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4 ›› 2011, Vol. 41 ›› Issue (1): 1-11.
• 地质与资源 • 下一篇
罗照华1, 卢欣祥2, |刘翠1, |李德东1, 杨宗锋1, |文思博1
LUO Zhao-hua1, LU Xin-xiang2, LIU Cui1, LI De-dong1, YANG Zong-feng1, WEN Si-bo1
摘要:
流行的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假定含矿流体由岩浆分异作用、特别是分离结晶作用产生。由于大型、超大型矿床往往与小岩体有关,而小体积岩浆不能满足质量平衡的要求,其支持者进一步假定含矿岩体的深部存在一个大岩浆体。这种解释与矿区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和理论推导结果相悖:(1)含矿斑岩中常见暗色微粒包体和大量具有较高密度的矿物,表明岩浆没有发生分离结晶作用;(2)流体的活动性远大于硅酸盐熔浆,没有证据表明岩浆分异产生的流体要在熔浆固结之后才开始活动;(3)矿区普遍见有同成矿的宽谱系岩墙群,暗示成矿期不存在大的深部岩浆房。因此,岩浆热液成矿理论遭遇的困境不仅仅是质量平衡问题,有必要重新思考岩浆相关矿床的形成机制。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失败的深层原因则是它将成矿作用看作是理想系统中的平衡线性过程,而成矿系统实际上是一种复杂性动力系统,成矿作用是一种非平衡、非线性过程;换句话说,在流行的岩浆热液成矿理论中,对成矿系统和成矿作用的基本属性缺乏正确的理解。在当今科学发展水平上,其失败是必然的,因而有必要构筑新的成矿理论。依据复杂性科学的基本原理,罗照华等(2007,2009)将熔浆和含矿流体看作是成矿系统中2个独立的子系统,认为它们的强相互作用及其环境约束主导了成矿系统的戏剧性变化;进而构筑了一个新的框架性模型,称为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该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比流行岩浆热液成矿理论更多的地质现象,还可以推导潜在的具体找矿标志,可能成为岩浆相关矿床成因研究的新起点。
中图分类号:
[1] | 阮大为, 李顺达, 毕亚强, 刘兴宇, 陈旭虎, 王兴源, 王可勇. 内蒙古阿尔哈达铅锌矿床构造控矿规律及深部成矿预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6): 1705-1716. |
[2] | 张恩, 李名松, 卢辉雄, 李怀渊, 全旭东, 汪冰, 董双发. 证据权重法在黑龙江省伊春地区铅锌矿成矿预测中的应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5): 1419-1428. |
[3] | 吕斌, 王涛, 童英, 张磊, 杨奇荻, 张建军. 中亚造山带东部岩浆热液矿床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构造背景[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2): 305-343. |
[4] | 郝立波, 赵昕, 赵玉岩. 辽宁白云金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2): 442-451. |
[5] | 王丽芳, 吴湘滨, 张宝一, 李小丽, 杨莉. 一种可存储路径的三维非均质空间最短距离场生成算法[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4): 1257-1268. |
[6] | 宋明春,李三忠,伊丕厚,崔书学,徐军祥,吕古贤,宋英昕,姜洪利,周明岭,张丕建,黄太岭,刘长春,刘殿浩. 中国胶东焦家式金矿类型及其成矿理论[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1): 87-104. |
[7] | 李楠,肖克炎,丁建华,娄德波. 大比例尺成矿预测中高精度立方格预测模型快速构建算法[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4): 1301-1308. |
[8] | 王登红,陈毓川,徐志刚,盛继福,朱明玉,刘喜方,张长青,王成辉,王永磊. 矿产预测类型及其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中的运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4): 1092-1099. |
[9] | 唐菊兴, 郑文宝, 陈毓川, 王登红, 应立娟, 秦志鹏.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深部斑岩矿体找矿突破及其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4): 1100-1110. |
[10] | 李建国,肖克炎,刘永顺,杨俊泉. 基于GIS和证据权重法的那仁宝力格地区铜多金属矿成矿预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4): 1151-1158. |
[11] | 张森, 张迪, 沙德喜, 寇林林, 赵东芳. 辽东林家三道沟-小佟家堡子地区金(银)矿成矿特征及成因[J]. J4, 2012, 42(3): 725-732. |
[12] | 薛顺荣,肖克炎,丁建华. 基于MRAS的证据权重法在香格里拉地区的综合信息成矿预测[J]. J4, 2008, 38(5): 738-07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