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士论坛 • 下一篇
滕吉文1,2,刘财2,韩立国2,阮小敏1,闫雅芬1,张永谦1
TENG Ji-wen1,2,LIU Cai2,HAN Li-guo2,RUAN Xiao-min1,YAN Ya-fen1,ZHANG Yong-qian1
摘要:
2008年5月22日14时28分在龙门山造山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映秀MS8.0大地震。这次大地震形成了迄今为止在三维空间分布最为复杂、在水平方向(NE)延伸最长的逆冲型破裂带。笔者分析和讨论了大地震发生后在地表引发的破裂现象和震源深处与其周边地域介质在受力作用下的破裂与“破裂链”的逐步形成和辐射效应。基于该大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和构造环境与深层动力过程的研究提出:汶川—映秀8.0级地震的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系地表以不同角度西倾的3条断裂带向深部汇聚,青藏高原东北缘松潘—甘孜地域下地壳与上地幔盖层物质向东南减薄,在受到四川盆地“刚性”壳、幔介质阻隔下而沿龙门山断裂系抬升,二者在震源深处,即(15±5) km处强烈碰撞而形成的一条NE向的深部汇聚断裂带。汇聚断裂带即为MS8.0地震和一系列余震的发震断裂带,而不是简单地、形式地将地表的某一条或某两条断裂带视为发震断裂带,因为震源是一个体积。大地震发生后的地表破裂、次生灾害等,即浅层过程的调查和分析对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有着重要意义。显然,在地表和深井中若能长期进行破裂效应的观测,以捕捉地震强烈活动地区震源深处介质与结构发生的初始微破裂和其形成“破裂链”的深层动力过程,这对短临地震预测很可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这里必须指出: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深部介质和环境与其深层动力过程乃是厘定强烈地震成因的关键所在。
中图分类号:
[1] | 韩晓明, 刘芳, 胡博, 张帆. 河套地震带的震源机制类型时空分布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2): 592-601. |
[2] | 郑光,许强,林峰,巨能攀,邓茂林,汪新芳. 2012年6·29贵州岑巩龙家坡滑坡灾害的基本特征与成因机理:一个由侧向剪切扰动诱发大型滑坡的典型案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3): 932-945. |
[3] | 尚彦军,刘嘉麒,夏燕青,刘大安,雷天柱,张路青. 从水井岩大型滑坡表面高温降解喷出物特征到汶川地震天然气体溢出爆炸模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1): 230-248. |
[4] | 马国庆, 孟令顺, 李丽丽. 龙门山及邻区断裂分布及地震前后断裂形态差异[J]. J4, 2012, 42(2): 519-5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