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 2015, Vol. 45 ›› Issue (1): 207-213.doi: 10.13278/j.cnki.jjuese.201501202
李杨1,2, 王清2, 王坛华2
Li Yang1,2, Wang Qing2, Wang Tanhua2
摘要:
首先对作者所建立的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季节冻土水热迁移耦合模型进行数值求解;对模型方程进行修正, 并给出了模型方程中参数的确定方法。然后以长春松原公路段土体为研究对象, 对实际工程中冻结情况下水分迁移的情况进行预测;给定模型边界条件对模型求解, 将结果与野外实际监测结果进行对比。温度变化对比数据表明, 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终值情况, 而中间过程的误差较大, 但是趋势基本一致。水分迁移方向及量的对比数据表明, 模型计算结果要小于实测结果, 但是整体上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变化趋势较一致, 且同样是和最终值吻合较好, 误差最小。结果表明, 模型计算结果可较好地模拟参数最终值, 但存在一定误差。
中图分类号:
[1] 朱志武, 宁建国, 马巍. 土体冻融过程中水、热、力三场耦合本构问题及数值分析[J]. 工程力学, 2007, 24(5):138-144. Zhu Zhiwu, Ning Jianguo, Ma Wei. Constitutive Model and Numerical Analysis for the Coupled Problem of Water, Temperature and Stress Fields in the Process of Soil Freeze-Thaw[J].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07, 24(5):138-144. |
[1] | 张波, 曹洪恺, 孙建孟, 张鹏云, 闫伟超. 稠油热采地层阵列感应测井响应特性数值模拟[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4): 1277-1286. |
[2] | 李长雨, 马桂霞, 郝光, 徐亮. 季节冻土地区路基冷阻层温度场效应[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8, 48(4): 1174-1181. |
[3] | 袁利娟, 杨峰田. 北京迭断陷内蓟县系热储层温度分布特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1): 179-188. |
[4] | 张延军, 张通, 殷仁朝, 郑杰, 刘彤, 谢洋洋. 基于2 m测温法的地热异常区探测及地温预测[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7, 47(1): 189-196. |
[5] | 毛毳, 陈勇, 周瑶琪, 葛云锦, 王有智, 周振柱. 改进后的烃类流体包裹体热力学模拟方法及其在油气成藏研究中的应用[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5): 1352-1364. |
[6] | 胡大千, 王岩泉, 沙茜, 王春光, 陈旭, 马瑞. 大兴安岭北部上古生界极低级变质温度——来自碳质物拉曼光谱的证据[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5, 45(1): 188-197. |
[7] | 付延玲,金玮泽,陈兴贤,谈金忠. 高层建筑荷载引发地面沉降与隆起变形三维数值模拟[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5): 1587-1594. |
[8] | 黄平华,韩素敏. 矿井底板破碎带温度场模型推导及模拟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3): 969-976. |
[9] | 吴志伟,宋汉周. 由温度时序资料反演地下水流速的两种解析解及其比较[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4, 44(2): 610-618. |
[10] | 唐菲, 徐涵秋. 城市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定量关系的遥感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6): 1987-1996. |
[11] | 何雨江,蔺文静,王贵玲. 利用TDR100系统原位监测深厚包气带水热动态[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6): 1972-1979. |
[12] | 于子望,张延军,张庆,许天福. TOUGHREACT搭接FLAC3D算法[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 43(1): 199-206. |
[13] | 李文运, 崔亚莉, 苏晨, 张伟, 邵景力. 天津市地下水流-地面沉降耦合模型[J]. J4, 2012, 42(3): 805-813. |
[14] | 曾玉超, 苏正, 吴能友, 王晓星, 胡剑. 漳州地热田基岩裂隙水系统温度分布特征[J]. J4, 2012, 42(3): 814-820. |
[15] | 程东会, 王文科, 侯光才, 杨红斌, 李瑛, 张二勇. 毛乌素沙地植被与地下水关系[J]. J4, 2012, 42(1): 184-189. |
|