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利剑1,包汇慧2,毕思文3
ZHAI Li-jian1, BAO Hui-hui2, BI Si-wen3
摘要: 以青藏高原锡铁山-格尔木-亚东剖面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深度土层的温度。结果表明,除北部柴达木地块地温高出其它地块外,该剖面总体上呈现出青藏高原各地块地温状况南高北低的现象:以拉萨-冈底斯地块的地温为最高,其次为喜马拉雅地块,北部的羌塘地块、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块、昆仑地块的地温依次降低。测量结果较好地对应于各地块及断裂带的划分,断裂带温度明显高出相邻低温地块温度,并且以狮泉河-雅鲁藏布江断裂带为最高。该试验方法较好地反映了青藏高原热活动状况,为青藏高原热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中图分类号:
[1] | 袁利娟, 杨峰田. 北京迭断陷内蓟县系热储层温度分布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1): 179-188. |
[2] | 丁清峰, 付宇, 吴昌志, 董莲慧, 屈迅, 曹长胜, 夏明毅, 孙洪涛. 新疆西南天山阿万达金矿床成矿流体演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1): 142-155. |
[3] | 张虎, 张建明, 苏凯, 刘世伟. 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原位旁压蠕变试验[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6): 1950-1957. |
[4] | 陈为涛,甘卫军,万永革,肖根如,孟令超. 青藏高原东北缘4个强震重点监视区库仑破裂应力的近百年变化和危险性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2): 494-505. |
[5] | 王楠, 曹剑峰, 赵继昌, 李书光. 长春市区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方式适宜性分区评价[J]. J4, 2012, 42(4): 1139-1144. |
[6] | 管彦武, 管烨, 高瑞, 孙晓华, 金旭. 根据地震纵波速度分析青藏高原地壳放射性生热率和地幔热状态[J]. J4, 2012, 42(2): 562-568. |
[7] | 宋春彦, 王剑, 付修根, 冯兴雷, 陈明, 何利.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古地磁数据及其构造意义[J]. J4, 2012, 42(2): 526-535. |
[8] | 史长林, 纪友亮, 李清山, 刘德宏. 包裹体测温恢复剥蚀厚度新方法在准噶尔盆地车-莫古隆起的应用[J]. J4, 2011, 41(1): 64-70. |
[9] | 邵兆刚, 孟宪刚, 朱大岗, 杨朝斌, 雷伟志, 王津,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钱程. 从能量输入角度讨论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J]. J4, 2009, 39(3): 514-520. |
[10] | 赵静, 姜琦刚, 陈凤臻, 王坤. 青藏三江源区蒸发量遥感估算及对湖泊湿地的响应[J]. J4, 2009, 39(3): 507-513. |
[11] | 于 强,任战利. 鄂尔多斯盆地黄陵、东胜地区地温场对比[J]. J4, 2008, 38(6): 933-0936. |
[12] | 贺日政,高 锐,郑洪伟. 隐伏在青藏高原中部的东西走向断裂的航磁异常场特征及其意义[J]. J4, 2007, 37(5): 1002-1008. |
[13] | 尹成明,李伟民,R. Andrea,刘永江,陈元忠,巩庆林.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气候变化研究:来自碳氧同位素的证据[J]. J4, 2007, 37(5): 901-0907. |
[14] | 曲亚军,朱大岗,孟宪刚,邵兆刚,余 佳,韩建恩,孟庆伟. 西藏纳木错地区116 ka以来的湖相沉积及其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J]. J4, 2006, 36(02): 187-019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