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生瑞,李鹏,王琦,苏卫卫,张莹
Su Shengrui, Li Peng, Wang Qi, Su Weiwei, Zhang Ying
摘要:
为了揭示叠瓦状逆断层在地质过程中的变形和应力变化规律,为地震预报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以龙门山断裂带为研究背景,采用大型物理模拟试验,再现了叠瓦状逆断层的演化过程。通过对模型内部位移和应变的实时监测,得出了叠瓦状逆断层的变形和应力分布规律: 1)除下伏断层的下盘局部斜向下外,整个构造区的变形以沿断层带斜向上为主;断层带同侧,变形量深部大于浅表层;水平向变形随与挤压端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并伴有瞬间的跳跃性增大。2)研究区除在断层上盘的浅层出现局部的拉应力外,其余都处在压应力状态,深部应力及其释放量都大于浅层;应力不是线性的增大或减小,而是随挤压端位移的增大沿某个趋势上下震荡。地应力在下伏断层带附近更容易发生聚积和释放,在变化时间上深部先于浅层。浅层地应力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再减小的规律;深部地应力的释放在上覆断层两侧出现了跳跃性的减小,而下伏断层的两侧先出现瞬时的增大,然后才逐渐减小。3)浅层变形量和应力变化具有相同的规律和同步性,但均滞后于深部应力的变化。
中图分类号:
[1] | 周刚, 郑荣才, 赵罡, 文华国, 温龙斌. 川西北甘溪地区吉维特阶核形石特征、成因及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2): 405-417. |
[2] | 孟宪纲,薄万举,刘志广,刘勇,畅柳,李朝柱,王子平. 芦山7.0级地震与巴颜喀拉块体中东段的活动性[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5): 1705-1711. |
[3] | 徐佩华,黄润秋,陈剑平,袁中凡. 高地应力区复杂结构河谷应力场特征--以锦屏I级水电站为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5): 1523-1532. |
[4] | 周新桂, 张林炎, 黄臣军, 万晓龙. 华庆地区长63储层裂缝分布模型与裂缝有效性[J]. J4, 2012, 42(3): 689-697. |
[5] | 侯明才, 李智武, 陈洪德. 中-新生代龙门山的差异隆升[J]. J4, 2012, 42(1): 104-111. |
[6] | 兰凯, 熊友明, 闫光庆, 刘明国, 刘匡晓. 川东北水平井储层井壁稳定性及其对完井方式的影响[J]. J4, 2011, 41(4): 1233-1238. |
[7] | 孙晓猛|杜继宇|单玄龙|程日辉|王英德|许强伟|田景雄. 龙门山冲断带北段前山带构造分带性及山前带变形特征[J]. J4, 2010, 40(6): 1323-1332. |
[8] | 孙晓猛, 许强伟, 王英德, 田景雄, 王书琴, 杜继宇. 川西北龙门山冲断带北段油砂成藏特征及其主控因素[J]. J4, 2010, 40(4): 886-896. |
[9] | 冷曦晨,佴 磊,亓 宾. 桩基承载力模拟试验中相似性问题[J]. J4, 2005, 35(04): 491-04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