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宫亚峰(1977-),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理论及应用.E-mail:gongyf@jlu.edu.cn
在Peck公式与双线叠加原理基础之上,提出了双线盾构隧道地表沉降形态变化系数 C的概念,进而探究揭示出了双线盾构隧道地表沉降随系数 C的变化规律:当系数 C逐步增大时,双线盾构隧道地表沉降曲线的形状由V型变为W型,进而变为相互独立的两个V型。双线盾构隧道地表沉降曲线的形状由“单峰”变为“双峰”时,对应的临界点系数为 C=2;而由“双峰”变成相互独立的两个“单峰”时,对应的临界点系数则为 C=7。在综合考虑了不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有限元三维模型,以此模型为基准,通过有限元方法,将模拟值与长春地铁2号线部分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地表沉降变化规律的准确性,并探究得出了双线盾构隧道的地表沉降在相异因素下的变化规律。
Based on the Peck formula and the double-line superposition principle, the concept of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C of the surface subsidence of double-line shield tunnel is proposed. The shape of the double-line tunnel settlement curve gradually changes from the V-type into W-type, and then into two independent V-types. C=2 and C=7, are respectively the critical points of the “single peak” becoming “double peak”, then becoming two independent “single peaks”. The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influence factor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surface subsidence of the double-line shield tunnel were obtained. The measured data of Changchun Metro Line 2 were collected and reliability of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was verified.
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 地铁作为高效、环保的交通运输工具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国的各个城市, 盾构施工法也凭借其安全、快速、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在地铁建设大潮中广泛应用[1]。在地铁线路设计中, 为提高实用性、时效性, 多采取双线平行盾构隧道的形式。但目前, 对于因此种形式掘进而造成的地表沉降规律的探究还不够透彻明确。当前, 研究因盾构隧道掘进而导致的地表沉降规律的主要方法有:Peck公式经验法[2]、解析法[3]、模型试验法[4]、数值模拟法[5]和人工神经网络法[6]等。其中, Peck公式经验法因其简便易用, 被大多数此类研究所采用。
本文基于长春地铁2号线部分实测数据, 探讨了双线盾构隧道的地表沉降受沉降槽宽度系数、隧道轴间距等参数变化时的影响规律, 揭示出了双线盾构隧道地表沉降槽的有效宽度范围, 此成果对于类似工程案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Peck[3]第一次全面地揭示出了地层损失的定义及预测隧道因开挖而导致的地表沉降的途径。他认为地层的损失导致地表的沉降, 并设想土体不会排水, 地表沉降槽的体积与土体损失的体积相同。同时, 揭示出了沿水平方向沉降槽近似正态分布的理念, 即Peck曲线:
式中:
马可栓[7]利用Peck单线公式, 依次计算了因先行、后行隧道掘进所导致的地面沉降值, 同时赋予先行、后行隧道的
式中:
通过对单线Peck公式(1)~(3)的观察可知:
根据第1节的讨论, 可知系数
通过对不同置信率(0.99、0.95、0.9)对应的置信区间进行计算, 换算出沉降槽的有效宽度范围, 结果如表1所示。
0.9的置信率常常被应用于实际工程当中, 且与之相应的隧道沉降槽的有效宽度大致为
陈春来等[8]提出:双线盾构隧道掘进施工过程当中, 地表沉降曲线的外形随隧道轴间距
通过前面的讨论得知:沉降槽的宽度系数
采用枚举法, 在不同
(1)
令η =0.5%, L=14 m。
(2)
令η =0.5%,
由图1、图2可知:当
在
在
3.1.1 工程基本概况
如图3所示, 长春西站→ 西兴站盾构区间:自长春西站向东北方向铺设, 止于西兴站。对于此段区间隧道, 其大部分都位于地下水位较高的空旷区域内, 且穿越的土层以粉质黏土、全风化泥岩和强风化泥岩为主。
3.1.2 地表沉降监测
隧道开挖过程中, 通过持续或周期性地对相应隧道断面的地表沉降监测点进行监测, 确定沉降监测点的沉降量及变化趋势, 用以分析隧道开挖过程中导致的地表最终沉降量。监测点需在施工开始前设置:从竖井端部端面开始, 沿长春西站→ 西兴站方向, 间隔50 m设置一大断面, 间隔10 m设置一小断面, 如图4所示。利用GPS定向技术保证监测点断面与隧道断面彼此相对应。
通过MIDAS/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模型:土体运用实体单元, 盾构隧道盾壳、管片运用板单元, 均视作弹性材料。材料相应的具体参数见表2。
图5为盾构隧道网格模型示意图。模型按80 m× 60 m× 40 m尺寸建立, 埋入深度h=13.4 m, 盾构隧道的外径R=3 m, 左右线的轴间距d=14 m。隧道左右线采取先后开挖法:左线率先开挖, 当左线开挖到60 m时, 右线进行掘进。管片按每环2 m采用, 每步掘进4 m, 隧道左线率先掘进15步, 以此来模拟单线开挖步骤; 右线在其后掘进15步, 以此来模拟双线间的彼此干扰现象, 左右线合计为30步。此隧道开挖步骤模拟如下:
(1)将土体激活, 将位移约束、自重荷载施加其上, 后将位移清零。
(2)进行掘进模拟, 将每步的土体进行钝化, 然后将开挖压力施加到开挖面上。
(3)将管片激活, 即将千斤顶推力作用到管片上。
(4)将盾尾注浆部分的土体钝化, 对注浆属性进行激活, 注浆压力施加其上。
为验证C值在实际工程当中的有效性, 采用不同断面处地表横向沉降曲线图进行对比, 如图6所示。
通过图6可知:图6(a)的右侧部分的点实测值与模拟值相差较大, 除此之外, 绝大多数点的数值分析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一致。表明数值模拟的精度与实测值基本保持一致, 经过数值模拟之后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可信度。图6(a)中的非正常波动可能是由于施工现场复杂的地质条件所导致(场地地层中存在部分淤泥土, 会受到盾构掘进相当大的干扰), 致使相应位置的地表沉降不均匀。图6(a)右侧部分点实测值表示的地表沉降是右线隧道掘进的结果, 通过分析, 推测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在施工现场, y=0断面的右线区域是各种施工机械出入场地的必经之域, 长时间的碾压, 致使监测点被损坏, 故实测结果不可靠。
隧道的轴心距可取为
通过图7可知:当逐步增大隧道轴心距使其余参数恒定时, 沉降曲线的形态随之发生变化。由于
4.2.1 土体弹性模量的影响
隧道土体的弹性模量E分别取为14、50、90、140 MPa, 且使其余参数恒定, 土体参数可参照表2中粉质黏土2:内摩擦角
通过图8可知:最大地表沉降在弹性模量取14 MPa时, 最大地表沉降达到83 mm; 而其在弹性模量为50 MPa时, 减至25 mm。由此表明, 土体的弹性模量在某一区间内, 对因盾构施工导致的地表沉降量的最大值有明显影响:在此区间内, 当弹性模量不断增大时, 地表沉降量的最大值随之明显减少, 但当其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若继续增大, 沉降量的减少将逐步减缓。
4.2.2 土体黏聚力的影响
隧道土体的黏聚力c分别取25、35、45、55 kPa, 且使其余参数恒定, 土体参数可参照表2中粉质黏土2:内摩擦角
通过图9可知:当黏聚力不断增大时, 因盾构施工导致的最大地表沉降量随之减少, 且变化趋势较为平缓。
4.2.3 土体内摩擦角的影响
隧道土体的内摩擦角
通过图10可知:当内摩擦角不断增大时, 因盾构施工导致的地表沉降量的最大值随之减少, 且土体的内摩擦角在取某一较小值区间内, 对地表沉降量的最大值有明显影响, 但随内摩擦角增大到某一程度时, 若继续增大, 则沉降量的减少将逐步减缓。
当盾构隧道采取异步法施工时, 先行、后行开挖断面间距
通过图11可知, 当
(1)隧道沉降槽有效宽度在置信率取为0.9时, 大致为
(2)当双线盾构隧道地表沉降形态变化系数
(3)当土体弹性模量、黏聚力、内摩擦角增大时, 盾构隧道开挖施工导致的地表沉降会随之减小。
(4)左、右两线隧道彼此之间的影响在异步开挖面间距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