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透彻分析徐深大气田形成的具体原因为目的,通过徐深大气田源岩、圈闭、输导通道和盖层条件解剖及它们与气田分布之间关系分析,对徐深大气田的形成条件进行了详细研究。首先,对源岩的分布发育及地化特征进行研究,得出徐深大气田的源岩最主要为沙河子组煤系地层暗色泥岩,其为徐深大气田的形成提供充足的气源供给;其次,对徐深大气田圈闭条件进行了剖析,可知徐深大气田有利圈闭为火山岩中有利储集岩相和断裂配合圈闭;再次,对徐深大气田的天然气输导通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源断裂和不整合面输导通道有气源断裂和火山岩顶面不整合面2种,气源断裂为沙河子组源岩生成天然气向营城组火山岩中垂向运移提供了输导通道,火山岩顶部不整合面为火山岩内天然气向高部位侧向运移提供了输导通道;最后,对徐深大气田的保存条件进行研究,可知登娄库组二段泥岩和营城组一段顶部高声波时差火山岩盖层为徐深大气田形成提供了有利的保存条件。总之,徐深大气田的形成与上述4个地质条件密切相关,是徐深大气田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
中图分类号:
[1] | 龚跃华, 杨胜雄, 王宏斌, 梁金强, 梁劲. 琼东南盆地天然气水合物成矿远景[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4): 1030-1042. |
[2] | 安振芳, 张进, 张建中. 海洋三维VC观测系统优化设计[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1): 271-284. |
[3] | 展铭望, 付广, 仇翠莹, 杨在增. 一种新的断裂破坏泥岩盖层程度的综合研究方法[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6): 1687-1694. |
[4] | 王伟, 付广, 胡欣蕾. 断裂对盖层封气综合能力破坏程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3): 685-693. |
[5] | 杨海燕, 岳建华, 徐正玉, 张华, 姜志海. 覆盖层影响下典型地-井模型瞬变电磁法正演[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5): 1527-1537. |
[6] | 周建波, 石爱国, 景妍. 东北地块群:构造演化与古大陆重建[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4): 1042-1055. |
[7] | 吕延防, 韦丹宁, 孙永河, 胡明, 刘哲, 孙同文, 王海学, 许辰璐. 南堡凹陷断层对中、上部含油组合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4): 971-982. |
[8] | 陈树旺,甄甄,黄欣,周永恒,鲍庆中,段瑞炎. 俄罗斯东部地区油气资源远景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6): 1768-1778. |
[9] | 王淑萍,徐守余,董春梅,王丽萍,刘春平. 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北带沙四下亚段深层天然气储层成岩作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6): 1747-1759. |
[10] | 陈树民,姜传金,刘立,初丽兰,裴明波.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裂缝形成机理[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6): 1816-1826. |
[11] | 孙忠军,杨志斌,秦爱华,张富贵,周亚龙. 中纬度带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查技术[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4): 1063-1070. |
[12] | 王霄飞, 李三忠,龚跃华,刘鑫,索艳慧,戴黎明,马云,张丙坤. 南海北部活动构造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影响[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2): 419-431. |
[13] | 冯冲,黄志龙,童传新,朱建成,邹华耀,范泓澈. 莺歌海盆地地层压力演化特征及其与天然气运聚成藏的关系[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5): 1341-1350. |
[14] | 孟凡超, 刘嘉麒,崔岩.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粗面岩成因与隐爆机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3): 704-715. |
[15] | 万永平,王根厚,归榕,李春霞,银晓,周进松. 陕北斜坡上古生界构造裂缝及其天然气成藏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1): 28-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