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4 ›› 2011, Vol. 41 ›› Issue (3): 629-638.
杨婷1|金振奎1|张雷2|赵坤1|白雪峰3|王竞娴4
YANG Ting1, JIN Zhen-kui1, ZHANG Lei2, ZHAO Kun1, BAI Xue-feng3, WANG Jing-xian4
摘要:
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利用地震、钻井、岩心等资料,结合盆地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建立了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西地区南屯组层序地层格架,将南屯组划分为1个超层序、4个三级层序、11个体系域。在层序格架内共识别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湖泊4种主要沉积相类型及8种亚相类型。南屯组沉积时期区内经历了初始沉降-快速沉降-沉降减弱-萎缩的构造演化过程,并形成与其对应的4个三级层序:SQ1沉积时期,研究区为分割的断陷盆地,湖盆规模较小,主要发育扇(辫状河)三角洲;SQ2沉积时期,湖盆规模迅速增大,统一的湖盆基本形成,沉积格局与SQ1时期相似,但有所不同的是区内西南缘出现物源供给,形成扇三角洲沉积;SQ3沉积时期,湖盆规模最大,区内各个物源方向的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规模明显减小,湖底扇及滑塌浊积体等重力流深水沉积相对发育;SQ4沉积时期,湖盆萎缩,湖盆规模迅速减小,同时东南部物源供给不足,造成东南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几乎消失。生储盖组合及成藏条件综合分析表明:SQ2、SQ3低位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发育优质储层,并由于紧邻规模较大的烃源岩,在邻近断裂发育地区易形成断块圈闭及断背斜圈闭;在斜坡地区和缓坡带可形成不整合面作为遮挡的不整合-岩性圈闭及以各类砂体作为储集空间的地层超覆圈闭。
中图分类号:
[1] | 刘忠宝, 杜伟, 高波, 胡宗全, 张钰莹, 吴靖, 冯动军. 层序格架中富有机质页岩发育模式及差异分布:以上扬子下寒武统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1): 1-14. |
[2] | 赵汉卿, 张建民, 李栓豹, 周连德, 江远鹏. 渤海湾盆地A油田新近系明下段沉积特征及演化模式[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4): 1021-1029,1046. |
[3] | 孙思敏, 季汉成, 刘晓, 赵忠新, 陈亮. 断陷盆地边界断层分段的层序地层响应特征——以南堡凹陷西南庄断层上盘陡坡带东营组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2): 382-392. |
[4] | 张建坤, 杨国涛, 吴吉忠, 吴鑫, 王方鲁. 黄骅坳陷北部马头营凸起馆陶组砂体成因及展布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1): 48-60. |
[5] | 贾珍臻, 林承焰, 任丽华, 董春梅, 宫宝. 苏德尔特油田低渗透凝灰质砂岩成岩作用及储层质量差异性演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6): 1624-1636. |
[6] | 谭聪, 于炳松, 阮壮, 刘策, 朱玺, 谢灏辰, 罗忠.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2): 336-347. |
[7] | 郭荣涛, 赵习, 刘红光, 石开波, 刘婧, 蒋启财. 兰州盆地下白垩统碎屑岩层序地层序列:祁连山早白垩世隆升的沉积学响应[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2): 321-335. |
[8] | 蔡来星, 卢双舫, 李昂, 石蕾, 刘爽. 松辽盆地肇州区块沙河子组层序格架特征及其对沉积和烃源岩的控制作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3): 724-735. |
[9] | 闫磊, 刘招君, 方石, 张革, 张君龙, 胡菲. 塔南凹陷下白垩统南屯组砂体展布特征及分散机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2): 507-517. |
[10] | 赵灿, 李旭兵, 郇金来, 陈孝红, 刘安, 危凯, 张华. 雪峰山西侧地区中上寒武统——层序地层学特征及层序格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2): 518-532. |
[11] | 赵小青, 程日辉, 于振锋, 孙凤贤, 王鹏, 高会军.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一段物源-沉积体系与构造背景[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1): 61-80. |
[12] | 张银国,梁杰. 南黄海盆地二叠系至三叠系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沉积演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5): 1406-1418. |
[13] | 姜洪福,张世广. 复杂断块油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砂体几何学特征--以海塔盆地贝尔凹陷呼和诺仁油田贝301区块南屯组二段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5): 1419-1431. |
[14] | 郭 荣 涛. 燕山西段雾迷山组层序地层格架及古地理演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2): 446-459. |
[15] | 高军义,刘志宏,吴相梅,杨旭,黄超义,梅梅,孙理难.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构造变形对沉降中心迁移的控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1): 15-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