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国1,2,3,梁杰1,2,4
Zhang Yinguo1,2,3, Liang Jie1,2,4
摘要:
南黄海是下扬子板块主体,经过多年的油气勘探,从浅层陆相至深层海相地层仍未取得油气突破,总体勘探和认识程度都较低。根据南黄海地震和钻井资料,充分结合下扬子陆区成果认识,将南黄海二叠系龙潭组、大隆组和三叠系青龙组划分为6大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潮坪沉积体系、开阔台地沉积体系、局限台地沉积体系、陆棚沉积体系,并分析了各沉积体系特征。根据二叠系龙潭组、大隆组和三叠系青龙组地震反射特征,可将其划分为4大地震相类型,分析了各地震相的沉积意义。钻井沉积相和地震相相结合,分析了沉积体系的分布特征,龙潭组、大隆组和青龙组沉积体系具有水体西北深、东南浅的分布特征。龙潭组至青龙组沉积时期,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海侵和两次大规模海退,形成了海平面的上升-下降的旋回式变化,岩性组合上构成了潮坪砂泥岩-潮坪煤层-潮坪砂泥岩-陆棚页岩-开阔台地碳酸盐岩-局限台地碳酸盐岩的沉积演化序列。
中图分类号:
[1] | 赵汉卿, 张建民, 李栓豹, 周连德, 江远鹏. 渤海湾盆地A油田新近系明下段沉积特征及演化模式[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4): 1021-1029,1046. |
[2] | 蔡来星, 王蛟, 郭兴伟, 肖国林, 朱晓青, 庞玉茂. 南黄海中部隆起中—古生界沉积相及烃源岩特征——以CSDP-2井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4): 1030-1046. |
[3] | 耿晓洁, 朱筱敏, 董艳蕾. 地震沉积学在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分析中的应用以泌阳凹陷东南部古近系核三上亚段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1): 57-64. |
[4] | 栗宝鹃, 董春梅, 林承焰, 程俊阳, 任丽华, 郭威. 不同期次浊积扇体地震沉积学研究——以车西洼陷缓坡带车40-44块沙三上亚段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1): 65-79. |
[5] | 张宇焜, 胡晓庆, 牛涛, 张显文, 高玉飞, 王晖, 范廷恩, 卜范青. 古地貌对渤海石臼坨凸起古近系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6): 1589-1596. |
[6] | 谭思哲, 高顺莉, 葛和平, 付焱鑫. 南黄海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孢粉相特征及其形成环境[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3): 691-700. |
[7] | 赵小青, 程日辉, 于振锋, 孙凤贤, 王鹏, 高会军.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一段物源-沉积体系与构造背景[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1): 61-80. |
[8] | 衣健,王璞珺,李瑞磊,赵然磊,陈崇阳,孙玥. 松辽盆地断陷层系地震火山地层学研究:典型火山岩地震相与地质解释模式[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3): 715-729. |
[9] | 阚光明,苏远峰,刘保华,李官保,孟祥梅. 南黄海中部海底沉积物声阻抗特性[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1): 386-395. |
[10] | 孙乃泉,云露,蒲仁海,杨素举. 塔里木盆地顺9井区柯坪塔格组下段沉积微相与储层展布[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6): 1716-1725. |
[11] | 张茂恒, 孔兴功. 江苏盱眙震旦纪混合沉积体系的特征[J]. J4, 2011, 41(5): 1448-1457. |
[12] | 杨婷, 金振奎, 张雷, 赵坤, 白雪峰, 王竞娴.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西地区南屯组层序地层特征[J]. J4, 2011, 41(3): 629-638. |
[13] | 徐鹏举, 唐亮, 凌贤长, 高霞, 苏雷, 辛全明, 张勇强. 液化场地桩-土-桥梁结构地震相互作用简化分析方法[J]. J4, 2010, 40(5): 1121-1127. |
[14] | 曹瑞成, 李军辉, 卢双舫, 张大智, 刘秋宏, 陈学海, 赵莹, 胡寿梅.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J]. J4, 2010, 40(3): 535-541. |
[15] | 孙伟,樊太亮,赵志刚,王宏语,高志前,段锐晖. 乌石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特征及充填演化[J]. J4, 2008, 38(2): 233-02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