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 42(6) 1944-1958 DOI:     ISSN: 1671-5888 CN: 22-1343/P

本期目录 | 下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打印本页]    [关闭]                  上一篇 | 下一篇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南北地震带南段震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罗文行1,2, 胡祥云3, 李德威1,2, 蔡建超3
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2.中国地质大学青藏高原研究中心,武汉430074;
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大陆浅源地震震源空间分布可以看作是一种地球物理特征,大量震源的空间位置数据可用来刻划大陆地壳结构。通过研究南北地震带南段震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研究区震源深度分布在横向上的疏密变化与地质构造特征相对应。剖面震源分布等密度图显示,中、下地壳不同深度广泛分布着多震层。多震层的分布与地壳低速、低阻层具有相关性,多震层一般位于低速、低阻层的上方。中地壳层次的低速、低阻层很可能是壳内滑脱层,是韧性下地壳与脆性上地壳发生拆离解耦的构造层次;下地壳低速、低阻层是部分熔融、含流体的韧性流变层;壳内多震层的构造属性应是上地壳硬的脆性层,容易发生突然破裂,产生地震。低速、低阻层是大陆板块内部上地壳脆性层构造过程的主控因素,包括对大陆内部浅源地震的控制;因此,在低速、低阻层之上往往形成多震层,越是活动性强的低速、低阻层,其上多震层震源密度越高。南北地震带南段不同层圈和块体之间的差异运动控制了其地壳层次的构造活动,包括大量地震的发生,其中,下地壳流层与上地壳脆性层的差异运动在中地壳层次发生剪切拆离是最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 地壳结构 震源分布 多震层 南北地震带 构造
收稿日期  2011-11-29   修回日期    网络版发布日期  2012-11-26  
DOI: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4040);国家深部专项(SinoProbe-01-03-02);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0914036)

通讯作者: 胡祥云(196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球物理研究
作者简介: 罗文行(1983-),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陆构造研究,E-mail:lwx1983@gmail.com

Copyright © 2008 by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