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理雄1,郭建华1,黄太柱2
KUANG Li-xiong1, GUO Jian-hua1, HUANG Tai-zhu2
摘要: 于奇地区是塔里木盆地塔河油区外围重要的油气勘探地区。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哈拉哈塘组油源主要来自阿克库勒凸起南部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油源充足,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原油总体具有油质较轻、含硫量较低但含蜡量较高的特点;天然气属于典型的伴生气;圈闭类型主要为低幅度的构造圈闭,油气分布主要受低幅度背斜和断层所控制;区内储层至少发生了3次油气注入成藏期,即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古新世晚期-始新世和古近纪渐新世早期-新近纪中新世;成藏机制可归结为油气多期充注和多期次生成藏,燕山期为圈闭的形成与油气藏初步建立阶段,喜山期为圈闭的定型与油气藏重建阶段,成藏模式为它源-双向排烃-多期次生成藏或古生新储-双向排烃-多期次生成藏。
中图分类号:
[1] | 牛子铖, 柳广第, 国殿斌, 王朋, 张家舲, 赵其磊. 查干凹陷中央构造带不同断阶带原油成熟度特征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4): 1047-1059. |
[2] | 林承焰, 曹铮, 任丽华, 张昌盛, 范瑞峰, 王叶, 邢新亚, 马晓兰. 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向斜区葡萄花油层石油富集规律及成藏模式[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6): 1598-1610. |
[3] | 高帅, 马世忠, 庞雄奇, 巩磊, 陈昶旭, 高昂, 秦旗.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定量分析及有利区预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1): 36-45. |
[4] | 冯方, 王晓杰, 吕本勋, 吴小斌, 李海燕. 亚诺斯前陆盆地MM油田成藏规律及成藏模式[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5): 1269-1277. |
[5] | 孙忠军,杨志斌,秦爱华,张富贵,周亚龙. 中纬度带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查技术[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4): 1063-1070. |
[6] | 刘华,蒋有录,徐浩清,宋国奇,蔡东梅. 东营凹陷民丰地区深层裂解气藏成因类型与成藏模式[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 42(6): 1638-1646. |
[7] | 李军辉.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下白垩统层序构成样式及油气成藏模式[J]. J4, 2012, 42(4): 961-969. |
[8] | 范泓澈, 黄志龙, 袁剑, 高岗, 童传新. 富甲烷天然气溶解实验及水溶气析离成藏特征[J]. J4, 2011, 41(4): 1033-1039. |
[9] | 杨光, 赵占银, 张伟. 松辽盆地南部无机CO2成藏机理与分布[J]. J4, 2010, 40(4): 932-938. |
[10] | 张雷, 卢双舫, 张学娟, 付广, 刘国志, 何欣.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扶杨油层油气成藏过程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J]. J4, 2010, 40(3): 491-502. |
[11] | 刘宗堡, 吕延防, 付晓飞, 付广, 李迪, 李晓伟. 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J]. J4, 2009, 39(6): 998-1006. |
[12] | 王文明,王成文. 尚家地区葡萄花油层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J]. J4, 2009, 39(1): 37-0044. |
[13] | 刘宗堡,马世忠,吕延防,马仲尊,谭伟雄. 大型凹陷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以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为例[J]. J4, 2008, 38(6): 937-0945. |
[14] | 王永建,王延斌,梁 兵,刘国丰. 高邮凹陷泰州组油气运移及成藏[J]. J4, 2007, 37(5): 908-0912. |
[15] | 杨光,苗红波,郭巍,刘万洙,徐良. 松辽盆地南部黑帝庙地区油气成藏模式[J]. J4, 2007, 37(4): 734-07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