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4 ›› 2012, Vol. 42 ›› Issue (4): 970-983.
廖计华1,2, 王华1,2, 肖军1,2, 李俊良3,严德天1,2, 李国良4, 夏存银5, 李彦丽1,2, 任桂媛1,2
Liao Ji-hua1,2, Wang Hua1,2, Xiao Jun1, 2, Li Jun-liang3, Yan De-tian1,2, Li Guo-liang4, Xia Cun-yin5,Li Yan-li1,2, Ren Gui-yuan1,2
摘要:
通过对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构造沉降阶段性演化以及断裂幕式活动和古构造格架变化等信息的识别与厘定,揭示了琼东南盆地古近纪构造活动的幕式演化过程及其特征。进一步结合层序地层与沉积充填综合分析,系统论述了幕式裂陷作用对沉积层序形成与演化的控制。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古近纪经历了3个裂陷阶段,即裂陷Ⅰ幕(S100-S80)、裂陷Ⅱ幕(S80-S70)和裂陷Ⅲ幕(S70-S60),分别对应盆地的初始断陷期、主断陷期和断坳转换期。裂陷活动早期以强烈的差异性块断作用为主导,而晚期逐渐被区域性坳陷作用和少量断裂活动共同控制的均一化沉降作用所取代,整体呈现出弱-强-弱的演化特征。裂陷作用的幕式过程及不同裂陷幕同沉积构造活动的差异性通过对可容纳空间、沉降速率、同沉积断裂活动和古构造格架的深刻影响,进而控制了盆地内层序地层单元与沉积旋回的整体发育、沉积与沉降中心的时空展布以及层序地层格架下沉积体系域的构成样式。
中图分类号:
[1] | 龚跃华, 杨胜雄, 王宏斌, 梁金强, 梁劲. 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成矿远景[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4): 1030-1042. |
[2] | 安纯志, 杨振宇, 仝亚博, 李晨皓, 王恒, 高亮, 韩志锐, 徐颖超. 印支地块思茅地区始新统磁倾角偏低现象及其构造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2): 511-525. |
[3] | 贾连凯, 吴时国, 董冬冬, 栾奕. 南海南部深水多次波模拟分析与压制处理[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2): 611-629. |
[4] | 杨长清, 李刚, 龚建明, 杨传胜. 中国东南海域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与勘探前景[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1): 1-12. |
[5] | 苏明,姜涛,张翠梅,张成,何云龙,王振峰. 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东段形态-充填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6): 1805-1815. |
[6] | 姜洪福,张世广. 复杂断块油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砂体几何学特征--以海塔盆地贝尔凹陷呼和诺仁油田贝301区块南屯组二段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5): 1419-1431. |
[7] | 鲁宝亮,王璞珺,梁建设,孙晓猛,王万银. 古南海构造属性及其与特提斯和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关系[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5): 1441-1450. |
[8] | 衣健,王璞珺,李瑞磊,赵然磊,陈崇阳,孙玥. 松辽盆地断陷层系地震火山地层学研究:典型火山岩地震相与地质解释模式[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3): 715-729. |
[9] | 杨克红,初凤友,叶黎明,章伟艳,许冬,朱继浩, 杨海丽,葛倩. 南海北部甲烷渗漏的沉积地球化学指标(Sr/Ca和Mg/Ca)识别[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2): 469-479. |
[10] | 王霄飞, 李三忠,龚跃华,刘鑫,索艳慧,戴黎明,马云,张丙坤. 南海北部活动构造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影响[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2): 419-431. |
[11] | 郭 荣 涛. 燕山西段雾迷山组层序地层格架及古地理演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2): 446-459. |
[12] | 王腾飞,程日辉,沈艳杰. 松辽盆地东南缘营城组流纹岩类型及其在火山岩地层分析中的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1): 45-55. |
[13] | 王东东,邵龙义,李智学,胡一鸿.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层序地层格架与煤层形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6): 1726-1739. |
[14] | 梁建设,张功成,王璞珺,谢晓军. 南海陆缘盆地构造演化与烃源岩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5): 1309-1319. |
[15] | 魏恒飞,陈践发,郭旺,刘高志,张俊华,陈斐然. 西湖凹陷平湖组层序地层划分和聚煤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3): 669-6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