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 41(5) 1304-1313 DOI:     ISSN: 1671-5888 CN: 22-1343/P

本期目录 | 下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打印本页]    [关闭]                  上一篇 | 下一篇
纪念专栏
大兴安岭地区上古生界变形特征及构造层划分
刘永江|张兴洲|迟效国|温泉波|梁琛岳|韩国卿|赵立敏|赵英利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长春130061
摘要

大兴安岭地区古生界构造变形表明,上古生界自二叠纪末以来遭受了3期构造变形改造:第一期变形为二叠纪末华北板块与佳蒙地块碰撞造成的近EW向展布的断裂和褶皱构造,强度由南向北有减弱的趋势;第二期变形为侏罗纪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NE—NNE向左行走滑断裂和褶皱构造;第三期为NW向具有右行走滑特征的断裂构造,时间大致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综合区域构造、沉积岩古地理分析对比,初步将大兴安岭地区上古生界划分为早古生代、D—C1、C2—P2、P3—T1  4个构造层:早古生代末加里东运动之后,在D—C1期间早期以伸展为主,总体表现为北海南陆的古地理特征;早石炭世末期松嫩地块与额尔古纳—兴安地块沿嫩江—扎兰屯一线碰撞拼接;C2—P2期间总体表现为造山后伸展特征,表现为北陆南海;P3—T1时期古亚洲洋的闭合,海水退出,转为陆相。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构造层 构造分析 上古生界 大兴安岭 东北地区
收稿日期  2011-08-10   修回日期    网络版发布日期  2011-09-26  
DOI: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40739905);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0801830041); 国土资源部油气专项(2009GYXQ12,2009GYXQ1201); 国家留学基金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08617114)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刘永江(1964-), 男,黑龙江尚志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造山带演化、构造年代学研究|E-mail: yongjiang@jlueducn

Copyright © 2008 by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