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新转1, 刘永江1, 葛肖虹1,袁四化1,孙知明2,裴军令2,李伟民1
GUO Xin-zhuan1, LIU Yong-jiang1, GE Xiao-hong1,YUAN Si-hua1, SUN Zhi-ming2, PEI Jun-ling2, LI Wei-min1
摘要: 高精度的磁性年代研究表明,柴达木盆地红三旱一号地区下干柴沟组-上干柴沟组年龄为40~26.5 Ma,上、下干柴沟组地层的分界年龄约为35.5 Ma。根据盆地内的沉积物与物源区的相关性,采集了柴达木盆地红三旱一号剖面新生代的砂岩样品,用Dickinson-Gazzi方法进行成分分析统计,反映物源区的变化对沉积区砂岩组分具有明显的影响。对砂岩样品的成分统计模式分析表明,下干柴沟组沉积时期,沉积环境比较稳定,说明此时阿尔金山没有快速隆升,而到了上干柴沟组沉积时期沉积环境变得不稳定。结合区域热年代学资料表明,阿尔金山在渐新世强烈隆升,这可能与阿尔金断裂的快速走滑有关。
中图分类号:
[1] | 田敏, 董春梅, 林承焰, 柴小颖, 王丽娟. 柴达木盆地涩北二号生物气田砂体产能分类评价[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4): 1060-1069. |
[2] | 巨银娟, 张小莉, 张永庶, 陈琰. 柴达木盆地昆北地区基岩储层裂缝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6): 1660-1671. |
[3] | 杨海斌, 田小波, 白志明, 张中杰. 浅谈中国大陆东缘中生代地质演化与泛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关系[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3): 781-797. |
[4] | 裴军令, 周在征, 李海兵, 孙知明. 中中新世以来阿尔金断裂走滑未造成柴达木盆地整体旋转[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1): 163-174. |
[5] | 王亚东, 郑建京, 孙国强, 郑有伟, 刘兴旺. 柴西北地区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记录的阿尔金山早新生代隆升事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5): 1447-1459. |
[6] | 朱超, 夏志远, 王传武, 宋光永, 魏学斌, 王鹏, 王海峰, 王波. 致密油储层甜点地震预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2): 602-610. |
[7] | 路俊刚,姚宜同,王力,陈世加,汪立群,管俊亚,张焕旭,唐海评. 柴达木盆地跃进斜坡区油源判识与原油勘探方向[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3): 730-740. |
[8] | 方石, 张培震, 刘招君, 刘金平, 田军. 东三江盆地南部白垩纪以来的沉积特征及其演化[J]. J4, 2012, 42(1): 66-76. |
[9] | 刘志宏, 周飞, 吴相梅, 孙晓猛, 赵呈祥, 梅梅, 黄超义. 东北地区佳木斯隆起与周缘中新生代盆地群的耦合关系[J]. J4, 2011, 41(5): 1335-1344. |
[10] | 高军平, 方小敏, 宋春晖, 李生喜, 薛建平. 青藏高原北部中-新生代构造-热事件:来自柴西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制约[J]. J4, 2011, 41(5): 1466-1475. |
[11] | 尹成明, 任收麦, 田丽艳. 阿尔金断裂对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的影响--来自构造节理分析的证据[J]. J4, 2011, 41(3): 724-734. |
[12] | 彭向东, 李蔚伟, 李晓敏, 石春磊. 黑龙江省嘉荫县乌拉嘎断陷中、新生代地层序列与盆地演化[J]. J4, 2011, 41(1): 86-92. |
[13] | 李雄炎, 李洪奇, 阴平, 陈亦寒, 周金煜.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低饱和度气层的成因机理[J]. J4, 2010, 40(6): 1241-1247. |
[14] | 刘志宏, 王芃, 赵呈祥, 沙茜, 周飞. 柴达木盆地北缘白垩纪挤压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J4, 2010, 40(5): 979-985. |
[15] | 刘志宏, 王芃, 刘永江, 赵呈祥, 高军义, 万传彪.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尖顶山地区构造特征及变形时间的确定[J]. J4, 2009, 39(5): 796-8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