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晓亮(1987-),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交通运输系统规划.E-mail:zxl10@mails.jlu.edu.cn
首先定义了站点滞留系数,并对其进行计算,根据站点间有、无直达线路及站点拥挤情况将站点分为3类。从时间函数、换乘惩罚函数、发车间隔三个方面对Logit模型进行了改进。然后通过实例分析了模型中参数
An improved public transportation assignment Logit model during peak period is proposed. First, the station arrest coefficient is defined and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transit stations with and without nonstop line and the crowding level, the stations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e Logit model is improv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time function, sanction function and departure interval. Then, using a practical case, the influences of the parameters
公交客流分配是公交线网规划的核心问题[ 1],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 2]。现有分配模型大体分为两类:①随机用户平衡模型[ 3, 4],从公交乘客的角度,考虑乘车费用、时间费用、换乘费用等,使每个人的出行成本最小。②网络均衡配流模型[ 5, 6],从公交网络的角度,考虑网络结构及乘客的分布,使网络中资源被均衡利用。这些模型对全天的客流分配结果均较为理想,但是对高峰时段的客流分配结果不尽如人意。高峰时段作为交通矛盾突出的时段,有着乘客必须在时间窗限制内完成出行的特殊性。在不拥挤的站点,乘客仍然可以坚持选择运行时间短、费用低、少换乘的线路,然而在拥挤的站点,部分乘客则不得不放弃上述原则中的一个或若干个。此时既不满足乘客的出行费用最低,也不满足网络全局最优。而且高峰时段公交OD以及同一公交线路的上下行客流量存在着较大的不对称性。以上原因导致现有模型客流分配的结果误差较大。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析了高峰时段公交客流的特点,将公交站点分为拥挤站点和不拥挤站点,并从换乘惩罚、共线路径选择等角度对Logit模型进行改进,然后分别对不同类别的站点进行了客流分配。
(1)高峰时段公交站点间的OD矩阵 Z已经获得。
(2)公交线网较为完善,任意两交通区之间的公交出行无需借助其他交通工具即可完成。
(3)不考虑交通拥堵以及特殊天气等情况,行车间隔等于发车间隔。
此外,在本节中不考虑乘客的换乘次数,乘客总是能通过零次或若干次换乘到达目的地。
设研究区域共有 n个交通小区; s条公交线路; m个公交站点;交通小区 i有 wi个公交站点, m=
(1)将矩阵 H、 Kd、 R、 S初始化,使 uij=
(2)生成路段客流量矩阵 H。
若从 ei到 fj的最佳路径不途经其他公交站点,则令: uij=uij+aij。
若从 ei到 fj的最佳路径途经站点 gr,则: uij=uij+aij, uir=uir+aij, urj=urj+aij。
(3)生成高峰小时公交线路可承载路段客流量矩阵 Kd。
若公交线路 lc经过站点 ei且经过站点 ej,则令:
(4)生成路段人均占地面积矩阵 Ks。
(5)生成站点滞留系数矩阵 Kx。
以单位站立地面面积表示公交乘客舒适度如 表1所示[ 7]。根据各路段车内人均占地面积,将乘客的站立状态分为5种,用向量 λi=( λ1, λ2, λ3, λ4, λ5)表示。
若
图的定义:一个图 G是指一个有序的三元组( V( G), E( G), ψG),其中 V( G)是非空的顶点集,内部的元素称为图 G的顶点, E( G)是与 V( G)不相交的边集,内部的元素称为图 G的边, ψG是关联函数,它使 G的每条边对应于 G的无序顶点对。
邻接矩阵的定义:设图 G=( V, E)的顶点集 V( G) ={ v1, v2, v3,…, vp},用 aij表示 G中顶点 vi与 vj之间的边数,则 n阶方阵 M( G) =
定理[ 8] 设 M( G)是 G的邻接矩阵,则 G中连接 vi到 vj长度为 l的途径数目等于 Ml( G) =
以公交站点为顶点,若两公交站点之间存在一条直达公交,则连接一条边,构建网络图 G,建立邻接矩阵 X( G) =
Logit模型是效用理论在交通工程领域应用的突出体现。现有的Logit模型中,根据旅行时间、票价、换乘方便性、乘客舒适性等因素建立广义费用函数,再由路径间广义费用的绝对差或相对差计算路径的选择概率。本文对Logit模型深入研究分析发现,运用现有的Logit模型对高峰时段进行客流分配时存在以下3点不足:
(1)未考虑将要换乘车辆的到达时间及车内拥挤情况等不确定因素对乘客选择路径的影响。
(2)模型中以换乘时间或换乘距离记入广义费用函数中的方式计算换乘惩罚值,导致计算结果对短距离换乘的惩罚值偏大,对长距离换乘的惩罚值偏小。
(3)模型中没有考虑各路径第一辆公交车到达的先后顺序对乘客选择路径的影响,尤其是选择共线路径时的影响。
针对以上3个问题,本文对Logit模型进行如下改进:
(1)在时间函数中引入变量,以表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2)根据换乘距离建立换乘惩罚函数,以表示换乘距离对各路径选择的影响。
(3)分析发车间隔对乘客选择各路径的影响,再结合Logit模型及换乘惩罚函数计算各路径的客流分配率。
乘坐直达公交线路 lc从 ei到 fj的时间函数为:
式中:
对于有换乘的路径,由于将要换乘车辆的到达时间及车内拥挤情况均为不确定因素,所以定义 Tf为换乘惩罚时间,以表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乘坐第 k个换乘方案经过 m-1次换乘从 ei到 fj的时间函数用 Tij(
式中: h(
从规划目的来看,可以认为距离公交站点5 min路程(约400 m)的潜在公交乘客都会使用该系统。而在5~10 min路程(400~800 m)间的潜在乘客数逐渐下降直至几乎为零。不同接驳方式的可接受接驳距离范围如 图1所示。其中曲线 s1、 s2近似满足以下关系式[ 7]:
定义 d(
将 λij(
根据站点的拥挤程度将站点分为两类,
3.4.1 只考虑发车间隔对乘客选择线路的影响,不考虑线路行程时间和票价等因素的影响
式中: h( k) c1为第 k个路径的第一个公交线路的发车间隔。
3.4.2 只考虑线路行程时间和票价等因素对乘客选择线路的影响,不考虑发车间隔的影响
式中: α为灵敏度系数, α≥1。
当 α=1时, α对模型无调节作用;当 α增大时,将减缓 Tij(
3.4.3 综合考虑换乘距离、发车间隔、行程时间和票价对乘客选择线路的影响
(1)有直达线路的不拥挤站点
当 xij≠0时,说明从 ei到 fj存在直达公交线路,这样站点的乘客几乎不会考虑换乘出行。第 k个路径的客流分配率的计算式为:
(2)无直达线路的不拥挤站点
当 xij=0而
(3)拥挤站点
对于拥挤的站点,乘客不单局限于选择直达线路,一次换乘和两次换乘的线路也会被选择。第 k个路径的客流分配率的计算公式为:
当 xij≠0时
当 xij=0时
高峰时段同一公交线路的上下行客流量存在着较大的不对称性,为了验证模型分配结果的有效性,分别计算线路 lc上行方向高峰小时分配误差 ω
式中: q
以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公共交通规划案例为例,将该区域划分为105个交通小区,途经的公交线路共有73条,其中:轨道交通线路2条,常规公交主线10条,公交支线33条,公交分支线28条,共有站点297个。抽取了10条线路进行随车调查,其中包括:轨道交通线路1条,常规公交主线4条,公交支线3条,公交分支线2条。根据文献[9]可知,长春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的时间价值 Vot=0.12 元/min。对灵敏度系数 α分别为2、4、6、8、10时和换乘惩罚时间 Tf分别为1、3、5、7、9 min时进行全正交实验。对研究区域进行客流分配,将分配结果与调查结果进行误差对比分析,计算
再运用MNL(Multinomial Logit)模型对经开区的高峰时段进行客流分配,采用基于高斯-牛顿法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数据拟合法对费用函数进行标定。计算分配结果的误差,Logit模型改进前后误差对比如 表2所示。
通过误差分析得知:对于改进Logit模型,当 α=8、 Tf=5 min时,分配结果的
对站点的拥挤程度进行了分析,对站点滞留系数进行了定义。根据站点间有、无直达线路及站点拥挤情况将站点分为有直达线路的不拥挤站点、无直达线路的不拥挤站点、拥挤站点3类。从时间函数、换乘惩罚函数、发车间隔三个方面对Logit模型进行了改进。首先,引入换乘惩罚时间 Tf,以表示不确定因素对乘客选择路径的影响,重新定义时间函数。其次,根据换乘距离建立换乘惩罚函数,以表示换乘距离对各路径选择的影响。然后,分析发车间隔对乘客选择各路径的影响,再结合Logit模型及换乘惩罚函数计算各路径的客流分配率。最后通过实例,分析了参数 α和 Tf对分配结果的影响,对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