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成1,2,胡培华1,王艳娟1
LI Bing-cheng1,2,HU Pei-hua1,WANG Yan-juan1
摘要: 通过对陕西关中地区泾阳南塬寨头村和泾阳县新庄村典型剖面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的岩性描述、地层划分和对比,结合泾阳县新庄村AMS14C的年代测定和其他学者的测年数据,建立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沉积年代序列。根据磁化率气候替代指标显示的曲线特征,这一替代指标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以及该黄土剖面所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特点,表明了关中地区的气候波动与中国西北地区及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具有一致性,全新世以来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关中地区气候变化表现为气候演化的周期性、不稳定性和趋势性。进而对该剖面磁化率曲线特征与其他学者的孢粉谱建立的温度曲线对比,对关中地区全新世以来古气候的阶段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证。将关中地区1 万a以来的气候演变划分为7个气候阶段:第1阶段为10.0~9.0 kaB.P.冷温转换的阶段;第2阶段为9.0~7.0 kaB.P.暖冷波动阶段;第3阶段为7.0~6.0 kaB.P.温暖阶段;第4阶段为6.0~5.0 kaB.P.较温暖阶段;第5阶段为5.0~3.4 kaB.P.暖冷波动阶段;第6阶段为3.4~2.0 kaB.P.气温先降后升阶段;第7阶段为2.0 kaB.P.至现在温暖半湿润、半干旱阶段。
中图分类号:
[1] | 彭湘林, 范文, 魏亚妮, 田陆, 邓龙胜. 黄土高原城市工程地质分区——以铜川地区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5): 1480-1490. |
[2] | 韩朋, 翟云峰, 栗粲圪, 张运, 杨会会, 靳春胜. 末次间冰期以来洛川黄土天然剩磁记录的可靠性[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3): 793-806. |
[3] | 张泽, 周泓, 秦琦, 邴慧, 武俊杰, 周攀峰. 冻融循环作用下黄土的孔隙特征试验[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3): 839-847. |
[4] | 李贶家, 顾延生, 刘红叶. 豫北平原全新世孢粉记录气候变化与古文化演替[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5): 1449-1457. |
[5] | 陈永胜, 李建芬, 王福, 田立柱, 商志文, 施佩歆, 姜兴钰, 王宏. 渤海湾西岸现代岸线钻孔记录的全新世沉积环境与相对海面变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2): 499-517. |
[6] | 胡贵明, 黄春长, 周亚利, 庞奖励, 查小春, 郭永强. 黄河上游靖远-景泰段全新世古洪水水文学[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6): 1822-1832. |
[7] | 许中杰, 程日辉, 王嘹亮, 张莉. 粤东晚三叠世小水组——早侏罗世金鸡组古气候及构造背景的矿物和地球化学记录[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3): 712-723. |
[8] | 谭志海,黄春长,庞奖励,丁敏. 渭河流域全新世以来野火历史与人类土地利用的炭屑记录[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4): 1297-1306. |
[9] | 李小平,杜家元,丁琳,刘军,陈维涛,陈淑慧,龙更生,王湘蜀. 硬石膏-褐铁矿-高岭石-白云石矿物序列成因及古气候意义:以珠江口盆地东部LH-3井珠江组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1): 213-221. |
[10] | 张立原. 中国黄土高原洛川剖面S5以来的孢粉学记录[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1): 222-229. |
[11] | 吴谦,王常明,马栋和,宋朋燃. 辽西黄土陡坡的冲刷破坏机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5): 1563-1571. |
[12] | 张淑芹,刘玉英. 下辽河平原晚更新世泥炭的发现及其古气候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3): 845-850. |
[13] | 庄建琦,彭建兵,张利勇. 不同降雨条件下黄土高原浅层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价[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3): 867-876. |
[14] | 刘维明,杨胜利,方小敏. 川西高原黄土记录的末次冰期气候变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3): 974-982. |
[15] | 孟庆涛,刘招君,胡菲,孙平昌,柳蓉,周人杰,甄甄. 桦甸盆地始新统油页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2): 390-3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