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涛1,邱玉超1,王立武2,宋立忠1,苗洪波3,丁 冶1
JIANG Tao1, QIU Yu-chao1, WANG Li-wu2, SONG Li-zhong1, MIAO Hong-bo3, DING Ye1
摘要: 利用重力、航磁、电法和地震资料,结合区域构造地质特征,对伊通盆地二号断层研究认为:二号断层是西拉木伦河断裂带向吉林省东部延伸的一部分。佳木斯-伊通地堑的左旋活动将西拉木伦河断裂带错断,在地堑内保留的西拉木伦河断裂带的一部分作为伊通盆地的基底断层。该断层继承性活动,断层两侧地层发生差异性沉降,逐渐演化为现今的二号断层。作为伊通盆地内一条最重要的同沉积断层,二号断层控制其上下盘地层的沉积和油气成藏。二号断层与其上盘构成陡坡断裂坡折带,控制上盘的沉积物分布;同时断穿基底,沟通下部双阳组和奢岭组的油气源。二号断层早期开启有利于运移油气,晚期盆地反转时封闭,对梁家构造带的油气藏保存起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
[1] | 黄超,余朝华,张桂林,傅良同,袁志云,范兴燕. 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3): 820-832. |
[2] | 许圣传, 董清水, 闫丽萍, 朱建峰, 曹鹏. 地堑式断陷盆地储层流体综合识别——以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为例[J]. J4, 2011, 41(2): 359-364. |
[3] | 曹强, 叶加仁, 郭飞飞, 丰勇. 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地层压力演化与油气运聚[J]. J4, 2009, 39(4): 642-649. |
[4] | 唐大卿, 何生, 陈红汉, 江涛, 邱玉超. 伊通盆地断裂体系特征及其演化历史[J]. J4, 2009, 39(3): 386-396. |
[5] | 孙晓猛,刘永江,孙庆春,韩国卿,王书琴,王英德. 敦密断裂带走滑运动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J]. J4, 2008, 38(6): 965-09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