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宝亮1,2,王璞珺2,梁建设3,孙晓猛2,王万银1
Lu Baoliang1,2, Wang Pujun2, Liang Jianshe3, Sun Xiaomeng2, Wang Wanyin1
摘要:
为了进一步理解南海地区前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明确古南海构造属性及其与特提斯和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关系,通过对古南海遗迹(蛇绿岩、蛇绿混杂岩以及俯冲增生带)的研究,结合周围陆区地质及古生物资料,将古南海的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①古特提斯残留海阶段(T1-T2):古南海是在早-中三叠世的古特提斯残余海基础上发展而来,与古特提斯残余海是一个连续的演化过程。②古太平洋边缘海阶段(T3):晚三叠世,由于古特提斯洋的全面关闭,古南海主要受古太平洋的影响。③中特提斯与古太平洋叠加影响阶段(J-K1):早侏罗世,古南海开始扩张,并受中特提斯和古太平洋叠加影响;晚侏罗世,南沙地块向华南大陆开始漂移,古南海进一步强烈扩张。④俯冲消亡阶段(K2末期-E):晚白垩世,南沙地块开始裂离华南大陆,古南海开始向南俯冲;至始新世,伴随着新南海的扩张,古南海加速消亡于巽他地块之下,并在南海南部地区形成了卢帕尔线蛇绿岩带以及一系列的俯冲增生带。
中图分类号:
[1] | 李三忠, 杨朝, 赵淑娟, 李玺瑶, 索艳慧, 郭玲莉, 余珊, 戴黎明, 李少俊, 牟墩玲.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Ⅱ):俯冲-增生型造山[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4): 968-1004. |
[2] | 宋樾, 王建, 刘金霖, 包真艳. 西昆仑慕士塔格—公格尔印支期侵入岩岩石与锆石地球化学特征及研究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5): 1418-1435. |
[3] | 贾连凯, 吴时国, 董冬冬, 栾奕. 南海南部深水多次波模拟分析与压制处理[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2): 611-629. |
[4] | 杨长清, 李刚, 龚建明, 杨传胜. 中国东南海域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与勘探前景[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1): 1-12. |
[5] | 高万里,王宗秀,王对兴,李春麟. 浙东南晚中生代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3): 861-875. |
[6] | 杨克红,初凤友,叶黎明,章伟艳,许冬,朱继浩, 杨海丽,葛倩. 南海北部甲烷渗漏的沉积地球化学指标(Sr/Ca和Mg/Ca)识别[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2): 469-479. |
[7] | 王霄飞, 李三忠,龚跃华,刘鑫,索艳慧,戴黎明,马云,张丙坤. 南海北部活动构造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影响[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2): 419-431. |
[8] | 梁建设,张功成,王璞珺,谢晓军. 南海陆缘盆地构造演化与烃源岩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5): 1309-1319. |
[9] | 廖计华, 王华, 肖军, 李俊良, 严德天, 李国良, 夏存银, 李彦丽, 任桂媛. 琼东南盆地古近纪幕式裂陷及构造、层序和沉积的综合响应过程[J]. J4, 2012, 42(4): 970-983. |
[10] | 刘俊来, 唐渊, 宋志杰, Tran My Dung, 翟云峰, 吴文彬, 陈文. 滇西哀牢山构造带:结构与演化[J]. J4, 2011, 41(5): 1285-1303. |
[11] | 杨启军, 徐义刚. 滇西怒江-高黎贡构造带内花岗岩的侵位过程及其对特提斯演化过程的响应[J]. J4, 2011, 41(5): 1353-1361. |
[12] | 刘军, 庞雄, 颜承志, 柳保军, 胡琏, 李元平, 韩晋阳. 南海北部陆坡白云深水区深水沉积结构要素[J]. J4, 2011, 41(4): 992-998. |
[13] | 石建基, 张守志. 长乐-南澳断裂带中生代活动特征及大地构造属性[J]. J4, 2010, 40(6): 1333-1343. |
[14] | 沈艳杰, 程日辉, 王嘹亮, 李飞, 许中杰. 粤东地区上白垩统盐湖沉积及其在南海北部中生界油气勘探中的意义[J]. J4, 2009, 39(5): 759-766. |
[15] | 李朋武, 高锐, 管烨, 李秋生. 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洋的闭合时代--论二叠纪末生物灭绝事件的构造起因[J]. J4, 2009, 39(3): 521-527. |
Viewed | ||||||||||||||||||||||||||||||||||||||||||||||||||
Full text 852
|
|
|||||||||||||||||||||||||||||||||||||||||||||||||
Abstract 398
|
|
|||||||||||||||||||||||||||||||||||||||||||||||||
Cited |
|
|||||||||||||||||||||||||||||||||||||||||||||||||
Shared | ||||||||||||||||||||||||||||||||||||||||||||||||||
Discuss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