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锡明1,2,任收麦3,张兴洲4,陈超1,李成立5
Zhou Ximing1,2,Ren Shoumai3,Zhang Xingzhou4,Chen Chao1,Li Chengli5
摘要:
通过电磁场偏移成像处理技术,探索地震屏蔽层以下深部地质构造特征,揭示了海拉尔盆地深部存在似层状的电性异常,具有复式背斜的构造形态。盆地内各凹陷具有重力低、磁力高、电阻率低的重磁电特征;沉积地层为低频低幅度磁异常,岩浆岩为高频高强度的磁异常;剖面中东部电阻率存在低-高-低3层结构,岩浆岩呈高电阻率特征,古生界呈中低电阻率特征。德尔布干断裂与乌奴尔-鄂伦春断裂控制了深部古生界分布,古生界埋深为2~6 km,厚度为2~4 km;古生界与元古宇的接触界面呈复式背斜的构造形态,由3个背斜构造组成,对浅部凹陷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海拉尔地区晚古生代石炭纪发育泥岩、页岩、灰岩、板岩,推测盆地覆盖区可能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中图分类号:
[1] | 贾珍臻, 林承焰, 任丽华, 董春梅, 宫宝. 苏德尔特油田低渗透凝灰质砂岩成岩作用及储层质量差异性演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6): 1624-1636. |
[2] | 刘鹏, 王伟锋, 孟蕾, 姜帅.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层气与致密气联合优选区评价[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3): 692-701. |
[3] | 赵小青, 程日辉, 于振锋, 孙凤贤, 王鹏, 高会军.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一段物源-沉积体系与构造背景[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1): 61-80. |
[4] | 胡大千, 王岩泉, 沙茜, 王春光, 陈旭, 马瑞. 大兴安岭北部上古生界极低级变质温度——来自碳质物拉曼光谱的证据[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1): 188-197. |
[5] | 高军义,刘志宏,吴相梅,杨旭,黄超义,梅梅,孙理难.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构造变形对沉降中心迁移的控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1): 15-24. |
[6] | 邓亚虹,彭建兵,慕焕东,李丽,孙振峰. 渭河盆地深部构造活动的地裂缝孕育机理[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2): 521-527. |
[7] | 万永平,王根厚,归榕,李春霞,银晓,周进松. 陕北斜坡上古生界构造裂缝及其天然气成藏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1): 28-38. |
[8] | 于介江,胡大千,张嘉惠. 黑龙江省上古生界伊利石的成因标志及其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 42(6): 1817-1824. |
[9] | 王伟明,邓海,卢双舫,徐建军,王贵磊,陈国辉. 断陷盆地单层暗色泥岩厚度与优质烃源岩的关系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以海拉尔盆地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 42(6): 1610-1616. |
[10] | 刘志宏, 梅梅, 柳行军, 吴相梅, 万传彪, 林东成, 高军义.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伸展断层转折褶皱作用及其对沉积作用的制约[J]. J4, 2012, 42(5): 1330-1337. |
[11] | 黄劲松, 刘长国, 付晓飞, 吕延防, 孙永河. “小而肥”油藏油水分布特征及成因探讨——以海拉尔贝尔凹陷贝中油田为例[J]. J4, 2012, 42(1): 9-17. |
[12] | 胡大千, 刘越, 洪艳, 解晓婷. 东北地区上古生界泥质岩石共存黏土矿物[J]. J4, 2011, 41(5): 1458-1465. |
[13] | 刘永江, 张兴洲, 迟效国, 温泉波, 梁琛岳, 韩国卿, 赵立敏, 赵英利. 大兴安岭地区上古生界变形特征及构造层划分[J]. J4, 2011, 41(5): 1304-1313. |
[14] | 杨婷, 金振奎, 张雷, 赵坤, 白雪峰, 王竞娴.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西地区南屯组层序地层特征[J]. J4, 2011, 41(3): 629-638. |
[15] | 刘志宏, 黄超义, 王芃, 吴相梅, 梅梅, 周飞. 海拉尔盆地红旗凹陷早白垩世构造特征与变形期次的厘定[J]. J4, 2011, 41(2): 327-3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