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海艳1,2
Cheng Haiyan1,2
摘要:
库车褶皱冲断带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沉积古近系和新近系两套盐岩,在其西部发育盐底辟构造。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地震剖面解释以及平衡剖面制作,探讨了库车褶皱冲断带盐底辟的成因机制。库车褶皱冲断带盐底辟分为两种类型:沿喀拉玉尔滚走滑断层发育的点状盐底辟构造-盐栓;发育在吐孜玛扎地区的线状盐底辟构造-盐墙。库车褶皱冲断带西段盐上生长地层主要发生在库车组中段沉积期及以后,库车组中段发育角度不整合面,反映盐底辟的形成。盐栓受走滑作用的控制,为走滑拉张作用的产物,而盐墙受库车组中段及其后差异压实作用的控制,受挤压作用的改造。
中图分类号:
[1] | 李宁, 王成文. 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地层接触关系与佳-蒙地块的形成和演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5): 1331-1340. |
[2] | 高翔, 刘志宏, 聂志阳, 姚勇, 贾卧, 王超, 宋健.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形成时间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1): 74-83. |
[3] | 陈冬霞, 庞雄奇, 杨克明, 祝渭平, 严青霞. 川西坳陷深层叠复连续型致密砂岩气藏成因及形成过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 46(6): 1611-1623. |
[4] | 刘志宏, 孙理难, 王超, 高翔, 宋健, 黄超义, 梅梅. 松辽盆地伏龙泉断陷构造特征及演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3): 663-673. |
[5] | 马云, 李三忠, 刘鑫, 赵淑娟, 余珊, 王霄飞, 张丙坤. 华南北部湾盆地的形成机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6): 1727-1736. |
[6] | 葸克来,操应长,周磊,赵贤正,金凤鸣,杨春宇,苏芮,董雄英. 廊固凹陷河西务构造带沙四上亚段有效储层成因机制[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5): 1451-1465. |
[7] | 贾三石,王恩德,付建飞,门业凯,吴明刚. 冀东峪耳崖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及其成因机制探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3): 774-785. |
[8] | 张吉光,乔德武,金银姬,刘艳杰,邓传伟,丛培泓,张冬花. 延吉盆地多期不整合面的形成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6): 1772-1778. |
[9] | 梁建设,张功成,王璞珺,谢晓军. 南海陆缘盆地构造演化与烃源岩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5): 1309-1319. |
[10] | 唐华风,孙海波,高有峰,衣健,姚瑞士. 火山地层界面的类型、特征和储层意义[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5): 1320-1329. |
[11] | 刘招君, 胡菲,孙平昌,孟庆涛,柳蓉. 再论陆相三级层序内四分方案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1): 1-12. |
[12] | 张翠梅,赵中贤,孙珍,庞雄,柳保军,李鹏春.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沙25凸起构造演化[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1): 57-66. |
[13] | 刘志宏, 梅梅, 柳行军, 吴相梅, 万传彪, 林东成, 高军义.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伸展断层转折褶皱作用及其对沉积作用的制约[J]. J4, 2012, 42(5): 1330-1337. |
[14] | 王瑞飞, 吕新华, 国殿斌, 苏惠, 黄新文. 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油藏裂缝特征及主控因素[J]. J4, 2012, 42(4): 1003-1010. |
[15] | 万志峰, 夏斌, 林舸, 施秋华, 郭峰, 刘宝明. 莺歌海盆地与济阳拗陷成因机制与沉积特征的比较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 J4, 2011, 41(4): 976-9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