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4 ›› 2011, Vol. 41 ›› Issue (5): 1441-1447.
郝立波1|董菁1|赵玉岩1|陆继龙1|毕晓刚2
HAO Li-bo1, DONG Jing1, ZHAO Yu-yan1, LU Ji-long1, BI Xiao-gang2
摘要:
对吉林省中部地区花岗质岩石及上覆残积土壤进行系统采样分析,研究表生环境中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确定了花岗质岩石的风化特征及元素活动性规律:土壤中Ti、Mn、Co、Cu、Mo、V和Zr的平均含量高于岩石,而Al2O3、CaO、Na2O、K2O、Sr、Th和U的平均含量低于岩石,其余元素含量差别不明显;在垂直剖面上,SiO2、Ti、V、Y和Zr的含量变化不明显,Al2O3、Ba、Th、U在土壤B层中有明显的富集趋势,U含量在表层明显下降;Mo的含量在土壤C层明显升高,在表层含量有所下降;MgO、K2O、Na2O、CaO在土壤O层和A层中含量明显降低;TFe和Mn含量在垂向剖面上没有明显变化。总体上,亲石元素在风化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活动性;亲氧元素则相对较为稳定,在表生环境中元素活动性较弱;亲硫元素活动性介于两者之间。
中图分类号:
[1] | 王朝阳, 孟恩, 李壮, 李艳广, 靳梦琪. 吉东南新太古代晚期片麻岩类的时代、成因及其对早期地壳形成演化的制约[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3): 587-625. |
[2] | 高飞, 刘永江, 温泉波, 李伟民, 冯志强, 范文亮, 汤超. 内蒙古突泉—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中生代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3): 769-783. |
[3] | 尹业长, 郝立波, 赵玉岩, 石厚礼, 田午, 张豫华, 陆继龙. 冀东高家店和蛇盘兔花岗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2): 574-586. |
[4] | 齐天骄, 薛春纪, 许碧霞. 新疆昭苏布合塔铜(金)矿化区花岗质岩石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1): 132-144. |
[5] | 高红梅, 兰永伟, 周莉, 孟丽岩. 温度作用下缺陷花岗岩热损伤:以甘肃北山缺陷花岗岩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6): 1795-1802. |
[6] | 杨凤超, 宋运红, 赵玉岩. 辽宁盘岭矿集区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及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5): 1429-1441. |
[7] | 赵院冬, 车继英, 吴大天, 许逢明, 赵君, 李士超. 小兴安岭西北部早—中侏罗世TTG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4): 1119-1137. |
[8] | 郗爱华, 王明智, 葛玉辉, 李碧乐, 王泉, 朱靓. 黑龙江省五道岭地区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4): 1159-1171. |
[9] | 叶霖, 刘玉平, 张乾, 鲍谈, 何芳, 王小娟, 王大鹏, 蓝江波. 云南都龙超大型锡锌多金属矿床中闪锌矿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3): 734-750. |
[10] | 孙珍军, 孙国胜, 于赫楠, 向柱, 田毅, 刘彤, 陈旭, 李杨. 赤峰撰山子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岩动力学背景[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6): 1740-1753. |
[11] | 张雨晴, 王晖, 范廷恩, 宋来明, 聂妍, 梁旭, 陈飞. 花岗岩潜山储层裂缝建模表征方法——以渤海花岗岩潜山A油田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5): 1312-1320. |
[12] | 张晓飞, 李智明, 贾群子, 宋忠宝, 陈向阳, 张雨莲, 李东生, 舒晓峰. 青海祁漫塔格虎头崖多金属矿区花岗斑岩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3): 749-765. |
[13] | 刘雁, 刘吉平, 盛连喜. 吉林省西部湿地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多情景模拟[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3): 865-875. |
[14] | 陈斌, 李壮, 王家林, 张璐, 鄢雪龙. 辽东半岛~2.2 Ga岩浆事件及其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2): 303-320. |
[15] | 严威, 邱殿明, 丁清峰, 刘飞. 东昆仑五龙沟地区猴头沟二长花岗岩年龄、成因、源区及其构造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2): 443-4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