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彭爱东(1976-),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纳米材料.E-mail:paidong@ucas.ac.cn
利用水包油(O/W)微乳液法,在水/DTAB/氯仿体系中合成制备了苝的方形纳米颗粒,颗粒尺寸在60~100 nm,可以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实现颗粒尺寸调控。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荧光显微和动态光散射实验照片证实了苝纳米颗粒的存在。实验结果表明:与溶液中主要来自单体的荧光发射有很大不同,纳米颗粒的荧光发射在460~650 nm处出现了来自聚集体的发射宽峰,并表现出明显的尺寸依赖性,随着纳米粒子尺寸的增加而变强。
Based on oil-in-water (O/W) microemulsion system, consisting of chloroform BTAB and water, square-shaped perylene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The size of the nanoparticles is in the range of 60 nm to 100 nm, which can be easily controlled by vary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surfactant.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nd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peryline nanoparticles. Different from monomers in the solution, the nanoparticles present a broad fluorescent emission from aggregates ranging from 460 nm to 650 nm with a main peak at 570 nm, which is obviously size-dependent and becomes stronger as the size of the nanoparticles increases.
自20世纪80年代起, 纳米材料得到了快速发展[1]。其中, 有机小分子纳米材料在很多方面(如催化特性、荧光特性、生物特性、功能可控性等)具有独特的优势[2, 3, 4], 因而在生物学、医学、化学传感、光电传感等方面都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有关有机小分子纳米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5]。不同于无机分子, 有机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范德瓦尔斯力和氢键, 因而有机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与传统的无机纳米颗粒制备方法有所不同。目前, 有机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以固相法、液相法、气相法为主的物理法, 和以化学气相沉积、氧化聚合法为主的化学法[6, 7]。而液相法由于其设备简单、均匀性好、组成容易控制等优点, 已经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有机纳米颗粒制备方法。微乳液法原本是无机纳米颗粒的一种重要的合成方法[8, 9], 近些年来, 王世敏等[10]将其拓展到有机分子纳米颗粒的合成中, 制备获得了单分散性能良好、尺寸小的有机纳米颗粒, 而且纳米颗粒的性质可以通过控制表面活性剂的类型、浓度以及改变单体与表面活性剂的比例而实现, 表现出很好的普适性。
苝是由5个苯环稠合成的芳香性有机小分子, 其分子结构形成了一个大共轭体系, 因而具有很高的荧光量子产率。此外, 苝分子还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光稳定性以及独特的光学特性, 因此苝和苝的衍生物都被开发应用于生物医药、光电材料等方面[11, 12], 而苝纳米颗粒的合成与研究也引起人们的兴趣[13, 14]。通过表面活性剂制备苝纳米颗粒的报道主要是基于再沉淀法[3, 13, 15], 而对于微乳液法制备苝纳米颗粒的方法则鲜有报道。本文基于水包油(O/W)微乳液法, 用一种简单可行的新合成方法路线来制备苝的纳米颗粒。以DTAB(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为表面活性剂, 与苝的有机溶液超声下混合, 形成了苝被表面活性剂包裹的水包油微乳液, 除去有机相后, 获得了尺寸范围在60~100 nm的方形苝纳米颗粒。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照片证实了方形苝纳米颗粒的形成。苝纳米颗粒能分散在水中, 其水分散相的荧光光谱与苝在有机溶剂中的荧光光谱相比较, 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来自聚集体的荧光发射表现出明显的尺寸依赖性。
实验材料:苝(> 99%)购自Acros公司, DTAB(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99%)购自Alfa公司, 氯仿(分析纯)购自北京化学试剂公司, 针式聚醚砜滤膜(800 nm孔径)购自天津津腾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超纯水由Millipore-Q纯水机制备。
实验仪器:JSM-7001F扫描电子显微镜, JEM-2010透射电子显微镜, Olympus FV1000-IX81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F-7000荧光光谱仪, Marvern NanoZS90粒度仪, Millipore-Q纯水机, SIGMA 3K15离心机。
苝纳米颗粒的典型合成路线如下:将10 mmol/L苝的氯仿溶液分别与60、80、100、120 mmol/L DTAB的水溶液在室温下各取10 mL混合后超声震荡, 原本黄绿色澄清的苝溶液与无色澄清的DTAB溶液混合超声震荡后, 形成黄绿色乳液; 将乳液于蒸发皿中在85 ℃下水浴加热5 min, 以除去乳液中的氯仿部分并浓缩乳液, 蒸发皿中出现大量气泡, 黄绿色乳液逐渐变为黄色液体, 将液体于离心机中在8000 r/min下离心15 min, 重复离心过程两次, 取离心后清液用针式聚醚砜滤膜过滤, 得到的无色透明液体是苝纳米颗粒的分散相。
取样品液体分散相置于四通石英比色皿中, 分别在荧光光谱仪和动态光散射粒度仪中测量样品的荧光性质和粒度大小。将样品滴在清洁的硅片上, 干燥后进行喷金处理, 使用扫描电镜观察纳米颗粒的尺寸与形貌。将样品滴在干燥的铜网上自然干燥, 不经过染色处理, 使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颗粒的尺寸与形貌。将样品滴在清洁的玻璃片上, 再覆上一块玻璃片, 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在405 nm的激发波长下观察, 以获得样品的荧光显微照片。
苝纳米颗粒的形貌与尺寸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来观察, 图1(a)(b)是初始DTAB浓度为100 mmol/L时制备得到的纳米颗粒。从电镜照片中可以看出, 通过DTAB表面活性剂的模板作用, 制备获得了边较规整的方形纳米颗粒, 其边长范围在60~100 nm。透射电镜照片得到的结论与扫描电镜照片一致。
图1(c)为苝纳米颗粒的荧光显微照片, 激发波长为405 nm。在该激发波长下, 荧光显微照片显示有明显的发光亮点, 作为辅证, 进一步证实了苝纳米颗粒的存在。
图2为不同DTAB表面活性剂浓度下制备的苝纳米颗粒的动态光散射尺寸分布。可见, 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 苝纳米颗粒的平均尺寸从90 nm逐渐增加到220 nm。这是因为苝纳米颗粒是由DTAB表面活性剂所包裹的结构。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 水包油微乳液中油滴外层包裹的表面活性剂就越多, 导致油滴尺寸增大, 使得制备获得的苝纳米颗粒的尺寸也随之增大。所以, 通过控制表面活性剂的浓度, 可以有效地调节苝纳米颗粒的尺寸大小。
动态光散射所测量的颗粒尺寸数据与扫描电镜照片显示的颗粒尺寸略有不同, 其原因有二:第一, 动态光散射测量的颗粒尺寸是假设颗粒为球形而对光强进行拟合的数据, 而通过该方法制备的苝纳米颗粒则是方形; 第二, 动态光散射测量是在水分散相中测量, 因为溶剂化作用, 表征结果会与纳米颗粒的本征尺寸有所偏差。因此, 两者在尺寸上略有差异, 但基本吻合。
图3为不同DTAB表面活性剂浓度下制备的苝纳米颗粒的荧光光谱(实线)和苝在氯仿溶液中的荧光光谱(虚线)。与苝溶解在氯仿中的荧光光谱进行对比可知, 纳米颗粒的荧光发射有两个峰, 分别是440 nm处的发射峰, 随颗粒尺寸的变化基本保持不变, 以及460~650 nm处的发射宽峰, 发射宽峰由570 nm处的主峰和515 nm处的肩峰组成, 随着颗粒尺寸的增加明显变强。440 nm处的发射峰与苝在氯仿溶液中的强发射峰位置相同, 可知该峰源于苝分子单体的荧光发射, 460~650 nm处的发射宽峰则是源于苝纳米颗粒的聚集体荧光发射, 与文献[3, 15]中报导的激基缔合物发生峰位一致, 可以归属于为激基缔合物的发射。
纳米颗粒荧光光谱的变化可能与其表面包覆的DTAB分子有关。制备过程中, DTAB的水溶液与苝的氯仿溶液混合超声后, 形成均一的水包油微乳液。其中的小油滴是由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向内, 亲水基向外包裹而成的结构。加热后油相挥发掉, 获得了表面活性剂包裹着苝的纳米颗粒结构。随着制备时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 苝纳米颗粒的尺寸越大, DTAB对苝的包裹越充分。由于DTAB的折射率比水大, 所以在水相中的荧光光谱的表征中, 激发光要先经过DTAB的折射才能激发苝纳米颗粒的荧光发射, 致使其吸收截面增加[13]。因此, 随着纳米颗粒的尺寸增大, 其聚集体激基缔合物的荧光发射强度也随之增加。
利用水包油(O/W)微乳液法, 以DTAB为表面活性剂, 用一种简便可行的新合成方法路线制备了方形苝纳米颗粒。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荧光显微、动态光散射和荧光光谱照片证实了苝纳米颗粒的存在。纳米颗粒的尺寸可以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而控制, 并且其荧光光谱表现出明显的尺寸依赖性。该合成方法有希望推广到其他不溶于水相的有机小分子纳米颗粒的制备上, 可为有机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提供一个新的路线, 并且在微型化光电器件上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