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4 ›› 2010, Vol. 40 ›› Issue (2): 279-285.
刘春晓1,2,3,李铁刚1,刘城先4
LIU Chun-xiao1,2,3|LI Tie-gang1|LIU Cheng-xian4
摘要:
利用塔中地区钻井岩心、分析化验、地震等资料,系统地分析了深部流体活动机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热作用。通过奥陶系岩石热液矿化蚀变、古地温异常及CO2无机成因气与储层包裹体测温等研究后认为:深部流体通过地震、火山或其它各种通道,如断裂、不整合面等向浅部运移;深部流体提高生烃量及生烃速率,而且降低烃源岩中残余有机质含量,影响有效烃源岩评价;深部流体对油气储层的影响,既有热液方解石充填的破坏性,又有热液溶蚀、热液次生矿物带的建设性;深部流体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形成异常高压, 为油气二次运移提供动力。深部流体对天然气形成的热作用、储层改造与成藏动力学方面,不仅在能量上,而且在物质上都对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起到重要影响,并使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成因更加复杂化。
中图分类号:
[1] | 李文强, 郭巍, 孙守亮, 杨绪海, 刘帅, 侯筱煜.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古生界油气藏成藏期次[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3): 640-651. |
[2] | 张鑫鑫, 彭枧明, 孙铭泽, 吴冬宇. 基于CFD的高能射流式液动冲击器活塞与缸体密封特性研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2): 534-541. |
[3] | 李博南, 刘财, 郭智奇. 基于等效介质模型和频变AVO反演的裂缝储层参数估算方法[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1): 234-244. |
[4] | 陈冬霞, 庞雄奇, 杨克明, 祝渭平, 严青霞. 川西坳陷深层叠复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成因及形成过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6): 1611-1623. |
[5] | 姜贵璞. 陆相断陷盆地油气空间互补分布成因及分布范围的确定方法[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6): 1649-1659. |
[6] | 蒙启安,刘一丹,吴海波,李军辉,刘赫.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油气形成条件及富集规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6): 1737-1746. |
[7] | 王伟锋,周维维,周杰,李少龙. 金湖凹陷隐性断裂带形成机制及分布[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5): 1395-1405. |
[8] | 刘招君, 胡菲,孙平昌,孟庆涛,柳蓉. 再论陆相三级层序内四分方案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1): 1-12. |
[9] | 曲希玉, 杨会东, 刘立, 刘娜, 齐赞, 唐惠. 松南油伴生CO2气的成因及其对油气藏的影响[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1): 39-48. |
[10] | 苏明军, 周立宏, 王西文, 李胜军, 张兆辉. 斜坡区岩性地层圈闭识别技术与应用--以歧口凹陷滨海地区东部为例[J]. J4, 2011, 41(3): 673-679. |
[11] | 赵会民, 刘雪松, 孟卫工, 陈振岩, 韩宏伟. 曙光-雷家地区隐蔽油气藏及其成藏动力学特征[J]. J4, 2011, 41(1): 21-28. |
[12] | 赵艳军, 陈红汉, 李华明. 显微荧光光谱技术在油包裹体研究中的应用--以三塘湖盆地石炭-二叠系火山岩油气藏为例[J]. J4, 2010, 40(6): 1248-1254. |
[13] | 赵迎月, 顾汉明, 李宗杰, 杨子川, 蔡成国. 塔中地区奥陶系典型地质体地震识别模式[J]. J4, 2010, 40(6): 1262-1270. |
[14] | 黄传炎, 王华, 吴永平, 陈思, 王家豪, 任陪罡, 夏存银. 歧口凹陷第三系层序格架下的油气藏富集规律[J]. J4, 2010, 40(5): 986-995. |
[15] | 滕吉文,田有,刘财,韩立国. 中国双相沉积盆地、古老结晶基底与东北地区深层潜在油气藏[J]. J4, 2008, 38(4): 527-05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