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 42(6) 1935-1943 DOI:     ISSN: 1671-5888 CN: 22-1343/P

本期目录 | 下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打印本页]    [关闭]                  上一篇 | 下一篇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珠江口盆地流花碳酸盐台地灰岩坑的地震反射特征及成因探讨
陈端新1,2,吴时国1,施和生3,赵淑娟1,2
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266071;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3.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 深圳 518067
摘要:早中新世东沙隆起带上发育了大规模的流花碳酸盐台地,上覆巨厚未固结-弱固结泥岩。基于三维地震数据,利用相干体及可视化等方法,在台地上发现了由溶蚀垮塌作用形成的数量众多的椭圆形的灰岩坑。灰岩坑直径一般为200~700 m,最大超过900 m,深度10~90 m;灰岩坑在地震反射上表现为碳酸盐岩顶部垮塌,并导致上覆泥岩地层塌陷;灰岩坑一般沿NWW向断层分布,这些NWW向断层切割中新世碳酸盐岩和上覆海相泥岩地层,绝大多数终止于T10的不整合面。综合分析东沙海区构造和沉积过程认为:发生在晚中新世末期的东沙运动形成了NWW向张扭性断层,为酸性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和物质交换场所;东沙运动伴生的基底岩浆活动可能产生了酸性热液流体;东沙运动末期发生强烈的构造抬升和大规模海底暴露,造成地表水沿断层注入,加快了碳酸盐岩的溶蚀速率。在台地底部珠海组砂岩层的高压流体、地表水和岩浆活动可能产生的酸性热液流体的共同溶蚀作用下,碳酸盐岩地层内部产生溶洞,并且越来越大,最终顶部无法承载上覆巨厚泥岩而发生垮塌,形成灰岩坑。流花碳酸盐台地灰岩坑的形成不是简单的暴露溶蚀,而是构造活动影响下深埋藏溶蚀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 灰岩坑 碳酸盐台地 溶蚀 塌陷 东沙运动 珠江口盆地
收稿日期  2011-12-03   修回日期    网络版发布日期  2012-11-26  
DOI:
基金项目:

国家“973”计划项目(2009CB2194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930845)

通讯作者: 吴时国(1963-),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海底构造、深水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研究,Tel:0532-82898544
作者简介: 陈端新(1984-),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深水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研究,Tel:0532-82898541,E-mail:cdx325@yahoo.com.cn

Copyright © 2008 by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