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钟伟(1981-),女,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系统规划,运输规划与管理.E-mail:zw.0211@163.com
以城乡公交一体化为背景,将城市公交枢纽和重点中心镇枢纽看作一个整体,构建了树形-星形-星形的多层级不完全网络。同时,考虑上述两层级枢纽的容量约束,以网络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公交一体化层级枢纽选址的整数规划模型。借助于山东省某县城乡客运数据进行模型验证和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从城市中心区、城乡结合部和乡镇村一体化角度确定了城市公交枢纽和重点中心镇枢纽及其位置;与完全网络比较,不完全网络在成本增加不大的情况下枢纽各线路的流量更大,更利于发挥枢纽规模优势,提高线路的利用率。
Consider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transport, taking the urban hubs and hubs in central towns as a whole, a tree-star-star network is constructed. Meanwhile, considering the capacity constraints of the hubs, a hierarchical hub location model for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transport is established that aims at the minimum total cost. Then, the model is validated and parameter sensitivity is analyzed using the actual urban and rural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erarchical hub location model can determine hub locations in the cities and central tow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urban-rural junctions, and townships. Compared to complete network, hub links in the incomplete network carry larger volume of traffic with a modest cost increase, which can take advantages of hub scale an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the links.
公交枢纽场站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实现的重要基础设施, 其选址和布局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城乡居民出行的便利程度和城乡经济活动劳动力要素之间的流动效率。在城乡公交一体化环境下, 公交枢纽场站可分为城市公交枢纽和重点中心镇枢纽两类, 前者服务于城市内的客流和重点中心镇枢纽的客流; 后者服务于一般乡镇村的客流。
城乡公交枢纽选址问题是立足于城市公交枢纽体系的城市外拓进行扩充选址, 还是基于中心镇专项规划的枢纽单独选址, 目前的研究各持己见。例如, 尹继洁[1]、王茂奎[2]、高洁[3]仅针对城市域的公交枢纽, 构建选址模型并求解; 而王超[4]、姚霏[5]则主要围绕重点中心镇枢纽, 采用覆盖模型进行选址。这些研究未能针对城乡结合区域的客流特征将城乡公交一体化两级枢纽进行一体化选址, 由此带来城市和乡镇区域两级枢纽之间互联互通成效低、公共资源利用率低和全网络运营成本高等问题。
鉴于轴辐网络具有可避免不必要的连接、有效降低成本等优越性[6], 依托轴辐网络的枢纽多层级选址模型颇具代表性。最初轴辐网络研究基于枢纽间相互连接的基本假设, 即枢纽网络是一个完全网络[7], 并围绕完全网络特征考虑需求不确定性、枢纽容量限制等因素进行拓展研究。代表性研究如Elmastas[8]研究了土耳其货物公司的两枢纽三层级完全网络, 建立了考虑时间约束、无容量限制的层级枢纽选址模型, 确定了满足总运输成本最小的最优枢纽数量。继Elmastas研究之后, Yaman[9]、Davari等[10]和Karimi等[11]构建了完全-星形-星形三层轴辐网络。不同的是, Yaman主要围绕货物运送时间如何影响总成本和中心枢纽位置展开讨论; Davari等和Karimi等则在Yaman构建的模型基础上, 分析了需求不确定性和枢纽容量两个因素对总成本和枢纽位置的影响。李婷婷等[12]主要针对全国范围的城市综合客运枢纽构建了完全-完全-星形的三层轴辐网络, 分析了枢纽覆盖范围和城市分群对枢纽选址和总成本的影响。
研究发现, 完全网络结构易导致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网络运营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等弊端, 因而不完全网络研究更具前景。国内外学者将不完全网络的类型细分为:树形网络[13, 14]、星形网络[15, 16]、环形网络[17, 18]和多种结构结合的网络[19]。其中, 树形和星形结构是典型的不完全网络, 主要应用于通讯和交通领域[13], 如高铁运输网络、小件快递网络等。关于树形和星形结构的模型、方法、应用等研究大多集中于单层结构或者诸如星形-星形等两层网络结构[20]。多层级货物运输的不完全轴辐网络研究如Alumur等[21]、Dü kkanci等[22]对研究树形和星形结构的城乡公交一体化不完全网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中国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覆盖中心城区、重点中心镇、一般乡镇村三级城镇体系, 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23, 24]。其中, 第一层次连接城市中心区内公交枢纽的主干线; 第二层次连接城市中心区至各重点中心镇枢纽的次干线, 由此形成高频、快速的公交客运服务; 第三层次连接重点中心镇与一般乡镇村之间的支线。该网络的城市公交枢纽之间、重点中心镇之间、一般乡镇村之间互联互通较少, 属于不完全网络; 鉴于城市中心区和重点中心镇间具有高强度公共交通联系, 强度由城市中心区、重点中心镇向一般乡镇传递, 如水流由主干流向枝杈, 因而具有树状网络结构特点[25, 26]。
本文针对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 构建树形-星形-星形轴辐网络, 建立层级枢纽选址模型, 该模型也是0-1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其改进之处为:①将城市公交枢纽和重点中心镇枢纽一体化选址, 构建不完全网络的城乡公交一体化0-1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同时确定两类枢纽位置, 并按照就近分配流量原则实现能力平衡。②构建了由城市公交枢纽、重点中心镇枢纽和需求点构成的“ 树形-星形-星形” 三层级网络。表征了中小城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的典型特征, 以及该网络拓扑结构下城乡客流特征。③考虑城市公交枢纽和重点中心镇枢纽的规模、容量、建设成本等对选址的直接影响, 建立了有容量约束的层级选址模型。
覆盖城市中心区、城乡结合部和一般乡镇村区域范围内的城乡公交系统, 由枢纽站点及其公交班线构成了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 既能满足城市公交功能的外延拓展, 又能实现乡镇农村客运的有效衔接。考虑研究区域的行政区划、路网、人口、经济、土地性质等因素, 将城市中心区、城乡结合部和一般乡镇村划分为若干交通小区, 每一个交通小区可看作一个网络节点, 它们构成了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节点集合。其中, 城市中心区域中节点为城市公交枢纽备选点; 城乡结合部中节点为重点中心镇枢纽备选点。这些备选点分别构成了各自的备选点集合。本文研究的是具有代表性的“ 树形-星形-星形” 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 如图1所示。
要解决的问题是, 在城市公交枢纽和重点中心镇枢纽的备选集合已知的基础上确定它们的位置, 城市公交枢纽之间的连接, 确定重点中心镇枢纽与城市公交枢纽的分配关系, 需求点到重点中心镇枢纽的分配关系, 达到使总成本最小的目标。
为了构建模型, 做了如下假设:
(1)每个节点只分配给一个枢纽点。
(2)城市公交枢纽之间、城市公交枢纽和重点中心镇枢纽之间的单位运输成本低于其他节点之间的单位运输成本, 分别用折减系数
(3)一个节点只能安放一个枢纽点。
为了能计算分配路径上的流量, 本文参考文献[28, 29]提出的多商品流思想, 使用3个指数的变量表示枢纽间的客流量。同时, 为便于说明问题, 将模型参数和变量符号定义如下。
(1)参数
(2)变量
比较分析文献[9, 12]完全网络下的枢纽层级选址模型, 对它的网络结构、流量平衡等进行解析, 重新界定不完全网络, 树形网络下枢纽连接关系、流量平衡和容量约束如下:
目标函数(1)表示网络总成本最小, 即运输成本和枢纽建设成本之和最小, 第一项表示分配成本, 第二项为城市公交枢纽间的运输成本, 第三项为重点中心镇枢纽和城市公交枢纽间的运输成本, 第四项和第五项分别为城市公交枢纽和重点中心镇枢纽的建设成本。
约束(2)保证节点
树形网络下的枢纽层级选址问题属于NP难问题, 文献[20]已证明。该模型是0-1混合整数规划模型, 可以采用分支切割法求解。分支切割法是分支定界法与割平面法的结合, 该方法是通过对分支切割树的不断扩展和切割来寻优的[30]。优化软件Cplex在求解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时采用的就是分支切割法, 因此, 本文在Intel Core i7-4790CPU@3.60 GHz, 内存16 GB, 操作系统Windows7环境下采用Cplex12.5.1进行模型求解。
以山东省某县的城乡规划区域为研究对象, 该区域包含20个交通小区, 如图2所示, 各交通小区间的距离和客流量如表1和表2所示。依据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层级划分, 在城市中心区选择7个交通小区作为城市公交枢纽备选点集合, 在城乡结合部选择10个交通小区作为重点中心镇枢纽备选点集合。由实例可知, 该区域单位运输成本为0.2元/(人· 公里); 两级枢纽之间折减系数分别为
实例分析旨在Cplex精确求解的基础上应用该区域的城乡公交数据验证提出的模型有效性和参数敏感性。其中, 组合情景依据两级枢纽容量的上、下限
经Cplex求解, 获得不同容量约束下两种网络结构的最优解如表3所示。
3.2.1 枢纽选址方案比较
同一网络结构下, 情景1~情景6为不同枢纽容量组合, 其选址方案如表3所示。不同情景下, 选址方案差异较大, 其对应的网络总成本和运输成本亦变化较大。例如, 网络1中情景1的选址方案为7个城市公交枢纽(3, 6, 10, 12, 18, 33, 35), 1个重点中心镇枢纽(54); 而情景3的选址方案为4个城市公交枢纽(6, 10, 33, 35), 重点中心镇枢纽没有选择, 变化较明显。情景1中网络总成本为22 678 375.8元, 情景3中网络总成本为12 128 898.9元, 减少了将近47%; 运输成本也减少了将近30%, 差异较明显。类似的, 在网络2中也会发现此变化。
同一情景内, 两种网络的选址方案差异较小, 其对应的网络总成本和运输成本变化也较小。以情景6为例, 网络1的选址方案为3个城市公交枢纽(10, 33, 35), 2个重点中心镇枢纽(38, 52); 网络2的选址方案为3个城市公交枢纽(10, 33, 35), 2个重点中心镇枢纽(51, 52)。除了以重点中心镇枢纽51替代了枢纽38, 其他没有变化。网络1比网络2的总成本增加了0.072%, 运输成本增加了8.532%, 成本变化不是很大。可见, 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结构对枢纽选址和成本都会产生影响, 但影响不是很大。
就两级枢纽的数量和位置来看, 网络1中两级枢纽容量差较大时, 如情境3所示, 即重点中心镇枢纽容量M2取下限2000, 城市公交枢纽容量M1取上限10 000, 此时容量的限制使得需求点无法分配给各重点中心镇枢纽, 而直接将其分配给城市公交枢纽。两级枢纽容量差较小时, 如情景4所示, 容量差为0, 亦出现了城市公交枢纽数量多, 重点中心镇枢纽数量少的情况。可见, 不管容量如何变化, 不完全网络中城市公交枢纽选择的数量较多, 重点中心镇枢纽选择的数量却很少。同时, 在不完全网络中, 节点10, 33和35始终被选为城市公交枢纽, 主要因为这3个点不仅流量较大, 从距离角度考虑路径成本还较小。
网络2中, 重点中心镇枢纽的容量M2较小, 如M2=2000时, 几种情景下城市公交枢纽的数量均较多, 重点中心镇枢纽的数量均较少。当两级枢纽容量差较大时(见情景3), 城市公交枢纽的数量要少于容量差较小(见情景1)的情况。相反, 当重点中心镇枢纽的容量M2较大, 如M2=5000时, 城市公交枢纽的数量较少, 而重点中心镇枢纽的数量却较多。当两级枢纽容量差较大时(见情景6), 重点中心镇枢纽的数量要少于容量差较小(见情景4)的情况。同时, 在完全网络中, 除情景5外, 节点10始终是城市公交枢纽。
由此, 在不完全和完全两种网络结构中, 两级枢纽的容量对枢纽的位置和数量均会产生显著的影响。
3.2.2 网络流量的比较
图4为情景3的网络1和网络2结构图。两种网络结构选择的城市公交枢纽均为4个, 网络1的枢纽间的连接有3个, 网络2的枢纽间的连接有6个。由于网络1中枢纽间的不完全连接, 客流可能要经过多于一个的枢纽连接, 所以成本增加, 这实际上从决策角度来说是不合算的。但在网络2中, 不是所有的枢纽连接都有大量客流经过的。把图4(a)和(b)的9个枢纽连接按照流经客流的大小进行排序, 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 网络1的3个连接位居前三位, 其中点10和33的流量最大, 而网络2的6个连接都排在后面, 有的枢纽连接只有很少客流经过, 网络线路的利用率明显不高。因此, 与完全网络相比, 不完全网络的枢纽间客流量较大, 更利于规模经济的应用, 更利于发挥轴辐网络的优势。
3.2.3 运输成本的比较
由表3可知, 除了情景4和情景5, 其他情景下网络1的总成本和运输成本普遍要高于网络2, 最大高出55.017%, 最小高出0.015%。这是因为不完全网络的连通性没有完全网络的连通性好。
在两种网络结构中, 一级枢纽容量不变, 随着另一级枢纽容量增加, 网络总成本和运输成本均减小。如网络1的情景4和情景5, 重点中心镇枢纽容量
3.2.4 计算速度的比较
在两种网络中, 除情景3和情景6, 其他情景下, 网络1的计算时间都长于网络2的计算时间。如情景4, 网络1计算时间为7387.03 s; 网络2的计算时间为318.85 s, 增加了近23倍。可见, 不完全网络的平均求解时间明显高于完全网络, 说明不完全网络的求解速度慢于完全网络。
3.2.5 折减系数的影响
根据文献[27, 28], 折减系数在0~1区间变化, 借鉴货物运输中折减系数的确定规律, 考虑到城乡公交客运流量特点, 本文确定折减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6, 1]。以情景6为例, 计算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
对于网络1, 由表5可知, 当
对于网络2, 由表6可知,
可见, 折减系数对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的总成本和运输成本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对枢纽布局影响并不显著。
(1)对城市公交枢纽和重点中心镇枢纽一体化选址, 构建多层级选址模型。所建模型能同时确定两级枢纽的数量和位置, 保证网络总成本最小。同时考虑两级枢纽选址更有助于发挥枢纽规模优势, 各级枢纽间流量的分配、线路资源的整合以及枢纽利用率得到提高, 从而保证城乡居民便捷、高效的出行。
(2)从流量与成本角度出发, 构建了树形-星形-星形的不完全网络, 并与完全网络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大多数情况下, 不完全网络在求解时间和运输成本上虽然优势不是很明显, 但由于不是所有枢纽间都有连接, 也就使得流量能够大规模聚集在枢纽点上, 更有利于发挥规模优势, 提高网络线路的利用率; 而且不完全网络能够达到完全网络所提供的服务水平。
(3)实例研究表明, 两层级枢纽容量的变化不仅影响枢纽的数量和位置, 对运输成本也有较大影响。更重要的是, 立足于两层级枢纽的容量组合进行双层枢纽选址, 对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更具研究价值, 这是因为每一种枢纽容量组合情景体现了适合一定客流需求特征的上下两级枢纽的能力平衡关系, 而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正是城乡结合部公交设施能力接驳不协调的问题。
(4)未来的研究将考虑公交服务水平、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网络线路成本等因素, 构建更符合实际特征的模型。同时, 对于中大规模的多层级枢纽选址问题算法的设计也是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内容。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