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荣 涛
Guo Rongtao
摘要:
以野外露头观察和室内详细研究为基础,结合沉积模式和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系统分析了燕山西段雾迷山组的沉积相特征,进行了单剖面的层序地层划分。燕山西段雾迷山组以环潮坪型碳酸盐沉积为主,陆源碎屑贫乏,叠层石非常发育。在延庆千沟剖面可以识别出26个三级层序,并进一步归为6个二级层序(S.1-S.6)。每个三级层序三分性明显,都由海侵体系域(TST)、早期高水位体系域(EHST)和晚期高水位体系域(LHST)组成。通过空间上的大范围追索和对比,建立了燕山西段雾迷山组的层序地层格架,绘制了其中5个主要阶段的栅状图(S.2-S.6),并且根据二级层序所表征的沉积相带空间展布初步恢复了雾迷山组沉积期的古地理环境,编制了相应的古地理图(S.2-S.6)。雾迷山组一、二段沉积期古地理环境表现为缓慢海侵,到三、四段沉积期海域范围达到最大值,随后在五、六段沉积期发生海退作用,沉积相带逐渐向沉降中心收缩,海域范围明显缩小。
中图分类号:
[1] | 罗洪浩, 孙平昌, 吴会永, 王德伟, 石志衍, 陈俊侠. 河南省太行山东麓深部晚古生代层序地层及其含气系统划分[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2, 52(5): 1718-1734. |
[2] | 陈贤良, 纪友亮, 杨克明. 川西坳陷中段须四段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50(6): 1615-1627. |
[3] | 李文强, 郭兴伟, 王艳忠, 蔡来星, 张训华, 吴志强, 杨田, 高小惠, 赵冬冬. 基于海陆对比建立苏北—南黄海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层格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 50(1): 18-30. |
[4] | 李汝斌. 吐哈盆地台南凹陷二叠系充填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 49(6): 1518-1528. |
[5] | 王夏斌, 姜在兴, 胡光义, 范廷恩, 王俊辉, 卢欢.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沉积相及演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 49(5): 1222-1234. |
[6] | 于翠玲, 李宝刚.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岩性油气藏平面富集主控因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 49(1): 240-247. |
[7] | 张兵, 杨凯, 贾雪丽, 郑荣才, 郭强, 文华国. 开江梁平台内海槽东段长兴组白云岩储层沉积-成岩系统研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6): 1631-1641. |
[8] | 蔡来星, 王蛟, 郭兴伟, 肖国林, 朱晓青, 庞玉茂. 南黄海中部隆起中—古生界沉积相及烃源岩特征——以CSDP-2井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4): 1030-1046. |
[9] | 刘为付, 刘双龙, 孙立新, 张绍臣. 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储层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1): 46-56. |
[10] | 张立强, 卢旭宁, 葛雪莹, 张曙光. 饶阳凹陷留北地区新近系河流相沉积模式[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4): 1021-1029. |
[11] | 蔡来星, 卢双舫, 李昂, 石蕾, 刘爽. 松辽盆地肇州区块沙河子组层序格架特征及其对沉积和烃源岩的控制作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3): 724-735. |
[12] | 赵灿, 李旭兵, 郇金来, 陈孝红, 刘安, 危凯, 张华. 雪峰山西侧地区中上寒武统——层序地层学特征及层序格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2): 518-532. |
[13] | 尤丽,张迎朝,李才,张哨楠,招湛杰. 基于沉积成岩-储集相分析确定文昌9区低渗储层“甜点”分布[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5): 1432-1440. |
[14] | 姜洪福,张世广. 复杂断块油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砂体几何学特征--以海塔盆地贝尔凹陷呼和诺仁油田贝301区块南屯组二段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5): 1419-1431. |
[15] | 杨有星,金振奎,白武厚,乔东生,刁丽颖,孟凡洋,袁明会,张春. 黄骅坳陷歧北斜坡区薄层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及演化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5): 1330-13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