既有桥梁进行安全监测。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