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 2022, Vol. 52 ›› Issue (2): 535-549.doi: 10.13278/j.cnki.jjuese.20200166
杜新强,王钰升,冶雪艳,路莹,赵婧彤,张赫轩
Du Xinqiang, Wang Yusheng, Ye Xueyan, Lu Ying, Zhao Jingtong, Zhang Hexuan
摘要: 为了有效提升大清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位,亟需在此区域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工程,并确定合理的建设位置及有效的补给方式。首先基于研究区可利用补给水源、地下水位、地表高程、地表坡度及与河道距离5个指标的分布特征,构建地下水补给潜力评价体系,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进行了地下水人工补给潜力区划;然后在此评价体系基础上,在典型人工补给高潜力区进一步开展系列野外现场试验,探讨适宜可行的地下水人工补给方式。结果表明:研究区西北部及南部河道附近区域开展人工补给工程潜力较高,而中部、北部及西南部远离河道的区域潜力较低。高潜力区——白沟引河地段包气带及含水层渗透性良好,整体渗透系数均在5 m/d左右或更高,适宜地表补给,但河床渗透性较差,渗透系数基本在0.01~0.09 m/d间,若通过河道补给需配合清淤等措施。其中,在上游及中游沿岸适宜将河道水通过生态水渠引至修建的地表入渗池或借助天然渗坑内入渗补给,在中下游沿岸区域适宜将补给水进行严格的水处理后采用井灌方式补给,在白沟引河中下游河道适宜修建拦水坝,利用河道进行入渗补给。
中图分类号:
[1] | 杜新强,齐素文,廖资生,李砚阁. 人工补给对含水层水质的影响[J]. J4, 2007, 37(2): 293-2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