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粘接式车窗玻璃参数化串联刚度模型
那景新1, 贺午阳1, 张师源2, 袁正1, 陈立军3
1.吉林大学 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022
2.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中心,长春 130011
3.吉林大学 网络中心,长春 130022
通讯作者:陈立军(1960-),男,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E-mail:clj@jlu.edu.cn

作者简介:那景新(1957-),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车身结构设计理论与强量化技术.E-mail:najx@jlu.edu.cn

摘要

针对建立基于梁单元的客车结构模型的需要,提出了一种车窗玻璃参数化串联刚度模型。以客车车身侧围上部某典型局部为研究对象,对壳-体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试验验证;将壳-体模型的应力计算值作为目标应力值,运用参数设计的思想获得串联刚度模型的最优等效弹性模量;改变单元尺寸大小,获得串联刚度模型在不同单元尺寸下的最优等效弹性模量,建立单元尺寸-最优等效弹性模量关系曲线并确定曲线的函数表达式。最后,将两种单元尺寸的模型代入整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证明了参数化串联刚度模型的有效性。

关键词: 车辆工程; 等效模型; 参数设计; 客车车窗玻璃; 粘接
中图分类号:U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5497(2017)04-1017-07
Parameterization series-stiffness model of adhesive bonded bus window
NA Jing-xin1, HE Wu-yang1, ZHANG Shi-yuan2, YUAN Zheng1, CHEN Li-jun3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utomotive Simulation and Control,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China
2.R&D Center,China FAW Group Corporation, Changchun 130011,China;
3.Networking Center,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China
Abstrac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fast model of bus body structure based on beam elements, a parameterization series-stiffness model is proposed. Taking a typical part of the bus body sid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accuracy of the shell-solid model is verified be tests. Taking the calculated stress of the shell-solid model as the target stress, the optimum equivalent elastic modulus of the series-stiffness model is obtained by parameter design method. Changing the element size to obtain different optimum equivalent elastic moduli of the series-stiffness model, the relationship curve of element size and the optimum equivalent elastic modulus is established, and the function expression of the curve is determined. Two series-stiffness models of different element sizes are introduced into the whole vehicle model to conduct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parameterization series-stiffness model.

Keyword: vehicle engineering; equivalent model; parameter design; bus window; adhesive
0 引 言

早期建立客车有限元模型时, 车身骨架多采用梁单元模拟, 梁单元相比壳单元的建模过程相对简单、快捷, 且应力计算结果可以直接反映杆件两端的内力情况[1, 2], 但建立车窗模型时, 会产生车窗玻璃壳单元与车身骨架梁单元之间的连接问题[3]。针对这一问题, 已有研究对客车粘接式车窗的有限元模型做出了改进, 提出了一种新的客车车窗粘接胶等效模型[4]。该模型以多段等效梁单元模拟粘接胶层, 解决了玻璃壳单元与车身骨架梁单元之间的连接问题, 但该模型在单元尺寸改变时, 粘接胶等效梁单元需要重新一一建立, 建模所需工作量较大且过程较为繁琐。

为解决骨架梁单元与车窗玻璃之间的连接问题, 并使车窗模型能够灵活适应单元尺寸的变化, 本文提出了一种客车粘接式车窗玻璃参数化串联刚度模型。提取客车车身侧围上部某典型局部作为研究对象, 先通过试验验证了实体单元模拟粘接胶的壳-体模型的准确性, 再将壳-体模型的应力计算值作为串联刚度模型的目标应力值, 运用参数设计的思想获得串联刚度模型的最优等效弹性模量。通过改变模型单元尺寸建立单元尺寸-最优等效弹性模量关系曲线, 实现串联刚度模型建立的参数化。最后将所建立的参数化模型代入整车进行分析, 验证了其正确性。

1 客车车窗壳-体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1.1 客车车窗壳-体模型的建立

为研究方便, 本文选取一12 m全承载式公路客车侧围上部的一段典型结构为研究对象, 所选取的局部结构包括粘接式车窗玻璃及车身骨架, 如图1所示。

图1 客车侧围典型结构Fig.1 Typical structure of bus side wall

由于整车侧围结构尺寸较大, 为保证后期研究效率[5], 本文根据原有结构建立了一个简化的缩小比例模型, 并将该模型作为试验和研究的载体。简化比例模型呈悬臂梁结构, 悬臂部分长度和宽度分别为2500 mm和300 mm, 悬臂下沿距离固定端的垂直高度为650 mm。简化模型中包含4个相同尺寸的窗框结构, 每个窗框的尺寸为500 mm× 300 mm。在靠近固定端的两个小窗框处粘接两块钢化玻璃, 玻璃的尺寸为495 mm× 270 mm。以实体单元模拟粘接胶, 以壳单元模拟车身骨架及车窗玻璃(以下简称为壳-体)模型, 单元尺寸确定为1.5 mm。粘接剂选用Terostat8597, 粘接宽度为16.5 mm, 参考客车企业中车窗粘接剂的厚度标准, 本文中粘接厚度取3 mm。窗框采用20号钢焊接而成, 窗框横梁采用30 mm× 40 mm× 1.5 mm的方钢; 窗框短竖梁采用30 mm× 30 mm× 1.5 mm的方钢; 固定端支架采用40 mm× 40 mm× 1.5 mm的方钢。模型所需材料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材料参数 Table 1 Material parameters

添加边界条件时, 在模型右端下部分别约束 AB两点6个方向的自由度, 在左端分别施加300、400 N的竖直向下的集中载荷。壳-体模型的具体结构及边界条件如图2所示。

图2 壳-体模型结构及边界条件Fig.2 Shell-solid model structure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1.2 客车车窗壳-体模型的验证

本文建立了简化模型试件以进行静态力学试验[6], 试验中, 加载和约束情况不变, 获得试验模型10个应力测量点的试验应力值。通过将获得的试验应力值与壳-体模型上相对应的应力采集点的仿真计算应力值进行对比, 验证壳-体模型的正确性。所选取的应力测量点的位置如图3所示。试验现场如图4所示。图5为试验应力值与壳-体模型计算应力值的对比情况。

图3 试验应力测量点示意图Fig.3 Sketch map of stress measuring points

图4 试验现场Fig.4 Testing site

图5 不同载荷下试验与壳-体模型应力值对比Fig.5 Stress comparison under different loads

由图5可知, 壳-体模型的计算应力值与试验应力值最高相差13.03%, 因此认为以实体单元模拟粘接胶的客车粘接式车窗壳-体模型正确且有效。

2 参数化串联刚度模型的建立
2.1 参数化串联刚度模型方案的提出

在建立参数化串联刚度模型时, 车身骨架以梁单元模拟, 车窗玻璃以壳单元模拟, 将车窗玻璃与粘接剂相接触的位置定义为串联刚度带, 串联刚度带采用单排壳单元模拟。以串联刚度带来反映车窗玻璃和粘接剂的共同作用效果, 并通过串联刚度带的刚度值变化近似模拟出粘接剂的弹性连接作用。参数化串联刚度模型的简化示意图如图6所示。

图6 参数化串联刚度模型简化示意图Fig.6 Sketch map of parameterization series-stiffness model

2.2 应力采集点的确定

通过设计参数法确定串联刚度带的等效弹性模量时, 需要先获得壳-体模型上的一些点的应力值作为目标应力值。本文随机选取20个应力值较高的非应力集中位置作为应力采集点, 壳-体模型及应力采集点位置如图7所示。

图7 壳-体模型及应力采集点位置示意图Fig.7 Sketch map of shell-solid model and locations of stress measuring points

2.3 串联刚度带主要参数的确定

需要确定的串联刚度带的主要参数包括密度、泊松比以及弹性模量。考虑到串联刚度带的质量占模型总质量的比例很小, 且串联刚度带的主要作用是柔性连接车窗玻璃与窗框骨架, 因此以粘接剂的密度和泊松比的值定义串联刚度带的密度和泊松比, 即串联刚度带的密度为1.2 g/cm3, 泊松比为0.46。弹性模量主要影响串联刚度带的刚度特性, 可以通过设计参数法求得。

参照文献[7]先假定等效弹性模量的值进行计算。将粘接式车窗壳-体模型上的20个应力采集点在300、350、400 N三种加载工况下的应力值组成的应力矩阵 A作为目标应力矩阵。将应用串联刚度法建立的简化模型上的20个应力采集点在3种工况下的应力值组成的应力矩阵定义为Bk。确定一个最优的等效弹性模量使得串联刚度模型的应力结果与壳-体模型的应力计算结果最接近, 即令应力矩阵 Bk与目标应力矩阵 A的偏差最小, 这时对应的等效弹性模量即为该串联刚度模型的最优等效弹性模量。

对壳-体模型左端依次施加300、350及400 N的载荷, 同时计算出壳-体模型上的20个应力采集点在3种载荷下的的应力值 σi, 并将其作为目标应力值, 由 σi组成目标应力矩阵 A应力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壳-体模型应力计算值 Table 2 Calculated stress value of shell-solid model

在获得该串联刚度带的等效弹性模量时, 其等效弹性模量的取值范围是一定的。参考力学中弹簧的串联刚度的定义[8], 将粘接剂的刚度设为K1, 车窗玻璃的刚度设为K2, 则本文所定义的串联刚度带的刚度为K为:

1K=1K1+1K21

由该定义式可知:K介于K1 、K2大小之间。通过该关系可以得到串联刚度带等效弹性模量的上、下限, 上限为车窗玻璃的弹性模量(7.2× 1010 Pa), 下限为粘接胶的弹性模量(2.7× 106 Pa)。在此范围内取不同的等效弹性模量带入串联刚度模型, 计算获得相应的应力矩阵Bk。由于车窗玻璃的弹性模量远大于粘接胶的弹性模量, 即 K1K2, 可以推得:

K=K1K2K1+K2K1K2K2=K12

可知串联刚度带的刚度主要受粘接胶的刚度影响, 即串联刚度带的等效弹性模量更贴近粘接胶的弹性模量值。因此, 本文中选择了8组不同的等效弹性模量取值点, 分别为:5、10、15、20、25、30、35、40 MPa(等效弹性模量5、10、15、20、25、30、35、40 MPa下对应的应力矩阵分别为B1 、B2 、…、B8)。

为便于衡量应力矩阵 Bk与目标应力矩阵A的偏差, 本文定义应力总偏差 Mk, Mk的值作为衡量串联刚度模型偏差的标准。其表达式为:

Mk=i=120j=13Ai, j-Bki, j23k=1, 2, , 8

应力总偏差 Mk值最小时所对应的弹性模量即为最优等效弹性模量。如图8所示,

图8 10 mm单元串联刚度模型应力总偏差曲线Fig.8 Stress total deviation curve of 10 mm element series-stiffness model

定义串联刚度模型的等效弹性模量为自变量, 应力总偏差 Mk为因变量, 通过最小二乘法[9]拟合出应力总偏差曲线。

从图8中可以得出:串联刚度模型上的20个应力采集点在3种工况下的应力总偏差最小为12.07 MPa, 此时对应的等效弹性模量为12.48 MPa。将这一等效弹性模量的数值作为10 mm单元尺寸串联刚度模型串联刚度带的最优等效弹性模量。

2.4 模型参数关系的确定

为实现参数化, 在上文所建立的10 mm单元尺寸串联刚度模型的基础上, 增加5、20以及40 mm单元尺寸的串联刚度模型, 分析得到20个应力采集点的计算应力值, 分别拟合应力偏差曲线, 进而得到3种单元尺寸模型各自所对应的最优等效弹性模量, 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单元尺寸模型的最优等效弹性模量 Table 3 Optimum equivalent elastic modulus of different element sizes of models

表3中的数据拟合出单元尺寸-最优等效弹性模量曲线, 如图9所示。

图9 单元尺寸-最优等效弹性模量曲线Fig.9 Curve of element size and optimum equivalent elastic modulus

该曲线的函数表达式为:

y=0.02126x2+0.5946x+5.412(4)

利用该曲线, 可以在模型单元尺寸发生改变时, 根据具体的单元尺寸大小找到所对应的串联刚度带的最优等效弹性模量, 实现粘接式车窗玻璃串联刚度模型的参数化建立, 简化建模过程。

3 参数化串联刚度模型的验证

为验证参数化串联刚度模型的正确性, 将50 mm及100 mm两种单元尺寸串联刚度模型分别代入整车进行计算。选取整车左右侧围上多点应力值以及侧围窗框的对角线变形量作为研究变量。由上文所得单元尺寸-最优等效弹性模量曲线的函数表达式确定各自的等效弹性模量分别为88.29及277.47 MPa。分析工况为满载弯曲工况[10], 两种单元尺寸模型的应力计算结果如图10所示。

图10 两种单元尺寸模型应力云图Fig.10 Stress nephograms of two element sizes of models

由图10可知:两次计算所得的最大应力及最大应力位置基本相同。分别在上述的整车有限元模型左右侧围的窗框梁位置对称选取10个应力采集点以及7处窗框对角线位置, 如图11所示。

图11 左(右)侧围应力采集点及对角线位置示意图Fig.11 Locations of stress measuring points and diagonals on left/right sidewall

将两种单元尺寸模型的应力值进行对比, 如图12所示, 两种单元尺寸模型的对角线变形量对比如图13所示。

图12 两种单元尺寸模型应力值对比Fig.12 Stress comparison of two element sizes of models

图13 两种单元尺寸模型对角线变形对比Fig.13 Deformation comparison of two element sizes of models

由图12及图13可知, 两种单元尺寸模型对应点的应力值的最大误差为9.84%, 各窗框对角线最大变形量的最大误差为4.8%, 其计算误差均在10%以内, 可认为本文建立的参数化串联刚度模型真实、可靠。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客车粘接式车窗玻璃参数化串联刚度模型, 在保证模型计算精度的基础上, 解决了粘接胶与车身骨架梁单元之间的连接问题。通过拟合单元尺寸-最优等效弹性模量曲线, 使模型在单元尺寸发生改变时, 可以通过该曲线直接获得对应的串联刚度带的等效弹性模量, 实现串联刚度模型的参数化建立, 解决了不同单元尺寸的建模问题, 大大减少了客车车窗部分的建模工作量, 对实际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任佩红, 魏中良, 王其云. HFC6100KY 客车底盘车架的有限元分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28(8): 936-939.
Ren Pei-hong, Wei Zhong-liang, Wang Qi-yun.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HFC6100KY bus chassis frame[J]. 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2005, 28(8): 936-939. [本文引用:1]
[2] Uttamung P. Light weight optimization of electric bus body structure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R]. SAE Paper, 2016-01-1716. [本文引用:1]
[3] 汪伟, 辛勇. 车架有限元建模及模态分析[J].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09, 11(11): 53-54.
Wang Wei, Xin Yong.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and analysis for the modals of vehicle's frame[J]. Machinery Design & Manufacture, 2009, 11(11): 53-54. [本文引用:1]
[4] 那景新, 张师源, 郭新宇, . 一种客车车窗粘接胶等效模型的研究[J]. 汽车工程, 2015, 37(2): 241-246.
Na Jing-xin, Zhang Shi-yuan, Guo Xin-yu, et al. A research on an equivalent model for bus window adhesive[J]. Automotive Engineering, 2015, 37(2): 241-246. [本文引用:1]
[5] 叶彪. 客车乘客座椅骨架静强度分析的有限元模型简化[J]. 客车技术与研究, 2008, 30(4): 7-10.
Ye Biao. FEM simplification of static strength analysis for coach passenger seat frame[J]. Bus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2008, 30(4): 7-10. [本文引用:1]
[6] 邝坤阳. 承载式车身强度试验分析研究[J].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1(5): 8-10.
Kuang Kun-yang.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bearing car-body stress intensity by test[J]. Agricultural Equipment & Vehicle Engineering, 2011(5): 8-10. [本文引用:1]
[7] 崔琼瑶, 齐从谦. 基于参数化技术的自顶向下设计及其应用[J]. 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 30(9): 1087-1090.
Cui Qiong-yao, Qi Cong-qian. Parametric techno-logy based on top-dow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in product developing[J].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2, 30(9): 1087-1090. [本文引用:1]
[8] 刘启伟, 张耀满, 林剑峰, . 数控机床串联刚度场及其应用研究[J].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1(2): 29-32.
Liu Qi-wei, Zhang Yao-man, Lin Jian-feng, et al. Application study on the series stiffness field of mechine tool[J].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Machine Tool, 2011(2): 29-32. [本文引用:1]
[9] Rouède D, Bellanger J J, Bomo J, et al. Linear least square (LLS) method for pixel-resolution analysis of polarization dependent SHG images of collagen fibrils[J]. Optics Express, 2015, 23(10): 13309-13319. [本文引用:1]
[10] 吕东升, 王东方, 苏小平. 基于 HYPERWORKS 的某客车车架有限元分析[J].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1(3): 11-12.
Lv Dong-sheng, Wang Dong-fang, Su Xiao-ping. A static research of bus frame based on HYPERWORKS[J]. Machinery Design & Manufacture, 2011(3): 11-12.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