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亚军1,2,朱大岗3,孟宪刚3,邵兆刚3,余 佳3,韩建恩3,孟庆伟3
QU Ya-jun1,2,ZHU Da-gang3,MENG Xian-gang3,SHAO Zhao-gang3,YU Jia3,HAN Jian-en3,MENG Qing-wei3
摘要: 水准测量表明,西藏纳木错沿岸发育了拔湖48m以下的6级湖岸阶地和拔湖48m以上、最高至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根据实测剖面、地层序列和岩性特征,并结合同位素测年等资料,可将该套湖相沉积地层划分为1个群、2个组。通过易溶盐、pH值、地球化学、粘土矿物、介形类和孢粉分析等的研究发现,湖相沉积中记录了116 ka B.P.以来的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的信息。自116 ka B.P.以来,以全新世气候最宜期时,最温暖湿润;在90.1 ka B.P.和86.5 ka B.P.的相对温暖期时,气温相当或略高于现今,属温和轻爽或偏干,湿度稍大;在36~35 ka B.P.时段,气温和湿度较现今略高或较高。这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该区环境在逐渐变暖的总趋势上,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冷暖与干湿波动。
中图分类号:
[1] | 蓝先洪,张志珣,王中波,陈晓辉,田振兴. 东海陆架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常量元素的分布及其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6): 1883-1891. |
[2] | 张虎, 张建明, 苏凯, 刘世伟. 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原位旁压蠕变试验[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6): 1950-1957. |
[3] | 张淑芹,刘玉英. 下辽河平原晚更新世泥炭的发现及其古气候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3): 845-850. |
[4] | 陈为涛,甘卫军,万永革,肖根如,孟令超. 青藏高原东北缘4个强震重点监视区库仑破裂应力的近百年变化和危险性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2): 494-505. |
[5] | 李世超, 李廷栋, 刘正宏, 徐仲元, 耿树方, 彭媛媛, 董晓杰, 李刚. 大兴安岭中段莫克河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J]. J4, 2012, 42(2): 410-421. |
[6] | 管彦武, 管烨, 高瑞, 孙晓华, 金旭. 根据地震纵波速度分析青藏高原地壳放射性生热率和地幔热状态[J]. J4, 2012, 42(2): 562-568. |
[7] | 宋春彦, 王剑, 付修根, 冯兴雷, 陈明, 何利.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古地磁数据及其构造意义[J]. J4, 2012, 42(2): 526-535. |
[8] | 邵兆刚, 孟宪刚, 朱大岗, 杨朝斌, 雷伟志, 王津,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钱程. 从能量输入角度讨论高原隆升的环境效应[J]. J4, 2009, 39(3): 514-520. |
[9] | 赵静, 姜琦刚, 陈凤臻, 王坤. 青藏三江源区蒸发量遥感估算及对湖泊湿地的响应[J]. J4, 2009, 39(3): 507-513. |
[10] | 翟利剑,包汇慧,毕思文. 青藏高原锡铁山-格尔木-亚东剖面地温分布特征[J]. J4, 2008, 38(5): 801-0805. |
[11] | 贺日政,高 锐,郑洪伟. 隐伏在青藏高原中部的东西走向断裂的航磁异常场特征及其意义[J]. J4, 2007, 37(5): 1002-1008. |
[12] | 尹成明,李伟民,R. Andrea,刘永江,陈元忠,巩庆林.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气候变化研究:来自碳氧同位素的证据[J]. J4, 2007, 37(5): 901-09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