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原
Zhang Liyuan
摘要:
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了距今约2.6 Ma以来的环境变迁。孢粉作为恢复植被演替的敏感指标,被广泛用于古植被重建,但是针对高原中部地区长时间尺度植被演替历史的孢粉学研究还较缺乏。通过对黄土高原洛川剖面S5以来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开展较高分辨率的孢粉学工作,揭示出该区约0.6 Ma以来的植被演化历史。孢粉谱分析表明,洛川地区0.6 Ma以来以温带草原植被为主,不支持塬区历史时期存在大范围落叶阔叶林的观点。现代黄土高原缺少森林植被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因此塬区的现代生态恢复应以退耕还草为主。
中图分类号:
[1] | 李贶家, 顾延生, 刘红叶. 豫北平原全新世孢粉记录气候变化与古文化演替[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5): 1449-1457. |
[2] | 谭思哲, 高顺莉, 葛和平, 付焱鑫. 南黄海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孢粉相特征及其形成环境[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3): 691-700. |
[3] | 许中杰, 程日辉, 王嘹亮, 张莉. 粤东晚三叠世小水组——早侏罗世金鸡组古气候及构造背景的矿物和地球化学记录[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3): 712-723. |
[4] | 李小平,杜家元,丁琳,刘军,陈维涛,陈淑慧,龙更生,王湘蜀. 硬石膏-褐铁矿-高岭石-白云石矿物序列成因及古气候意义:以珠江口盆地东部LH-3井珠江组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1): 213-221. |
[5] | 张淑芹,刘玉英. 下辽河平原晚更新世泥炭的发现及其古气候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3): 845-850. |
[6] | 孟庆涛,刘招君,胡菲,孙平昌,柳蓉,周人杰,甄甄. 桦甸盆地始新统油页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2): 390-399. |
[7] | 黄昌庆, Liu Kambiu, 冯兆东, 冉敏, 杨奇丽, 张晓森. 哈萨克斯坦Tramplin剖面孢粉记录的MIS3a环境变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1): 149-154. |
[8] | 戴静,孙柏年,谈树成,高博,赵志芳,王永栋. 福建永安坂头组植物及古气候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1): 155-168. |
[9] | 王丹萍, 王锡魁, 江裕标. 长春地区中更新世晚期古环境重建的沉积地球化学与孢粉学证据[J]. J4, 2010, 40(5): 1066-1074. |
[10] | 张世广, 卢双舫, 邵明礼, 王立武, 仲维维, 申家年, 张学娟, 吴高平, 王民. 松辽盆地南部英台断陷龙深1井深层层位归属[J]. J4, 2010, 40(2): 298-304. |
[11] | 李秉成. 10 000 aB.P.关中蓝田的植被和气候[J]. J4, 2010, 40(1): 109-113. |
[12] | 张新荣, 王锡魁, 郑洪波. 中国图们江河口湖沼沉积中植硅体古气候变化特征[J]. J4, 2009, 39(5): 857-862. |
[13] | 赵炜, 沈如江, 廖文波, 金建华. 海南岛长昌盆地始新世孢粉植物区系[J]. J4, 2009, 39(3): 379-385. |
[14] | 刘玉英,刘嘉麒,汉景泰. 吉林辉南二龙湾玛珥湖12.0 ka B.P.以来孢粉记录与气候变化[J]. J4, 2009, 39(1): 93-0098. |
[15] | 李秉成,胡培华,王艳娟. 关中泾阳塬全新世黄土剖面磁化率的古气候阶段划分[J]. J4, 2009, 39(1): 99-01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