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4 ›› 2010, Vol. 40 ›› Issue (5): 986-995.
黄传炎1|2|王华1|吴永平3|陈思1|王家豪1|任陪罡1|夏存银1
HUANG Chuan-yan1|2, WANG Hua1, WU Yong-ping3, CHEN Si1,WANG Jia-hao1, REN Pei-gang1, XIA Cun-yin1
摘要:
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出发,对歧口凹陷内1 340口钻井进行筛选,将钻井现已揭示的油气藏投影到层序格架中,对油气藏的富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歧口凹陷油气主要富集在二级层序界面附近,距离二级层序界面越近油气越富集。在层序内部,油气主要富集在最大湖泛面以下的湖扩体系域与低位体系域中。在各个层序中又有一定的差异:二级层序界面以上,油气主要富集在层序内部最大湖泛面以下的湖扩体系域与低位体系域中;在二级层序界面以下,主要富集在高位体系域中。平面上,油气藏主要富集在凹陷边缘断层控制的陡坡带附近,挠曲坡折带油气藏富集最少,但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巨大。据此,作者提出了三元耦合控有利勘探区带的设想,即二级层序界面+相应的三级层序体系域+可对比的凹陷坡折带类型=油气勘探有利场所。
中图分类号:
[1] | 李文强, 郭巍, 孙守亮, 杨绪海, 刘帅, 侯筱煜.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古生界油气藏成藏期次[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3): 640-651. |
[2] | 高福红, 张永胜, 蒲秀刚, 杨杨, 张鐘月. 白云岩化作用类型及机理——以歧口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2): 355-369. |
[3] | 李博南, 刘财, 郭智奇. 基于等效介质模型和频变AVO反演的裂缝储层参数估算方法[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1): 234-244. |
[4] | 陈冬霞, 庞雄奇, 杨克明, 祝渭平, 严青霞. 川西坳陷深层叠复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成因及形成过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6): 1611-1623. |
[5] | 姜贵璞.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空间互补分布成因及分布范围的确定方法[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6): 1649-1659. |
[6] | 张晶, 刘化清, 李双文, 冀虎山, 袁淑琴, 洪忠. 断陷湖盆深水重力流水道的识别标志及沉积模式——以歧口凹陷歧南斜坡沙一段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3): 701-711. |
[7] | 蒙启安,刘一丹,吴海波,李军辉,刘赫.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油气形成条件及富集规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6): 1737-1746. |
[8] | 姜洪福,张世广. 复杂断块油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砂体几何学特征--以海塔盆地贝尔凹陷呼和诺仁油田贝301区块南屯组二段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5): 1419-1431. |
[9] | 王伟锋,周维维,周杰,李少龙. 金湖凹陷隐性断裂带形成机制及分布[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5): 1395-1405. |
[10] | 李双文,吴永平,刘化清,周立宏,肖敦清,姚军,倪长宽. 歧口凹陷新生界火成岩油藏特征及分布规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4): 1071-1084. |
[11] | 郭 荣 涛. 燕山西段雾迷山组层序地层格架及古地理演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2): 446-459. |
[12] | 魏恒飞,陈践发,郭旺,刘高志,张俊华,陈斐然. 西湖凹陷平湖组层序地层划分和聚煤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3): 669-679. |
[13] | 刘招君, 胡菲,孙平昌,孟庆涛,柳蓉. 再论陆相三级层序内四分方案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1): 1-12. |
[14] | 曲希玉, 杨会东, 刘立, 刘娜, 齐赞, 唐惠. 松南油伴生CO2气的成因及其对油气藏的影响[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1): 39-48. |
[15] | 薛林福, 孙晶, 白烨, 潘保芝, 王建强. 黄骅坳陷孔南地区沙河街组井震基准面旋回匹配[J]. J4, 2012, 42(4): 935-9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