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2) 484-493 DOI:     ISSN: 1671-5888 CN: 22-1343/P

本期目录 | 下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打印本页]    [关闭]                  上一篇 | 下一篇
地质与资源
青藏高原东北缘推覆体构造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以龙门山推覆体为例
言志信1,2,马国哲1,2,龙哲1,2,段建1,2,任志华1,2,彭宁波1,2,刘子振1,2
1.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兰州730000;
2.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摘要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震害调查及分析表明,目前以活动断裂和历史地震调查为重点的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方法存在漏判与误判特大地震问题,从而为工程安全埋下重大安全隐患。以龙门山活动推覆体为例,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岩体结构控制论、拜尔利定律等普适性原理对龙门山地壳岩体结构力学特征、控震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与地震震级的线性相关性、地震震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对评价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推覆体型活动地块边界带中的滑脱层是对推覆体区域构造稳定性起主要控制作用的构造结构面——控震结构面,地震震级与滑脱层的埋深、抗剪切强度存在显著相关性:8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20 km、7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14 km、6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10 km,据此对研究区及邻近的古地震进行了深度核定,圈定了龙门山活动推覆体—岷山地块的6级以上强震可能发生的范围、对应Ⅶ-Ⅺ度的抗震设防烈度范围。此研究成果弥补了以往根据活动断裂-发震断裂-历史最大震级与对应地震烈度评价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因历史地震资料疏漏不全、活动断裂带研究平面与深度范围局限以及忽视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岩体力学实质而导致评价结果常常出现误判与漏判的诸多缺陷。

关键词: 推覆体 边界带 控震结构层 剪切滑移 区域构造 稳定性 活动地块
收稿日期  2012-06-02   修回日期    网络版发布日期  2013-03-26  
DOI:
基金项目: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090211110016)

通讯作者: 马国哲(1968-),男,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作者简介: 言志信(1961-),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研究,E-mail:yzx10@163.com

Copyright © 2008 by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