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4 ›› 2009, Vol. 39 ›› Issue (3): 514-520.
邵兆刚1,孟宪刚1,朱大岗1|杨朝斌2,雷伟志1,王津1,韩建恩1,余佳1,孟庆伟1|吕荣平1,钱程1
SHAO Zhao-gang1,MENG Xian-gang1, ZHU Da-gang1, YANG Chao-bin2,LEI Wei-zhi1, WANG Jin1, HAN Jian-en1, YU Jia1,MENG Qing-wei1, LV Rong-ing1, QIAN Cheng1
摘要:
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地壳演化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地质事件之一,在全球环境和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以全球气候变暖为突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可能对生态系统及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已引起了科学家、各国政府及社会的极大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气温递减规律形成机理和青藏高原本身的环境特征分析表明,青藏高原隆升不能带来高原表面温度的降低。随着高原面整体的不断升高,高原表面逐渐形成以高日温差为特征的强烈波动环境。高原表面这一环境特征,有利于高原面将所吸收的太阳辐射快速释放回太空,而不参与地球气候系统循环,在输入的太阳光能总体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高原隆升将直接导致全球气候系统降温;而地球大气随海拔高程呈指数衰减的性质,使高原的降温作用在隆升初期就非常强烈。在此基础上对高原隆升的植被、冰川等环境特征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揭示高原隆升与全球环境变化关系研究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中图分类号:
[1] | 王利花, 周云轩. 大通站水沙关系演变驱动因素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1): 226-233. |
[2] | 李贶家, 顾延生, 刘红叶. 豫北平原全新世孢粉记录气候变化与古文化演替[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5): 1449-1457. |
[3] | 于磊,杨井泉,徐丽梅,胡广鑫,胡红,张涛,高明杰,李子轩. 气候变化背景下海河流域干旱特征及趋势[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5): 1615-1624. |
[4] | 谭志海,黄春长,庞奖励,丁敏. 渭河流域全新世以来野火历史与人类土地利用的炭屑记录[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4): 1297-1306. |
[5] | 张虎, 张建明, 苏凯, 刘世伟. 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原位旁压蠕变试验[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6): 1950-1957. |
[6] | 高文,贾大成,李桐林,王泽光,姜琦刚,刘春茹,张潇,姜涛. 松嫩平原东部中、晚更新世地层界限:光释光年龄及元素变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6): 1889-1894. |
[7] | 刘维明,杨胜利,方小敏. 川西高原黄土记录的末次冰期气候变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3): 974-982. |
[8] | 陈为涛,甘卫军,万永革,肖根如,孟令超. 青藏高原东北缘4个强震重点监视区库仑破裂应力的近百年变化和危险性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2): 494-505. |
[9] | 崔瀚文,姜琦刚,邢宇,徐驰,林楠. 32 a来气候扰动下中国沙质荒漠化动态变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2): 582-591. |
[10] | 黄昌庆, Liu Kambiu, 冯兆东, 冉敏, 杨奇丽, 张晓森. 哈萨克斯坦Tramplin剖面孢粉记录的MIS3a环境变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1): 149-154. |
[11] | 管彦武, 管烨, 高瑞, 孙晓华, 金旭. 根据地震纵波速度分析青藏高原地壳放射性生热率和地幔热状态[J]. J4, 2012, 42(2): 562-568. |
[12] | 宋春彦, 王剑, 付修根, 冯兴雷, 陈明, 何利.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晚三叠世古地磁数据及其构造意义[J]. J4, 2012, 42(2): 526-535. |
[13] | 李秉成. 10 000 aB.P.关中蓝田的植被和气候[J]. J4, 2010, 40(1): 109-113. |
[14] | 赵静, 姜琦刚, 陈凤臻, 王坤. 青藏三江源区蒸发量遥感估算及对湖泊湿地的响应[J]. J4, 2009, 39(3): 507-513. |
[15] | 翟利剑,包汇慧,毕思文. 青藏高原锡铁山-格尔木-亚东剖面地温分布特征[J]. J4, 2008, 38(5): 801-08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