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期刊信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ISSN 1671-5888
CN 22-1343/P
主 任:邱殿明
编 辑:蒋 函 王晓丽
    刘 莉 刘宇轩
电 话:0431-88502374
    13756165364
E-mail:xuebao1956@jlu.edu.cn
地 址:长春市西民主大街938号
      邮编:130026     
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 jdxbdxb
随时查询稿件状态
获取最新学术动态
目录列表
2011年, 第4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1-11-26
兴蒙造山带及邻区中生代岩浆活动与金属成矿作用专辑
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印支期岩浆活动与钼和金成矿作用
聂凤军, 张可, 刘翼飞, 江思宏, 刘勇, 刘妍
J4. 2011 (6):  1651-1666. 
摘要 ( 892 )   [HTML] ( ) PDF(1868KB) ( 936 )  

对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19处钼矿床和5处金矿床的产出环境、形成时代和成矿机理及其与印支期侵入岩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尽管各个矿床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但是它们大都在前寒武纪或早古生代地层中产出,并且与印支期侵入岩具有密切的时空分布关系。印支期钼矿床的形成作用可以从早三叠世一直持续到晚三叠世,大规模成矿作用高峰期为230~220 Ma。相比之下,金矿床的形成时间明显早于钼矿床,同位素年龄数据集中分布在245~239 Ma。研究结果表明,自早三叠世开始,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曾发生过多期大规模伸展构造作用,并且形成若干条近东西向展布的裂陷带。张裂构造作用所诱发的富碱性岩浆作用及相关流体活动为钼或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物质来源,因此,印支期侵入岩发育区是寻找隐伏钼或金矿床的有利地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亚造山带东段铀、钼矿床分布与中间地块的关系
邵济安, 张履桥, 牟保磊
J4. 2011 (6):  1667-1675. 
摘要 ( 819 )   [HTML] ( ) PDF(777KB) ( 622 )  

在近年来中亚造山带东段多金属矿床研究取得新进展的基础上,选择铀、钼两类矿床, 结合铀、钼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探讨成矿物质来源的多样性和成矿的多阶段演化。此外,从构造研究角度,结合中亚造山带东段中大量中间地块存在的构造现象,讨论中间地块与成矿作用的关系:中间地块经历了从大陆边缘的裂解、漂移和板块碰撞造山作用, 在漫长而复杂的地质过程中遭受的多次改造,有利成矿物质的反复被萃取和聚集。最后提出印支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和北部造山带的成矿作用与底侵背景下的伸展作用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龙江多宝山矿集区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赵元艺, 王江朋, 赵广江, 崔玉斌
J4. 2011 (6):  1676-1688. 
摘要 ( 892 )   [HTML] ( ) PDF(586KB) ( 645 )  

多宝山斑岩铜矿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境内,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斑岩型铜矿床之一。在包括多宝山矿床在内的矿集区范围内资源丰富,有斑岩型铜(钼)矿床、矽卡岩型铁铜矿床以及热液型金矿床。在系统收集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查明矿集区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认为复活了的基底构造对铜元素的迁移、富集和贫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矿集区北西段为矽卡岩型铜铁矿矿床与热液型铜钼矿,中部为斑岩型铜钼矿,南东段为热液型金矿。加里东期斑岩铜矿是矿集区最早形成的矿床,其后的海西期与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对矿田范围的矿床起到保护以及促进新矿床的形成作用。矿集区矿床(点)严格受北西向弧形构造控制,围岩为多宝山组与铜山组中酸性火山岩。在北西向弧形构造带外侧存在一个面积达228 km2的铜的降低场;此外,在矿带周围、矿体上盘和矿体前缘的安山岩中均出现了铜的降低场,成矿物质铜与金主要由围岩地层提供。铜矿床的硫同位素显示幔源的特点。成矿由早期到晚期,热液以岩浆水为主变为以雨水为主。争光金矿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与天然水的混合。三矿沟地区、育宝山地区等已经发现斑岩铜矿的地区,应该注意热液型金矿的找矿。铜山与小孤山地区为斑岩铜矿的重点找矿地区,在争光地区适宜开展铅锌矿产的找矿工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巴尔哲地区碱性花岗岩的成岩和成矿作用:矿化和未矿化岩体的比较
杨武斌, 单强, 赵振华, 罗勇, 于学元, 李宁波, 牛贺才
J4. 2011 (6):  1689-1704. 
摘要 ( 1002 )   [HTML] ( ) PDF(2395KB) ( 632 )  

巴尔哲地区碱性花岗岩由801和802两个岩体组成:801岩体为典型的稀有稀土矿化碱性花岗岩,其中锆和稀土元素的储量已达超大型矿床规模;802岩体稀土元素和某些稀有元素含量也较高,但未形成工业矿床。对巴尔哲地区碱性花岗岩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矿化和未矿化碱性花岗岩体为同源岩浆,具有富集地幔源的特征,在其侵位过程中没有受到同化混染作用的影响。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在脱离源区时802岩体的原始岩浆演化程度明显高于801岩体的原始岩浆,因此802岩体的成矿潜力应大于801岩体。801岩体具有明显的岩相分带,可以分上下2个岩相带:上部为钠长石花岗岩带,下部为钠闪石花岗岩带。在上部岩相带中分布着相当数量的伟晶岩块(壳)和晶洞,在该岩相带的石英(斑晶和伟晶岩)中存在着大量的流体-熔体包裹体以及岩石具有明显的稀土四分组效应,这些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均暗示801岩体的原始岩浆在侵位后发生充分的分异演化;802岩体具有典型的浅成-超浅成侵入相岩石的结构特征,且该岩体岩石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相对均匀,表明802岩体的原始岩浆在侵位后没有经历明显的分异演化过程。显然,岩浆侵位后分异演化程度对巴尔哲地区碱性花岗岩的稀有稀土元素成矿作用具有明显的制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拉沐伦成矿带中生代花岗岩浆活动与钼成矿作用
曾庆栋, 刘建明, 褚少雄, 付国立, 于文斌, 李泽明, 高玉友, 李元九, 孙燕, 周伶俐, 段晓侠, 张松, 王永彬
J4. 2011 (6):  1705-1714. 
摘要 ( 1014 )   [HTML] ( ) PDF(1101KB) ( 476 )  

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西拉沐伦成矿带内花岗岩浆活动及钼矿化发育,带内主要成矿侵入体岩石类型包括二长花岗岩、斑状花岗岩、花岗斑岩及流纹斑岩,这些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和钾玄岩系列,岩浆源区为古老下地壳和新生地壳。这些侵入体形成于早-中三叠世、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带内钼矿床包括斑岩型、石英脉型、云英岩型和火山-次火山热液型4种类型,以斑岩型矿床最为发育。带内钼矿床形成时代与相关侵入岩时代一致,也形成于早-中三叠世、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以早白垩世钼矿床最为发育。3期成岩成矿作用分别形成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同碰撞至后碰撞构造环境、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构造环境和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构造环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蒙边境查夫—甲乌拉地区中生代银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
聂凤军, 刘勇, 刘翼飞, 江思宏, 张可, 刘妍
J4. 2011 (6):  1715-1725. 
摘要 ( 732 )   [HTML] ( ) PDF(1869KB) ( 734 )  

对中蒙边境东段查夫、甲乌拉和查干布拉根银-铅-锌矿床以及额仁陶勒盖银矿床的产出环境、地质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初步确定了银多金属矿床的成因类型和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银多金属矿化大多数在侏罗系火山-沉积岩地层中呈脉状和条带状产出,并且与燕山晚期高钾钙-碱性侵入岩脉群和张裂构造具有密切的时空分布关系。华北-蒙古块体与西伯利亚板块对接碰撞期后大规模伸展构造作用所诱发的岩浆及相关流体活动是导致银多金属矿床形成的主导控制因素。尽管上述4处矿床在容矿围岩、几何形态和矿物组分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其产出环境和形成机理大体相似,均属中硫化型浅成热液银多金属矿床。充填有高钾钙-碱性侵入岩脉的北西向和近南北向张裂构造带是寻找银多金属矿床(点)的有利场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延边白石砬子钨矿床成矿岩体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赵华雷, 任云生, 鞠楠, 王辉, 侯可军
J4. 2011 (6):  1726-1735. 
摘要 ( 854 )   [HTML] ( ) PDF(1310KB) ( 519 )  

白石砬子钨矿位于“佳蒙地块”东段,主矿体赋存于燕山早期石英闪长岩与晚古生代青龙村群大理岩的接触带内,赋矿岩石为石榴石矽卡岩,成因上属矽卡岩型白钨矿矿床。矿区石英闪长岩中单颗粒锆石的LA-MC-ICP-MS定年结果表明:测点年龄值集中于195~205 Ma,加权平均年龄为(198.27±0.80) Ma,成岩成矿作用发生于侏罗纪初期。岩石的主量元素组成具有低硅(58.07%~58.98%)、富碱(5.96%~6.41%)、富钠(3.65%~4.84%)、高铝(15.82%~17.89%)的特征,属准铝质富钠钙碱性系列;石英闪长岩REE总量较低((90.06~122.05)×10-6),以LREE相对富集、轻稀土和重稀土分异明显和较弱的铕异常为特征;结合高Sr、低Yb以及接近于原始地幔的Rb/Sr和Rb/Ba比值认为,石英闪长岩起源于俯冲板片的深部或加厚下地壳的下部(>40 km)。综合本次研究和区域构造格局演化资料,初步认为白石砬子石英闪长岩的成岩成矿作用发生于古亚洲构造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叠加和转换期,与以佳木斯地体为代表的中亚造山带东部地体群的俯冲-拼贴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延边东部五道沟脉型白钨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流体包裹体
任云生, 鞠楠, 赵华雷, 王辉, 卢秀全, 吴昌志
J4. 2011 (6):  1736-1744. 
摘要 ( 803 )   [HTML] ( ) PDF(1314KB) ( 485 )  

延边东部五道沟矿床内的钨矿体主要呈平行脉状赋存于华力西晚期蚀变花岗闪长岩中,与相邻的杨金沟大型钨矿相比,具有矿脉数量少、单脉厚度大和品位高的特点;矿石中金属矿物以白钨矿为主,呈团块状、粗粒浸染状、细脉状产于石英脉及碎裂蚀变围岩中,具有热液脉型矿床的矿化特征。主成矿阶段形成的粗粒白钨矿及石英颗粒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白钨矿颗粒中尚含少量的含CO2三相包裹体。石英中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介于171.2~268.0℃,热液盐度(w(NaCl))为0.70%~10.74%;白钨矿中气液两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209.6~253.3℃,热液盐度为1.39%~8.67%;白钨矿中2个含CO2三相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分别为287.2℃和294.7℃。结合单个包裹体气相组分分析,认为五道沟白钨矿矿床的成矿流体为中温、低盐度的NaCl-H2O-CO2体系,并含一定数量的N2等气体。该矿床与杨金沟大型钨矿综合对比表明:两矿床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条件,围岩蚀变、矿石矿物组成、矿石组构及白钨矿赋存状态等矿化特征基本相同,不同赋矿围岩中含矿构造性质不同应是两矿区钨矿体形态、产状和规模差异的主控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二道河子铅锌矿成因研究
李进文, 梁玉伟, 王向阳, 张斌, 杨郧城, 佘宏全, 郭志军
J4. 2011 (6):  1745-1754. 
摘要 ( 1155 )   [HTML] ( ) PDF(807KB) ( 968 )  

基于矿床地质调查,并通过岩矿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测年研究,探讨了二道河子铅锌矿床成因。该矿床赋存于中侏罗统塔木兰沟组中,受北西向断裂-裂隙构造控制,矿体多呈脉状,围岩以火山岩为主,夹有砾岩。据常量、微量、稀土元素和Pb、Sr、Nd同位素测试结果:火山熔岩中SiO2质量分数为48.01%~56.44%,岩屑晶屑凝灰岩中为69.09%~71.73%。前者稀土总量高于后者,两者稀土配分型式相似,均显弱负铕异常;而前者Pb、Zn、Cu等成矿元素的含量却远低于后者。火山岩富集Rb、U、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Sr普遍亏损,相对亏损Nb、Ta以及Ti等高场强元素。火山岩ISr=0.704 925~0.706 632,εNdt)=0.5~2.0,εSrt)=8.5~32.8,tDM=619~730 Ma。火山岩和矿石的Pb同位素组成十分接近,206Pb/204Pb=18.130~18.475,207Pb/204Pb=15.526~15.567,208Pb/204Pb =38.078~38.286,μ值为9.32~9.40。矿床主要围岩岩屑晶屑凝灰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64.2±2.3) Ma,这表明火山岩为混有壳源物质的幔源岩浆形成。火山活动分为2期:早期表现为中(基)性火山喷发;晚期岩浆活动发生于中侏罗世晚期,形成酸性火山碎屑岩。成矿物质由与火山岩有关的岩浆系统提供,富集于晚期岩浆中。与成矿有关的侵入岩可能是晚期岩浆作用形成的次火山岩。矿床可能是岩浆分异的含矿热液沿火山岩中的断裂、裂隙充填交代形成,成矿时代为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孟恩陶勒盖银多金属矿床及其附近侵入岩的年代学
江思宏, 聂凤军, 刘翼飞, 侯万荣, 白大明, 刘妍, 梁清玲
J4. 2011 (6):  1755-1769. 
摘要 ( 1181 )   [HTML] ( ) PDF(1610KB) ( 607 )  

孟恩陶勒盖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一处大型银多金属矿床,铅锌银矿体呈脉状产出,受东西向断裂控制。对孟恩陶勒盖矿区及其外围主要侵入岩体开展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LA-MC-ICP-MS锆石测年结果表明:孟恩陶勒盖岩基中黑云母斜长花岗岩的锆石年龄为(240.5±1.2) Ma,MSWD=0.48;白云母斜长花岗岩的锆石年龄为(234.3±3.2) Ma,MSWD=0.21;矿区外围杜尔基岩基中的黑云母正长花岗岩的锆石年龄为(154.5±0.5) Ma,MSWD=0.41;矿区外围的安山玢岩的锆石年龄为(127.5±0.7) Ma,MSWD=1.3;分别代表了中三叠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的3期岩浆活动。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孟恩陶勒盖岩基的黑云母斜长花岗岩和白云母斜长花岗岩与杜尔基岩体的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均为富SiO2、富碱、准铝的钙碱性岩石,具有轻稀土分异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为特征,其中Ba、Nb、La、Sr、P、Ti相对亏损,而Rb、Th、K、Ta、Ce、Nd、Hf、Sm、Y 和Yb相对富集。岩体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孟恩陶勒盖岩基和杜尔基岩基分别形成于印支期的碰撞造山和燕山期的伸展构造环境。根据获得的侵入岩的测年数据与前人获得的孟恩陶勒盖银铅锌矿与成矿有关的蚀变白云母的Ar-Ar年龄(179. 0士1. 5) Ma对比显示,这些侵入岩的侵位年龄与成矿年龄之间差别较大,说明这些岩体不太可能是孟恩陶勒盖银铅锌矿床的成矿母岩。成矿岩体可能在深部尚未出露,或者已被杜尔基岩体改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兴安岭南段敖仑花斑岩钼(铜)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与成矿作用:稳定同位素C、H、O、S和放射性Pb同位素约束
马星华, 陈斌
J4. 2011 (6):  1770-1783. 
摘要 ( 1080 )   [HTML] ( ) PDF(1283KB) ( 628 )  

基于稳定同位素C、H、O、S和放射性Pb同位素的测试和分析,对大兴安岭南段敖仑花斑岩钼(铜)矿床成矿流体的来源进行了示踪,探讨了流体演化与成矿作用过程。新的稳定同位素数据显示:敖仑花矿床成矿热液具有混合来源性质;脉石矿物石英中流体的C、H、O同位素和矿石硫化物的S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络合剂主要来自地幔,同时在热液期经历了地壳流体参与的过程;辉钼矿中放射性成因的Pb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物质(Mo)主要来自造山带物质,部分来自深部幔源。根据H、O同位素组成变化和已有流体包裹体资料,认为敖仑花矿床早、中阶段两次矿化的成矿机制不同:早阶段金属矿化主要与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流体混合有关,而中阶段大规模成矿作用主要是由流体沸腾所致。综合区域地质演化认为:敖仑花矿床是大兴安岭南段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演化为弧后伸展背景、陆内造山带物质重新活化、壳幔岩浆-热液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时暗示壳幔作用强烈的地区利于内生金属矿床成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拜仁达坝与维拉斯托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构造对比
孙爱群, 牛树银, 马宝军, 聂凤军, 江思宏, 张建珍, 王宝德, 陈超
J4. 2011 (6):  1784-1793. 
摘要 ( 828 )   [HTML] ( ) PDF(881KB) ( 603 )  

拜仁达坝银铅锌矿和维拉斯托银铅锌矿是同一矿田中一梁之隔的2个大型矿床,银的远景储量可超过1 万t,铅锌远景储量可达600 万t,其成矿作用严格受大兴安岭中南段幔枝构造控制。中生代以来,由于幔枝构造活动,导致强烈的火山喷发和大规模的岩浆侵入,不仅沟通了深部矿质迁移的通道,而且在幔枝构造轴部形成了一系列由于构造隆升及岩浆侵入有关的断裂构造体系,并成为重要的成矿、控矿构造,为含矿流体的迁移和集聚提供了有利通道和储集场所。 研究表明:拜仁达坝银铅锌矿和维拉斯托银铅锌矿的形成受不同规模构造的控制,矿田构造为大兴安岭中南段幔枝构造南缘北西侧的主拆离带,矿床构造为一系列次级拆离带,矿体构造则为压扭性转为张性或张扭性的断裂构造,矿石结构构造也表现出裂隙贯入或角砾状特征。地球化学数据分析也支持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深部,仅在成矿流体上升及其成矿过程中混入部分壳源物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查干花钼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矿床成因
刘翼飞, 聂凤军, 江思宏, 席忠, 张志刚, 肖伟, 张可, 刘勇
J4. 2011 (6):  1794-1805. 
摘要 ( 889 )   [HTML] ( ) PDF(1745KB) ( 519 )  

查干花矿床是近年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发现的大型斑岩矿床。矿体主要产出于云英岩化、硅化似斑状花岗岩体内。矿化与云英岩化、硅化具有密切关系。矿石主要呈细脉状、网脉状产出,主要的细脉类型有石英-辉钼矿-白云母脉、石英-辉钼矿脉。流体测温显示,查干花钼矿床中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期主阶段和成矿期晚阶段流体均一温度为147~387 ℃和161~322 ℃,盐度(w(NaCl))为2.6%~8.6%和0.4%~6.5%。激光拉曼成分分析显示,成矿流体主要为H2O-NaCl体系,并含有少量的CO2。与辉钼矿共生的石英-白云母矿物对氧同位素温度为384~653 ℃,比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高。辉钼矿于温度653 ℃、压力200 MPa(静岩压力深度7.4 km)左右开始沉淀,主要形成于温度384~416 ℃、压力40~65 MPa(静水压力深度4~6.5 km)。在成矿流体从成矿期主阶段向成矿期晚阶段演化的过程中,随着温度降低,成矿流体盐度逐渐降低。结合氢氧同位素研究显示,查干花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去气岩浆水。矿床的形成与经历了明显去气作用的低盐度流体的长期演化有关,成矿流体气相组分的分离是辉钼矿沉淀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祁漫塔格虎头崖铅锌多金属矿区年代学研究及地质意义
丰成友, 王雪萍, 舒晓峰, 张爱奎, 肖晔, 刘建楠, 马圣钞, 李国臣, 李大新
J4. 2011 (6):  1806-1817. 
摘要 ( 1115 )   [HTML] ( ) PDF(1102KB) ( 748 )  

虎头崖铅锌多金属矿是青海祁漫塔格地区较为典型的兼具正接触带矽卡岩亚型和外接触带矽卡岩亚型的接触交代型矿床。笔者对其开展了详细的地质特征解剖和高精度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区金属成矿元素组合复杂,矿化主要产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不同时代地层间的断裂带或不整合面及不同岩性界面,自成矿岩体内部向外具有明显的金属矿化与蚀变分带。利用锆石LA-ICP-MS和SHRIMP U-Pb法,获得成矿花岗闪长岩体和二长花岗岩体的成岩年龄分别为(235.4 ± 1.8) Ma (n=24,MSWD=1.7) 和 (219.2±1.4) Ma (n=11,MSWD=0.83);利用辉钼矿Re-Os法,获得矽卡岩型铜钼多金属矿石和矽卡岩型钼矿石的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25.0±4.0) Ma (n=7,MSWD=0.24)和(230.1±4.7) Ma (n=5,MSWD=0.12),厘定矿区成岩成矿时代为中-晚三叠世。综合青海祁漫塔格地区已有年代学资料和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认为该区印支期大规模岩浆侵入活动和多金属成矿作用形成于后碰撞构造阶段,为区域东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旋回的产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海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蚀变矿化类型及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李大新, 丰成友, 赵一鸣, 李泽峰, 刘建楠, 肖晔
J4. 2011 (6):  1818-1830. 
摘要 ( 932 )   [HTML] ( ) PDF(1258KB) ( 820 )  

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是柴达木盆地南缘西段祁漫塔格地区颇具特色的一个破碎蚀变带热液脉状-矽卡岩型矿床。矿区内可见2类围岩蚀变:矽卡岩化和黄铁绢英岩化。前者由印支期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位引起,在岩体侵入接触面及外接触带围岩的不同岩性界面、构造破碎薄弱带形成含铜多金属矽卡岩透镜体,由透辉石、钙铁辉石、钙铁(铝)榴石、符山石、硅灰石、方柱石和阳起石等一套十分典型的钙矽卡岩矿物组成;后者在矿区西北部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中形成多条呈NWW向平行展布的黄铜矿化热液蚀变带,构成断裂破碎带控制的细(网)脉浸染状热液脉型矿化。研究认为: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印支期侵位、具有浅成和高侵位特点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关系密切,产出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与破碎蚀变带控制的细(网)脉浸染状热液脉型铜矿的成岩成矿年龄基本一致,其构造-岩浆活动背景相同,但属不同阶段、不同深度和不同部位发生成矿作用的产物,形成以接触带(或外接触带)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为主体的、成矿母岩体内的构造断裂发育部位伴有热液脉状铜矿化的复合型矿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莫尔道嘎地区早中生代岩浆作用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佘宏全, 梁玉伟, 李进文, 关继东, 张德全, 杨郧城, 向安平, 金俊, 谭刚, 张斌
J4. 2011 (6):  1831-1864. 
摘要 ( 1043 )   [HTML] ( ) PDF(4166KB) ( 706 )  

莫尔道嘎地处额尔古纳地块北段,该地区大量侵入岩和侵入[CD*2]变质杂岩以往被认为属新元古代,类型有风水山片麻杂岩、中基性杂岩、巨斑状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岩。对该地区新元古代侵入岩和侵入-变质杂岩进行系统采样,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进行了测年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除个别岩体(混合岩化钾长花岗岩)为新元古代形成外,绝大部分以往认为的新元古代侵入岩或变质侵入杂岩为早中生代形成,揭示了研究区有强烈的早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结合区域上同时代早中生代岩石的分布和年代学资料,额尔古纳和大兴安岭北段的早中生代侵入岩和变质杂岩可以分为243~246、210~229、200~205 Ma 3个时期,其中200~205 Ma一组最为发育。243~246 Ma一组主要为莫尔道嘎地区中基性杂岩,形成背景与二叠纪末期兴蒙造山之后伸展作用有关。而210~229 Ma的花岗岩和变质杂岩组合具有非常典型的大陆碰撞岩石组合特征:钙碱性系列过铝质、S型花岗岩,岩石副矿物以黑云母+角闪石+白云母为主,混合岩和淡色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深熔岩(莫尔道嘎巨斑状钾长花岗岩),缺乏同时期火山岩等;其形成与早中生代时期蒙古-鄂霍茨克洋封闭引起的陆陆碰撞有关。研究区早中生代花岗质侵入岩、变质杂岩特征及其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蒙古-鄂霍茨克洋中段可能在中三叠世末期-晚三叠世早期封闭,这时已经开始发生陆陆碰撞,碰撞高峰时期可能在晚三叠世末期,早于以往认为的早侏罗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满洲里南部塔木兰沟组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赵忠华, 孙德有, 苟军, 任云生, 付长亮, 张学元, 王晰, 柳小明
J4. 2011 (6):  1865-1880. 
摘要 ( 1256 )   [HTML] ( ) PDF(1756KB) ( 1009 )  

满洲里南部塔木兰沟组火山岩主要由橄榄玄武岩、辉石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火山岩形成于164~161 Ma的中侏罗世末期。岩石主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镁含量较低\[w(MgO)=1.64%~9.59%\],镁指数较小(Mg#=0.26~0.66);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右倾型,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6.86~22.29\],存在微弱的Eu异常(δEu=0.70~0.93);微量元素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K)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P、Ti)和相容元素(Cr、Co、Ni)为特征;锆石176Hf/177Hf值为0.282 691~0.282 740,εHf(t)值为0.67~2.30。综合研究表明:岩浆源区为俯冲板片流体交代过的岩石圈地幔,岩浆上升过程中未受到地壳物质的明显混染,但经历了一定程度的橄榄石和单斜辉石分离结晶作用。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特征,认为交代作用流体来自蒙古-鄂霍茨克洋壳,塔木兰沟组火山岩是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造山后岩石圈伸展环境下的产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东北新开岭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类时代、成因及地质意义
曾涛, 王涛, 郭磊, 童英, 张建军, 史兴俊, 张磊, 李永飞
J4. 2011 (6):  1881-1900. 
摘要 ( 978 )   [HTML] ( ) PDF(3000KB) ( 629 )  

小兴安岭西北部新开岭地区4个花岗岩岩体锆石U-Pb年龄为:大头山石英闪长岩体(187.7±1.4) Ma,大平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体(170.7±1.3) Ma,大平北山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128.0±1.1) Ma以及黑云母花岗斑岩岩脉(120.6±0.6) Ma。结合前人年龄资料,该区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可分为早中侏罗世(188~164 Ma)和早白垩世(128~106 Ma)两个阶段,这与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花岗岩可以对比。从早中侏罗世到早白垩世,花岗岩质岩石显示明显的演化趋势,由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或者与钙碱性过渡类型)的I型花岗岩,演变到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质高分异I型花岗岩;Sr/Y值也较低,锆石的εHf(t)值略有升高。这显示由挤压增厚地壳的下部熔融形成的早期以壳源为主的花岗岩,演变为由相对伸展减薄环境下有年轻幔源加入形成的晚期高分异I型花岗岩。从花岗岩浆的演变特点分析,结合区域上构造演化,表明该时期研究区发生了由相对挤压增厚到伸展减薄的转换,这种转换的时间大致在160 Ma。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津蓟县孙各庄碱性杂岩体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蔡剑辉, 阎国翰, 牟保磊, 任康绪, 李凤棠, 杨斌
J4. 2011 (6):  1901-1913. 
摘要 ( 977 )   [HTML] ( ) PDF(1288KB) ( 658 )  

通过对天津蓟县孙各庄碱性杂岩体开展系统的主量、稀土和微量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和高精度的锆石SHRIMP U-Pb 测年研究,厘定岩体的形成时代,全面认识该区碱性岩浆活动的性质、物质来源和构造背景,并探讨其重要的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孙各庄碱性杂岩体中正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25.6±1.1)Ma,形成于晚三叠世,为印支期碱性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碱性正长岩和正长辉石岩:前者高Al,富碱,贫Ca、Mg和Fe,为铝过饱和岩石;后者富碱,高Ca、Mg、Fe;均属于碱性-强碱性岩石,且相对富K。稀土元素总量高,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极微弱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r、Ba 和轻稀土元素La、Ce、Pr、Nd、Sm,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Hf和Th,正长辉石岩富集过渡族元素Cr、Ni和Co。由此表明:孙各庄碱性杂岩体形成于由挤压向伸展转变的引张型后碰撞构造环境,其岩浆物质来源与富集地幔相关,进而推测华北克拉通北缘早中生代岩石圈地幔具富集性。综合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北缘早中生代碱性岩浆活动的时间为238~220 Ma。华北克拉通早中生代大规模的碱性岩浆活动可能与华北克拉通的破坏特别是岩石圈减薄具有相同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可以认为:华北克拉通北缘印支期碱性岩体的侵位时代238~220 Ma可能代表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伸展减薄的起始时间,而且,岩石圈伸展减薄是从华北克拉通北缘西部开始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乌拉山地区沙德盖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侯万荣, 聂凤军, 胡建民, 刘翼飞, 肖伟, 刘勇, 张可
J4. 2011 (6):  1914-1927. 
摘要 ( 960 )   [HTML] ( ) PDF(1209KB) ( 663 )  

沙德盖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哈达门沟大型金(钼)矿田范围内。首次利用锆石 SHRIMP U-Pb法对其定年,获得15个锆石颗粒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221.6±2.1) Ma(MSWD=1.6),表明岩体侵位于印支中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高硅(SiO2质量分数为71.21%~73.67%)、富钾(K2O/Na2O为1.01~1.37)、富碱(K2O+Na2O为8.23%~9.96%)、弱过铝质(Al2O3为13.11%~14.31%),里特曼指数σ=2.43~3.52,钙碱性-碱性;富集轻稀土(LREE/HREE为17.68~14.92,(La/Yb)|N为22.85~16.58)和Eu略亏损(δEu=0.95~0.93);微量元素亏损Nb、Ta、P、Ti、Sr,富集K、La、Ce、Hf等元素,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87Sr/86Sr)i=0.705 31~0.702 29,(143Nd/144Nd)i=0.511 682~0.511 620,εNd(t)=-13.1~-14.3,具有壳源特点;钕两阶段模式年龄T2DM=2 061~2 160 Ma,在铅构造模式图上样品投点于地幔与下地壳之间。综合分析认为其形成于同碰撞向后碰撞构造体制转换,伸展构造和幔源基性岩浆的底侵导致早期古老基底地壳部分熔融,很可能是形成沙德盖岩体的主要动力机制。华北克拉通北缘印支期构造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是普遍存在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秦岭中段印支期花岗质岩浆作用与造山过程
刘树文, 杨朋涛, 李秋根, 王宗起, 张万益, 王伟
J4. 2011 (6):  1928-1943. 
摘要 ( 917 )   [HTML] ( ) PDF(949KB) ( 1090 )  

据新测得的41个样品的秦岭中段花岗质岩石锆石U[CD*2]Pb同位素年龄数据,结合近期发表的秦岭花岗岩年代学和岩石成因的研究资料,将秦岭中段印支期花岗质岩浆作用分为早期(248~216 Ma)、中期(215~201 Ma)和晚期(200~195 Ma)3个阶段。早期阶段形成于勉略洋闭合过程,发育于洋壳向北俯冲到浅表地壳碰撞过程;中期阶段形成于扬子克拉通北缘与华北克拉通南缘北秦岭岛弧杂岩的同碰撞到造山带垮塌过程;晚期阶段形成于碰撞后造山带拆沉作用。因此,秦岭中段印支期花岗质岩浆作用较为完整地记录了造山带的演化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兴安岭幔枝构造与银多金属成矿作用
牛树银, 聂凤军, 孙爱群, 江思宏, 王宝德, 张建珍, 马宝军, 白大明, 陈超
J4. 2011 (6):  1944-1958. 
摘要 ( 816 )   [HTML] ( ) PDF(703KB) ( 682 )  

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构造演化、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燕山期以来是该区地幔热柱强烈活动时期。最明显的表现是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最显著的标志是兴蒙地区盆岭构造的形成和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大兴安岭中南段是一较典型的幔枝构造,具有明显的核部岩浆-变质杂岩、外围拆离滑脱层及上叠断陷盆地,是该区重要的成矿控矿构造。大兴安岭地区6个多金属矿床103个硫同位素数据统计,值域主要集中在-4‰~3‰,均一化程度较高;4个大、中型多金属矿床24个铅同位素数据统计,206Pb/204Pb为18.441 4~17.666 7,

207Pb/204Pb 为15.665 1~15.488 3,208Pb/204Pb为38.642 6~37.710 9;12个矿床地幔氦比例为37.25%~76.96%,平均55.90%;成矿流体氦-氩同位素组成主要位于地幔流体区域。根据测试结果,矿质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地球深部,甚至源自于核-幔边界,通过地幔热柱-地幔亚热柱-幔枝构造-地壳构造扩容带迁移至有利的构造部位成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镶黄旗道郎和都格矿区钨多金属成矿地质背景与综合定位预测方法
张宝林, 吴燕冈, 苏捷, 祁民, 武广, 徐永生, 崔敏利, 沈晓丽, 郭志华, 黄雪飞
J4. 2011 (6):  1959-1967. 
摘要 ( 991 )   [HTML] ( ) PDF(923KB) ( 607 )  

郎和都格矿区地表沙土和草原覆盖严重,直接寻找钨多金属矿的信息较少。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与钨多金属矿关系密切的是早白垩世钾长花岗岩,赋矿围岩主要是二叠纪辉石闪长岩。根据围岩与矿体之间的物性差异,完成了矿区1∶1万地质填图、磁法和重力测量,对数据进行重磁联合反演,识别出3条走向北东、长度800~3 000 m、宽度50~100 m的重要的构造蚀变带(分别对应于负磁异常带),均分布在矿区西北侧的辉石闪长岩中,且平行于辉石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的接触带。预测了6个综合物探异常区,也位于矿区西北侧的辉石闪长岩分布区,单个异常面积为500 800 m2,异常深度不超过1 000 m。经钻探工程验证,在3个异常部位发现了隐伏的构造破碎带型钨多金属找矿靶区,钨多金属矿体埋藏深度为150~650 m,单个矿体厚度为2~4 m。表明成矿地质条件分析与重磁联合反演相结合的定位预测方法,在覆盖区寻找钨矿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蒙古东南部矽卡岩型金属矿床的综合找矿模式
白大明, 付国立, 聂凤军, 江思宏, 刘翼飞
J4. 2011 (6):  1968-1976. 
摘要 ( 741 )   [HTML] ( ) PDF(477KB) ( 776 )  

矽卡岩型金属矿床是内蒙古东南部重要的矿床类型,集中分布在黄岗梁-乌兰浩特铜多金属成矿带西南段,其代表性矿床有白音诺铅锌矿床和浩布高铅锌铜锡矿床以及黄岗铁锡矿床,是中国北方重要的铅锌矿和锡矿产地。总结、分析了此类型矿床中的代表性金属矿床的物化探勘查方法及其有效性,建立了矽卡岩型金属矿床地、物、化综合找矿模式。此类金属矿床多分布于黄岗-乌兰浩特铜多金属成矿带西南段二叠系大理岩或结晶灰岩夹层内,其受构造作用形成的复背斜轴部的虚脱部位是赋矿的有利场所。金属矿化特别是铅锌矿化与锰钙质辉石矽卡岩关系密切。矿床所在地区主要地层和酸性侵入岩类主要金属元素Cu、Pb、Zn、Ag、Sn的质量分数均大大高于背景值,并在矿带、矿化蚀变带和出露矿体上呈现高强度、衬度高、分带清晰的局部异常。成晕元素具有较好的分带性:矿体前缘晕为As、Sb、Hg、Pb、F;尾晕为Sn、W、Mo。矿体和矿化矽卡岩上常呈现高极化率、高磁力、高重力、低电阻率(三高一低)的组合异常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